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潛在肥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潛在肥力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潛在肥力,是指耕作土壤中不能被作物直接利用或在農業生產上沒有直接表現出來的那部分肥力。例如,土壤養分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有效養分,能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絕大部分都是潛在肥力。

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可以相互轉化,在利用土壤資源過程中要科學管理,儘量使潛在肥力轉化為有效肥力。例如,進入2:1型黏土礦物的層間後晶層失水而固定的鉀,在蒙脫石、拜來石等礦物中由於同晶置換而產生負電荷、被強烈束縛的鉀,因風化而缺鉀的礦物的「開放性鉀位」固定的鉀,這些鉀都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需要經過外界環境中鉀的耗竭或風化作用才能轉化為有效態。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