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靈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靈州,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靈洲縣,屬北地郡,故址在今吳忠市。東漢為靈州縣。北魏為薄骨律鎮,後復改為靈州。西魏改置靈州普樂郡。北周時改為靈州、靈武郡。隋改為靈武郡,治所回樂縣。唐復置靈州,朔方節度使駐此。天寶初改曰靈武郡,後又改為靈州。

宋時為西夏翔慶軍、西平府。元復曰靈州,屬甘肅等處行中書省寧夏府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黃河水淹沒靈州,「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遷徙靈州城,遷移到今靈武市。明置靈州守御千戶所,屬陝西省寧夏衛。清亦為靈州,屬甘肅省寧夏府。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州改縣,將靈州改為靈武縣,屬甘肅省寧夏道。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原靈武縣轄吳忠堡改為吳忠市(縣級)。[1]

歷史

靈州,初曰靈洲,西漢惠帝四年(前191年)置。《漢書》記載:「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師古曰:『苑謂馬牧也。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高下,未嘗淪沒,故號靈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靈洲屬西漢北地郡管轄的19個縣城之一。

據此說明,靈州建城,已有2203年(公元前191年——2012年)的悠久歷史。

後漢書·郡國志》北地郡中則記載為「靈州」,屬東漢北地郡管轄的六個縣城之一,說明「靈洲」(靈洲)在東漢時改為「靈州」(靈州)。(東漢班固撰:《前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北地郡·靈洲」;「北地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一五頁。宋范曄撰:《後漢書》:卷三十三「郡國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七六頁。)

民國靈州改名靈武縣,民國2年(1913年)全國「州改縣」,「靈州改為靈武縣」。為什麼改靈武縣,靈州人還能接受?而沒有像其他省改首字縣,如鄭州改鄭縣、耀州改耀縣等,當局沒有說明,學者也未見論述。筆者認為,合理的解讀是,靈州歷史上曾叫靈武郡,簡稱靈武,特別是唐肅宗「即位於靈武」。唐詩中大量使用靈武,靈武等於靈州,當局正是考慮到了傳承靈州歷史改名靈武縣。

據宋曾公亮編著《武經總要》前集卷十八所記「清邊鎮」「清邊寨」都是靈州大路向南的首站,顯然是一個地名。據《寧夏歷史地理考》載:清邊鎮,西夏鎮名,屬靈州,位於靈州大路上、地近旱海,北至靈州五十里。

據考證,清邊鎮系靈武市白土崗鄉西北火城子村。其地是通連靈、環、慶靈州大路所必經。根據衛星地圖測量,火城子北距靈武崇興台子直線距離22.3公里,按古代曲線道路測量為五十里,符合西夏時期清邊鎮距古靈州城的距離,以此推斷靈武崇興台子村應是古靈州城址。

考古發現

公元756年,唐肅宗李亨在寧夏靈州登基,由此確立了唐朝的中興時期,使偏居一隅的靈州城從此成為唐朝最大的軍事重鎮、平叛時期唐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古靈州的確切地理位置始終是我國考古學界和史學界一個未解之謎,以致認為現在的靈武市就是古靈州遺址。而吳忠市唐墓群內出土的一塊墓誌,揭開了古靈州神秘的面紗。經過考證,古靈州城址在今吳忠市的西北部。

2003年5月8日,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郊區,從唐墓群中挖掘出兩塊墓誌,一塊毀壞嚴重,字跡模糊。

另一塊墓志銘:《大唐故東平郡呂氏夫人墓志銘並序》,.字跡清晰。這一墓誌長約32厘米,寬度23厘米,厚度約8厘米,質地為紅砂岩,整體呈現淡紅色,上面共刻有318個字。

經過考古專家的考證,這一墓室的主人名叫呂氏夫人,「終於靈州私第,享年五十有七」「殯於回樂縣東原」。墓志銘記載:呂氏夫人的父親是朔方節度左衙兵馬使,丈夫是軍隊中的小官吏。呂氏夫人於公元830年也就是唐文宗大和四年死於靈州家中,葬於回樂縣東原。回樂縣是靈州治所,與靈州同城。墓葬既然在靈州(回樂縣)之東,靈州(回樂縣),必然在墓葬之西,今吳忠市以西正好就是古城。古城即明慶靖王朱栴《寧夏志》所稱「古靈州城」的簡稱。考今吳忠市附近,包括靈武市、銀川市等各市縣,都沒有古城,因此,墓志銘發現佐證古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寧夏歷史地理專家、《寧夏歷史地理考》第一作者魯人勇研究員指出:寧夏地區有三個叫古城的地方,現在都由寧夏專家學者考證,落到實處:彭陽縣古城是秦、漢的朝那縣城,中寧縣古城是西漢眴卷縣城,吳忠市的古城是西漢古靈州縣(靈洲縣)城。

史載,靈州在古代是我國北部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回樂縣是古靈州的州城(古稱治所,也即現在所謂中心城市)所在地。墓志銘的重要發現,解決了歷史上很長時間難以定論的古靈州究竟在什麼地方的問題。考古專家稱,以這個墓志銘的出土為標誌,確切無疑地證明了古靈州城就在位於發現這片大型唐墓群的今寧夏吳忠市境內。(2012.4.27.B.S.L.)

靈州,又一說,元置,在今朝鮮平壤西北。

靈洲縣

靈洲縣,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故址在今寧夏吳忠市境內。初曰靈洲。.《前漢書》記載:「北地郡……靈洲,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置。」唐顏師古注釋《前漢書》靈洲(縣)條時指出:「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隨水上下,未嘗淪沒,故號靈洲。」(班固撰《漢書》,《二十五史·前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頁。)屬於西漢北地郡19個縣之一。《後漢書》記載為「靈州」,屬東漢北地郡管轄的6縣城之一。說明靈洲在東漢改為靈州。(范曄撰《後漢書》,《二十五史·後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76頁)。東漢後期發生三次羌族起義,靈州被迫內遷。後魏在靈州原地置薄骨律鎮。孝昌中改置靈州。隋大業三年改靈武郡。唐為靈州,亦曰靈武郡。開元九年(721年),置朔方節度使。五代為朔方軍治。咸平時入西夏,改西平府,又名翔慶軍。元仍為靈州。明為靈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古城靈州被河水淹沒,古靈州被迫「城凡三徙」,最後於宣德三年(1428年)所築新靈州城,即今靈武市。清朝到民國均為靈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新靈州為靈武縣。1950年原靈武縣屬吳忠堡建立了縣級吳忠市,後為銀南地區、市級吳忠市,靈武歸吳忠管轄。2002年,靈武市由銀川市代管。故今寧夏吳忠市與靈武市均屬古靈州城,都是古靈州的繼承者,都擁有古靈州的輝煌歷史。明洪武黃河淹沒以前位於今寧夏吳忠市境內的靈州,明代史書稱作古靈州城,三徙之後的靈州,即今寧夏靈武市,稱作新城、新靈州城。(2012.4.27.B.S.L.)

視頻

靈州 相關視頻

唐太宗靈州會盟
【靈州奇俠傳-完結篇】群俠對群魔,靈州城重歸寧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