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頭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頭翁
Styan's Bulbul

林孫鋒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Pycnonotus taivanus

目/科/屬  雀形/鵯/鵯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約19cm/22-31g

別名:臺灣鵯,臺灣特有種,雌雄同型。虹膜深褐色。嘴黑色,下嘴基有一橙色點斑。腳黑色。

  • 成鳥
  1. 頭上至後頸黑,眼先灰白,臉頰白,有明顯黑顎線。
  2. 體背大致暗灰色。
  3. 體下近白色,胸及脇淡褐色。
  4. 翼及尾羽黃綠色。
  • 亞成鳥:下嘴基橙色點斑不明顯或無。

棲地&習性

在平地或低海拔山區,次生林,果園,農地及城市綠地。

不似白頭翁易親近。築巢於樹上或隱密灌叢。繁殖時單獨或成對繁殖,但在非繁殖時形成大群。

飲食包括水果和鮮花。還記錄了昆蟲。

繁殖

3月至7月;每年至少兩個育雛。巢是由雌性築成的,巢置於距地面0·8–5 m以上。

保育

脆弱的。限制物種。

鳴聲

屬中典型的發聲種類,包括短而多變的轉音,如「啾、啾、嘰、軌、哩"或"咕哩"。

外觀相似性

白頭翁頰黑褐,有白斑,無黑顎線,無嘴基橙色點斑。

分佈

臺灣花蓮太魯閣峽谷,東部海岸及恆春半島地區。[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烏頭翁鳴唱-屏東恆春墾丁-洪惠璟攝-20130930 171831
台灣特有種烏頭翁 的生存危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