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燭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燭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山神)

燭陰又名燭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鐘山山神,據《山海經》中記載,燭龍長千里,居住在章尾山。現代人在洪荒流中杜撰了燭龍創世,燭龍在中國神話中只是無名神人的下屬,依靠火精照耀一方,本身並無威能 [1]

燭龍最早是一條赤色的無足之龍,據郭璞《山海經傳》所說,燭龍在共工與顓頊爭帝失敗,撞斷不周山後,依靠口中所銜的火精照亮無日之國,據《後漢書》記載,其火精源於無名神人賜下的火把 。《使琉球錄》記聞曰「仙瀛……長照燭龍膏」,認為仙島瀛洲用燭龍的脂膏照明。

  • 中文名;燭陰
  • 外文名;Yin candle
  • 別 名:燭龍
  • 出 自:《山海經》之《海外北經》
  • 地 區:中國
  • 特 點;人面龍身,口中銜燭
  • 分 類:古代神話

由來

古時候叫做燭龍,又叫燭陰。人面龍身,口中銜燭。[2]

它的兩隻眼睛,一隻代表太陽,一隻代表月亮。它威力極大,睜眼時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閉眼時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但是如果它同時睜開兩隻眼睛,大地就會被酷熱烤焦。燭陰不食不息,口中銜燭,放出的神光照耀整個大地。古人認為燭陰的吹氣會導致大風,因此認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氣,而夏天則是它輕微的吐氣。;[3]

這個神的形象明顯來自古代對氣象的自然崇拜。

現代考證

在現代洪荒流小說與營銷號文章里,燭龍成為了創世神,但在中國正統的神話里燭龍與創世沒有任何關係,近年曾有學者專門撰文駁斥了如今營銷號所謂的燭龍為創世神之說。最早的學術研究也只說燭龍是明代某個版本的盤古部分能力的原型,與並沒有將其直接等同為創世神,更沒有說燭龍有創世之能。最早的盤古形象出現在三國時期,與燭龍沒有任何關係。除了燭龍之外,學術界認為的盤古原型除了燭龍還有盤瓠。 

曾有學者於其文章中直言:「盤古神話當是魏晉間由南方民族傳入者。盤古之主要事跡為開闢天地和化生萬物,然諸書述燭龍,卻全然與開闢和創世無涉,《海外經》所謂「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云云,也與創世無關,明代《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所謂「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夜。」顯系以意捏合盤古與燭龍。」

神話學家袁珂也說:「燭龍之獸性高於人格化,實在難以進位於天神之列」,認為將燭龍稱為天神都已經言過其實。

神異之處

燭陰之神異,在於燭龍之呼吸開閉關乎天氣晦明、時節風雨,可謂神奇。然而,一旦明白了燭陰就是蒼龍,為古人據以觀象授時之星象,則燭陰的諸般神奇也就不難理解了。《大荒北經》所謂「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海外北經》所謂其「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正體現了龍星紀時時代的先民對於一年四時的風雨晦明等氣象現象與龍星運行之間關係的認識。

此龍既非活物,故「不食不寢不息」,自然也無目不能視,無口不能呼吸,蓋經文「視」通「示」,朱駿聲《說文通定聲·履部》云:「視,假借為示《漢書》多以視為示,古通用字。」

尚書·洛誥》:「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卜,休恆吉。」《詩盡·小雅·鹿鳴》:「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鄭玄箋云:「視,古示字也。」燭龍之「視」,指龍星昭回於天,皎皎可見,《周易·乾卦》所謂「見龍在田」、「飛龍在天」是也。反之,燭龍之「瞑」則指龍星潛隱不見,《周易o乾卦》所謂「潛龍勿用」也。燭龍「瞑乃晦」、「視乃明」,古人觀察龍星,非為別晝夜朝夕,而為別歲序早晚,「晦」、「明」既可特指一日之晝夜,亦可泛指天氣之晦明。

因龍星潛隱之時正值晝短夜長、萬物冥藏的冬天,而龍星高懸之時則值陽光盛長、萬物發明的夏天,故「其暝乃晦,其視乃明」,或謂依據龍星的伏見而別寒暑晦明之時節。

原型考究

縱觀歷來對燭陰之解釋,關於燭龍之原型,大致有如下數說:

太陽說

其一,燭陰即太陽說。此說最古,上引《易緯乾坤鑿度》即開其先河。清人俞正燮發明其說,其《癸巳存稿·燭龍》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認為「燭龍即日之名」。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火燭說

其二,燭陰即火燭說。姜亮夫《楚辭通故·燭龍》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但其說卻大相徑庭,他認為「燭龍」即「祝融」之音轉,燭龍傳說即「祝融傳說之分化」,又謂:「古人束草木為燭,修然而長,以光為熱,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於龍。龍者,古之神物,名曰神,曰燭龍。」

開闢神

其三,燭陰為開闢神。袁珂《山海經校注》把燭龍與開天闢地的盤古等同起來,並說:「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闢神,征於任昉《述異記》:『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闢神也。」

出處

以上諸說實皆一面之詞,俱不可從。

第一,燭龍「視為晝,瞑為夜」(《海外北經》),有似於日,然《天問》謂:「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淮南子·地形訓》謂:「燭陰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詩含神霧》云:「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明謂燭陰所在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則燭龍非太陽明矣,故「太陽說」不可從。

第二,「燭龍」與「祝融」固然聲韻相近,但典籍中所載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載燭龍諸事全不相涉,而以「燭龍」之名緣乎「束草木為燭」之形,則純屬想當然之詞,且燭龍之神異又於草木之火燭何涉?故姜氏「火燭說」亦不可從。

第三,盤古為開闢神,《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紀》云:「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稱天地原本渾沌,是由盤古開闢為天和地的。清代馬驌的《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云:「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則謂世間萬物為盤古死後身體所化,任昉《述異記》云:「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

秦漢間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

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

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為三百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

《三五曆紀》和《五運歷年紀》的作者徐整為三國人,任昉為南北朝時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漢文獻如《楚辭·天問》、《淮南子·原道訓》等在述及世界創生時,皆未提及盤古,可見盤古創世的神話出現較晚。且據徐整稱引「吳楚間說」,並雲「南海有盤古氏墓」、「桂林有盤古氏廟」,可見盤古神話當是魏晉間由南方民族傳入。

現實考證

火山錐

燭龍神話,實質上是描述的一種自然奇觀——火山錐。它是像火燭那樣燃燒着的一條巨龍。它燃燒的時候,時而濃煙蔽空,遮蔽大地,如同黑夜;時而又火光噴發,光照大地,使黑夜變成白晝。它的身體像一條火紅色的長龍蜿蜓天際。「燭龍」的形象,我想以正在燃燒和爆發的火山形象來相比,是最恰當不過了。巧的是,在大同市東面30公里處卻真有二十多個火山錐,但是這些大山錐在六萬年前即已停止活動,已被我國地質專家確定為死火山。因此,火山爆發的情景,很難想象能流傳五萬多年而仍在先民傳說中保留,從而形成燭龍神話。燭龍神話的形成必當另有原因。

1956年4月,前蘇聯地質專家列別金斯基考察了大同火山,他根據《水經注·漯水》中武州川水(今十里河)火山及火井的記載,作為大同火山在五世紀尚有活動的根據,得出「大同火山十分可能不是死火山,而是休眠火山,將來也許它的活動仍會復甦」的結論。他的觀點得到中國學者曹家欣、曹婉如、王嘉蔭、施丁的贊同和引用。1974年,《地理知識》刊登了柯秋弁《我國的火山》一文,採用了列氏的觀點,進而作出「大同火山是活火山」這樣一個驚人的論斷,在當地群眾中引起了不安。

北極光

約百年前,日本的神田選吉氏最早考證「燭龍」即北極光(Aurora Borealis)的現象。 大陸的張明華氏以為「燭龍」即「北極光」,他說:《山海經》中對於燭龍神的描繪,雖然滲雜了神話色彩,但與許多自然神話一樣,多半是古人根據實際觀察的現象而加以記錄的,那它是種什麼自然現象在古人頭腦中的反映?如果我們將我國古籍中關於燭龍神的形態和北極圈內所發生的晝夜變化,北極光等相比較,就會驚奇地發現《山海經》中對燭龍神的記述,正是對北極光最詳盡生動的描繪。

在張氏文發表三年後,大陸的何新氏也出版了《諸神的起源》一書, 其中第十三章「燭龍神話的真相」也同樣提出「燭龍」即「北極光」,他說:詩中的『逴龍』,就是講燭龍(逴、燭同音通假)。而最可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北方寒山,正是燭龍所在的羽山、幽山。而屈原說其地的景色是:『積冰』、『不見日』、天白皓皓(雪景),寒凝凝,是大地的最『北極』。最後一點極可注意。《文選·燭賦》(傅咸):『六龍銜燭於北極。』也認為燭龍存在於北極區。(由此看來,燭龍可以同時現形為六身。)我們知道,在北極圈附近,晝夜以冬夏劃分。夏至以後是半年白晝,而冬至以後則是半年長夜。所謂『司幽之國』,所謂『長夜無日之國』,正是我國東北高緯度地區、靠近西伯利亞和北極圈附近冬季半年的正常現象。而『燭龍』恰恰活動在這樣一個地區。只要稍作思索,就不難找到這個謎的真相了。原來,所謂『燭龍』,並不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物,而是北極圈附近的一種自然現象--極光。

何氏論證燭龍即北極光,理由和張氏相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高雄澄清湖傳習齋舉辦的第一屆中國民間文學學術討論會的論文集中,大陸的陳鈞氏提出「燭龍新探」一文 ,同樣的把「燭龍」認為是「北極光」的曲折反映,其理由大體和張明華氏文相同。因此學界普遍以神田為最先提出「燭龍即北極光」的發現者。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