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煙花三月野菜香(何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煙花三月野菜香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煙花三月野菜香》中國當代作家何雙的散文。

作品欣賞

煙花三月野菜香

最先把野菜弄進文學殿堂的,應該是《詩經》吧。開篇《關雎》唱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其中的荇菜就是一種可以吃的水草,浮在水面,綻放黃色的小花;《谷風》中提到了苦苦菜,「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反映勞動婦女遭丈夫拋棄後的悲苦,意思是,人們都說苦菜苦,可與我心中的苦楚比起來,它卻如薺菜般甘甜了。

兒時,農村土地剛剛承包那會兒,人們普遍缺衣少吃。穿衣尚且湊合,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吃的呢,除了玉米、大豆、高粱、土豆這些粗糧,便只有用野菜來充飢了,小麥只有逢年過節才可以稍微吃上一兩頓的。千百年來,野菜伴隨着我們自生自滅,對衣食無憂者而言,它屬野花閒草,是生活的點綴品,像民謠中唱的那樣「三月三,野菜賽靈丹」。但當我們生活遭遇困厄時,用它果腹充飢,野菜就成了窮苦人生存的稻草,連那些奼崇嫣紅的芳菲桃李,千妖百媚的芍藥牡丹,在物質極度匱乏時也變得黯然失色、毫無價值。

每天放學後,小朋友三五結伴,到田地里挖野菜。薺菜、白蒿、麻蒿、野豌豆、野小蒜……凡是可以吃的野菜,全被我們悉數搜羅。回到家裡,將這些「戰利品」交給大人,分類製作,不同的做工,其味自然不同。偶爾,我們這些調皮的孩子也會溜進人家青翠的油菜地,將剛剛返青的油菜連根拔起,搓掉根部的泥土,就大嚼特嚼起來,那種解饞勁兒,比現在吃海參魷魚還過癮。

野菜之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在我看來還是野小蒜。野小蒜也稱野蒜,其外形像蔥似韭,性味辛苦,有點辣氣,具有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的功效,它的根部鱗莖可作中藥使用。每年清明前後,是採集野小蒜的黃金季節。春天的野小蒜格外鮮嫩清香,所以就有「三月小蒜,香死老漢」的民諺。春風一吹,滿地都是。那綠油油的幾莖蒜苗,迎風挺立,仿佛一個個威武的勇士。我們七八個孩子,湊在一塊兒,像旋風,這兒一旋,那兒一卷,身後留下了被我們弄得千瘡百孔的田地。不大功夫,每個人的籃子裡都盛滿了野小蒜。細心的女孩子,將它們整齊地綁紮在一起,長長的蒜須,白白的蒜頭,綠綠的蒜苗,看上去很美

[1]

作者簡介

何雙,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