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燕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燕樂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名詞解釋

原指天子及諸侯舉行祭祀、宴享活動時所用的音樂,隋唐以後專指供宮廷宴享、娛樂用的各種俗樂。燕,通「宴」。「燕樂」最早見於《周禮》,它一般采自民間及周邊少數民族的音樂,其特點是有歌有舞。可以說,雜用外族樂舞是「燕樂」起始就有的特色。隋唐時期,隨着外來音樂大量傳入中國,在漢族及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廣泛吸收外來音樂,形成了專供宮廷宴享、娛樂用的「十部樂」。「燕樂」居十部樂之首。後人將隋唐時期的這種包含中外各種元素、歌舞並舉、雅俗兼備的音樂歌舞形式也總稱為「燕樂」。唐代的民間俗樂舞蹈都屬於燕樂,在宮廷郊廟、朝會等大型典禮活動中有時也會用到燕樂。燕樂後來一直延續至宋、元、明、清各朝,今天有些民間樂曲和傳統戲曲中的一些曲調,仍可見到隋唐燕樂的遺存。

引例1

宴樂,武德初未暇改作,每宴享,因隋舊制,奏九部樂。 (杜佑《通典·樂六·坐立部伎》) (宴享樂,唐高祖武德初年無暇顧及改制新樂,每到宴享的時候,就沿襲隋代的制度,演奏九部樂。)

引例2

太宗增高昌樂,又造宴樂,而去禮畢曲,其著令者十部……而總謂之燕樂。聲辭繁雜,不可勝紀。凡燕樂諸曲,始於武德、貞觀,盛於開元、天寶,其著錄者十四調二百二十二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近代曲辭一》) (唐太宗時增加了高昌樂,又創製宴享樂,刪掉了禮畢曲,其明確寫進規定的有十部音樂……總稱為燕樂。其音聲歌詞豐富複雜,無法全部記錄。凡是用作燕樂的各種樂曲,開始於武德、貞觀年間,盛行於開元、天寶年間,記錄在冊的有十四種樂調共計二百二十二首曲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