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牛膝菊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牛膝菊屬

Galinsoga Ruiz et Cav. 牛膝菊屬,菊科,一年生革本;葉對生;頭狀花序小,具柄,近頂生和腋生,異性,放射狀;舌狀花少數,雌性,1列,舌片白色;盤花兩性,管狀,5裂;總苞片少數,1-2列;花序托圓錐狀或長形,有托片;瘦果有角,頂冠以全緣或睫毛狀的鱗片。5種,分布於熱帶美洲,其中辣子草G. parviflora Cav. 1種,中國西南部亦見之。

  • 中文學名牛膝菊屬
  • 拉丁學名Galinsog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 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向日葵族 Trib. Heliantheae
  • 屬牛膝菊屬
  • 分布區域主要
  • 分布於美洲
  • 模式種G. parviflora Cav.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葉對生,全緣或有鋸齒。頭狀花序小,異型,放射狀,頂生或腋生,多數頭狀花序在莖枝頂端排疏鬆的傘房花序,有長花梗;雌花1層,約4-5個,舌狀,白色,盤花兩性,黃色,全部結實。

總苞寬鍾狀或半球形,苞片1-2層,約5枚,卵形或卵圓形,膜質,或外層較短而薄草質。花托圓錐狀或伸長,托片質薄,頂端分裂或不裂。舌片開展,全緣或2-3齒裂;兩性花管狀,檐部稍擴大或狹鍾狀,頂端短或極短的5齒。花葯基部箭形,有小耳。兩性花花柱分枝微尖或頂端短急尖。瘦果有棱,倒卵圓狀三角形,通常背腹壓扁,被微毛。 冠毛膜片狀,少數或多數,膜質,長圓形,流蘇狀,頂端芒尖或鈍;雌花無冠毛或冠毛短毛狀。

分布情況

約5種,主要分布於美洲。中國有2種,歸化,分布西南各地。

下級分類

牛膝菊 Galinsoga parviflora Cav.

粗毛牛膝菊 Galinsoga quadriradiata Ruiz et Pav.

代表植物

牛膝菊Galinsoga parvifloraCav. 一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莖纖細,基部徑不足1毫米,或粗壯,基部徑約4毫米,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分枝斜升,全部莖枝被疏散或上部稠密的貼伏短柔毛和少量腺毛,莖基部和中部花期脫毛或稀毛。

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1.5)2.5-5.5厘米,寬(0.6) 1.2-3.5厘米,基部圓形、寬或狹楔形,頂端漸尖或鈍,基出三脈或不明顯五出脈,在葉下面稍突起,在上面平,有葉柄,柄長1-2厘米;向上及花序下部的葉漸小,通常披針形;全部莖葉兩面粗澀,被白色稀疏貼伏的短柔毛,沿脈和葉柄上的毛較密,邊緣淺或鈍鋸齒或波狀淺鋸齒,在花序下部的葉有時全緣或近全緣。

頭狀花序半球形,有長花梗,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花序徑約3厘米。總苞半球形或寬鍾狀,寬3-6毫米;總苞片1-2層,約5個,外層短,內層卵形或卵圓形,長3毫米,頂端圓鈍,白色,膜質。舌狀花4-5個,舌片白色,頂端3齒裂,筒部細管狀,外面被稠密白色短柔毛;管狀花花冠長約1毫米,黃色,下部被稠密的白色短柔毛。托片倒披針形或長倒披針形,紙質,頂端3裂或不裂或側裂。

瘦果長1-1.5毫米,三棱或中央的瘦果4-5棱,黑色或黑褐色,常壓扁,被白色微毛。舌狀花冠毛毛狀,脫落;管狀花冠毛膜片狀,白色,披針形,邊緣流蘇狀,固結於冠毛環上,正體脫落。花果期7-10月。

產於中國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生長於林下、河谷地、荒野、河邊、田間、溪邊或市郊路旁。原產南美洲,在我國歸化。

全草藥用,有止血、消炎之功效,對外傷出血、扁桃體炎、咽喉炎、急性黃膽型肝炎有一定的療效。在歐洲及蘇聯,這個種也有歸化的。此外,還有1種。

繁殖方法

牛膝菊在每年的10-11月播種,把種子均勻撒播在細碎平整的地里,蓋一層細土就可以了。

澆透水,大約一周左右發芽,當苗長到4片真葉時再定植。保持土壤濕潤,這樣更利於牛膝菊莖葉生長。

牛膝菊不能密集種植,播種要稀疏些,前期應打頂促發側枝,開花時應控制肥水。

牛膝菊主要是採集莖葉,當苗長到高30厘米左右時,就可以採收了。第一次採收莖要留長些,一定要留有基葉使其生長側枝。[1]

主要價值

牛膝菊以嫩莖葉供食,有特殊香味,風味獨特,可炒食做湯作火鍋用料。牛膝菊全株可入藥,有止血、消炎之功效。

物種危害

入侵牛膝菊屬植物通常危害小麥、玉米、棉花、煙草等作物,庭園和非耕地也有分布,特別是牛膝菊和粗毛牛膝菊是印度東北部山區的作物田和次生演替區域的常見雜草。牛膝菊喜潮濕、日照長,光照強度高的環境。這種植物最重要的特徵是,種子沒有體眠或體眠程度低,生長迅速,開花早,同一生長季節可發生多代,種子量大,適生環境廣泛。在適應的環境條件下,牛膝菊營養生長迅速,使其成為農田中的一種惡性雜草。這些特徵使牛膝菊很易擴散,並建立大的雜草種群,以至於很難防治。牛膝菊會與作物,尤其是與灌溉的矮杆作物競爭營養和生態位,甚至影響作物收成。牛膝菊對大豆和花生也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影響種子的萌發和胚根的伸長。並且牛膝菊的化感作用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要強,但其化感能力卻受低溫環境的影響。

栽培技術

移栽定植

應選擇肥沃疏鬆的田塊,每畝施入有機肥1000千克,做成寬1.5米(包溝)的高畦,按25×30厘米的株行距定植,定植後淋足定根水,以利成活。

肥水管理

牛膝菊生長快,側枝生長旺盛,生長量大,緩苗後,應及時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每畝施尿素10-15千克,並保持土壤濕潤,這樣有利於莖葉生長,品質也較好。如果缺水、缺肥,不僅對其產量、品質有影響,還會使其向生殖生長轉化,很快就開花結實。

採收及時

牛膝菊主要採收嫩莖葉,當苗高30厘米時,便可開始採收。第1次採收不可太低,要留一定數量的基葉使其發生側枝,採收的嫩莖長10厘米左右。採收要及時,太遲易纖維化,還會抑制側枝發生,從而影響產量。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