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特蕾莎·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特蕾莎·梅

中文名: 特雷莎·瑪麗·梅

外文名: Theresa Mary May

別 名: 文翠珊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伊斯特本

出生日期: 1956年10月1日

職 務: 政治家

畢業院校: 牛津大學聖休學院

信 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第76任英國首相(2016年至2019年)

特雷莎·瑪麗·梅(Theresa Mary May),婚前姓布拉西耶(Brasier),1956年10月1日生於英國伊斯特本,曾任第76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領袖,是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1977年,特雷莎·梅從牛津大學聖休學院畢業,進入銀行界工作。1986年,當選倫敦市議員,從此步入政界。1997年,當選英國議會下院議員。2002年,成為保守黨首位女主席。2010年開始,在卡梅倫政府內閣中擔任內政大臣。2016年7月13日,接替卡梅倫就任英國首相, 於2017年6月連任。2019年6月7日,辭去執政黨保守黨領導人一職;同年7月24日,鮑里斯·約翰遜接任特蕾莎·梅,成為英國首相。


特雷莎·梅執政期間,政績乏善可陳,英國經濟每況愈下。為了讓英國「脫歐」談判更加順暢,她提前舉行大選,導致改組內閣。她在兩次不信任投票險勝,而親自參與的三份脫歐方案都被否決。[1][2]


1956年10月1日,特雷莎·梅出生於英格蘭伊斯特本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3歲時舉家搬到牛津郡的鄉下。她最初受教於牛津郡的海斯洛普小學,中學時在柏格布洛克的天主教聖茱麗雅女修院學校讀書,13歲獲得獎學金進入惠特利的霍爾頓園女子文法學校讀書,入學兩年後該校改為公立普通中學。


高中畢業後,特雷莎·梅進入牛津大學聖休學院,起先主修的是地理,後來改為文學。大學期間,特雷莎熱衷於參加牛津大學保守黨協會、辯論社等社團活動。1977年,她獲得了文學士二等學位。畢業後,她又獲得該校頒授的文學碩士。


大學畢業後,特雷莎·梅逐步放棄了自己的文學專業,選擇投身銀行界。1977至1983年,在英格蘭銀行工作。1985年起,在支付清算服務協會工作。


從政經歷

1986年,特雷莎·梅代表保守黨參選大倫敦市默頓區議員並成功當選,從此開始其政治生涯。

1992年,特雷莎競選英國議會議員,未獲成功。1994年,她參加議員補選,再次失利。

1997年,特雷莎·梅終於當選英國梅登黑德(Maidenhead)選區的下議院議員。當選下院議員後,她得到威廉·黑格以降4位保守黨領袖 的重用。

1999年,為改變保守黨「老男人扎堆」的形象,時任黨魁黑格提拔特雷莎·梅任影子內閣的教育及就業大臣。

2001年,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安排梅在影子內閣中任交通大臣,後改任地方政府及地區事務大臣。2002年7月,特雷莎·梅出任保守 黨主席,是該黨歷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

2003年,邁克爾·霍華德接任黨魁,特雷莎·梅任影子內閣家庭事務大臣。2005年,改任文化、媒體與體育大臣。2005年,卡梅倫當選黨魁,梅出任影子內閣下院領袖。2009年1月,改任就業與養老金事務大臣。

2010年5月,卡梅倫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任命梅為內政大臣兼婦女與平等國務大臣。

2015年5月,卡梅倫連任首相後宣布特雷莎·梅留任內政大臣。內政大臣負責治安、警察、反恐、移民等事務。梅在此位置上連干6年,是英國1951年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內政大臣。

2016年7月13日,卡梅倫辭職,特雷莎·梅接替他擔任英國首相,成為繼撒切爾夫人之後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2017年6月,英國舉行提前大選,特雷莎·梅率領的保守黨得以保持議會第一大黨地位,但未能獲得半數以上議席。6月9月,獲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權,將保守黨將與來自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共同組閣。

2018年12月12日,英國保守黨宣布啟動針對黨首特雷莎·梅的不信任投票,特雷莎·梅在保守黨內部的不信任投票中過關,留任保守黨黨領袖及英國首相。

2019年1月16日,又反對黨工黨領導人科爾賓提出的對政府不信任動議開始投票,最終,特雷莎·梅和她所領導的政府以微弱優勢的325票反對、306票贊成過關;2019年6月7日,特雷莎·梅辭去執政黨保守黨領導人一職;7月24日,鮑里斯·約翰遜接任特雷莎·梅,成為英國首相;12月13日,特雷莎·梅連任梅登黑德選區下議院議員。


脫歐事務


特雷莎·梅上任首相後的其中一項首要任務,是要處理好英國脫歐的工作。上任後不久,她在一個月內訪問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多個歐盟成員國,強調英國將來即使脫離歐盟,仍會十分重視與歐盟的關係。她還先後到訪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向三個地方政府重申英國在「脫歐」談判中將盡力維護地方利益。


2017年2月1日,英國議會下議院投票通過政府提交的「脫歐」法案,授權首相特雷莎·梅啟動「脫歐」程序。3月16日,英國女王伊麗莎 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特雷莎·梅正式啟動脫歐程序。3月28日,特雷莎·梅正式簽署了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啟動 脫歐程序的信函。


2018年11月13日,歐盟與英國就英國脫歐協議草案達成一致,將脫歐日期定於2019年3月29日。根據草案,北愛爾蘭與愛爾蘭之間將不設 「硬邊界」,並且專門為應對「硬脫歐」的特殊情況預設了「保障條款」。此舉遭到「硬脫歐」派議員的反對,並引發特蕾莎·梅政府多位內閣大臣接連辭職。


2019年1月15日,特雷莎·梅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英國脫歐協議草案被英國議會下院以432票反對、202票支持的結果否決。3月12日,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草案被英國議會下院以391票反對、242票支持的結果再度否決。3月29日,英國下議院以344票反對、286票同意的結果第 三次否決了特蕾莎·梅的「脫歐」協議。


全球化英國


2017年10月,特雷莎·梅在保守黨秋季年會指出,建設「全球化英國」 將脫歐化危為機。「全球化英國」的內涵是在經貿、外交、安全 等領域維護英國的大國地位和全球影響力。在經貿領域,英國擺脫歐盟對其與他國談判和簽署自貿協定的束縛,延續並擴大英國維護自由貿易的傳統,向世界展示脫歐後的英國依舊保持開放和自信的心態。


英俄關係


2018年3月14日,針對俄總參情報總局前上校謝爾蓋·斯克里帕爾在索爾茲伯里中毒案,特雷莎·梅決定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並暫停 與俄羅斯的一切雙邊接觸。她試圖說服歐洲盟友效仿英國,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特雷莎·梅表示俄羅斯「不是戰略夥伴」,該國對歐盟所有成員國的國家安全都構成長期威脅。


2018年3月27日,已有23國效仿英國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共驅逐130人以上。


雙邊關係


特雷莎·梅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於2018年1月底訪問中國,3月會見到訪的沙特王儲,8月底訪問非洲三國,致力於推進英國與相關國家的 經貿合作。


特雷莎·梅多次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談,自稱與特朗普就磋商「雄心勃勃」的英美貿易協議達成一致意見。實際上,特朗普一直對英國轉向「軟脫歐」耿耿於懷,甚至稱「退出協議對歐盟有利」,不利於英美貿易協議。對於美國提高對歐盟鋼鋁產品關稅、退出伊核協議等有損英國利益的做法,梅表示「失望」,但避免與美直接衝突,更多是由法、德出面與美抗爭。


政治方面

地區層面


2018年,蘇格蘭民族黨黨魁斯特金聲稱要搞第二次「獨立公投」。特雷莎·梅,數次與斯特金會談,恩威並施,請其不要播撒「分裂的種子」。


梅的政治盟友、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黨魁福斯特不願看到將北愛與歐盟深度捆綁的條款,屢屢以撤銷對保守黨的支持相威脅。特雷莎·梅只能好言相勸,一再表示不會同意將北愛與英國其它地區「區別對待」。


經濟方面

宏觀計劃


特雷莎·梅主張以政府力量推動英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國家宏觀計劃上,特雷莎·梅延續了卡梅倫提出推動英國北部發展的《北方經濟引擎》,提出了《英國工業戰略》,扭轉英國製造業在經濟產值和就業方面貢獻不斷降低的狀況。


《英國工業戰略》提出的措施包括:鼓勵科技創新、更新工業基礎設施、政府採購扶植中小企業。產業層面,扶植飛機和汽車等高端製造業,至2020年前投資6億英鎊投資電動車及裝備電動公交車行業,提振英國電動車製造業並在 2050 年實現汽車零排放,加大力度支 持生命科學等高科技行業及北海的油氣開採,鞏固英國的既有優勢。


財政政策


特雷莎·梅一定程度摒棄了金融危機以來英國政府財政緊縮的政策方向,減稅和新提的公共建設投資計劃均將拉升財政赤字比。在稅收上,特雷莎·梅將進一步降低企業稅率作為提振競爭力的切入點,英國企業稅率至 2020年將企業稅降至17%,同時承諾不會提高增值稅並提升個人所得稅的免稅額。


財政支出上,英國將在交通、電信、住房上增加投資,從2020年起把GDP1-1.2%用於投資經濟基礎設施。同時推動占財政支出 30.5%的社 會保障和養老福利改革,節約開支。


在收入分配領域,保守黨提出至2020年將最低工資提高60%,立法要求企業公布管理人員和工人的工資比並提出相應解釋,對西方國家廣 泛存在的收入差距問題加以應對。


社會方面

特雷莎·梅政策主線是管控移民及照顧弱勢群體利益。推行更為嚴苛的移民政策,實現移民的總量控制,保守黨的競選綱領中甚至直言「進入英國的移民太多」。


具體措施包括,提高英國公民家庭成員移民英國所投靠對象的收入要求,提高學生簽證的門檻,要求學生完成學業必須離開英國;借英國脫歐制定嚴格限制歐盟國家移民的政策。


對其他社會問題,如族群對立、性別、種族或心理或身體缺陷的歧視、無家可歸等,保守黨提出要關注並加強立法,如修訂《家暴與虐待法》應對。


福利領域,特雷莎·梅和保守黨以犧牲退休者為代價保障工作人群權益。英國養老金於2020年後終止2.5%、通脹率及平均收入增長率三者取最高標準增長的「三重保障」政策;將政府承擔老年人聘請社工照料的資產標準從不包含房產的個人資產低於2.35萬英鎊改為包含房產總計10萬英鎊,並提出無力承擔者可以房產抵押,去世後進行清算。


軍事方面

空襲敘利亞


2018年4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所謂「敘利亞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發表講話,宣布美國已聯合英國和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實施精準 打擊。隨後,特雷莎·梅、馬克龍也分別宣布加入了對敘利亞的軍事打擊行動。


根據不完全統計,美軍發射了巡航導彈100餘枚,英軍派遣戰鬥機對敘戰術目標進行了空襲,法軍也參與了這次行動。對敘空襲導致了3名霍姆斯平民受傷,以及大馬士革科學與研究中心被毀。


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聯合對敘軍事打擊行動結束。15日,法國拋出了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並且得到美英的支持。


北約方面


2018年7月,特雷莎·梅在北約首腦會議上宣布增兵決定,向阿富汗增派440名軍人,向阿政府軍提供訓練、指導,但不參與作戰行動。


2020年2月17日,特雷莎·梅參加迪拜全球女性論壇,她在談到女性在職場上會遇到各種困境時,分享了自己的一件「囧事」:曾被迫在 飛機駕駛艙內換禮服,僅用一個床單與駕駛員隔開。


特雷莎·梅的父親休伯特·布雷希爾是英國國教牧師,母親是保守黨支持者,一家三口常在餐桌上討論時政。


1976年,特雷莎·梅在牛津大學保守黨的一次舞會上遇到菲利普·梅。1980年,兩人宣布結婚,二人沒有子女。


身體健康

2012年,特雷莎·梅被診斷出患有1型糖尿病,每天至少注射兩次胰島素。


人物評價

特蕾莎·梅從政經驗豐富,也一直備受讚譽。但一開始擔任首相,她就動作變形,昏招迭出。事實證明,她作為一個下屬是稱職優秀的,但不適合承擔首相那麼重大的責任。特蕾莎·梅犯的第一個錯誤是貿然舉行大選,第二個錯誤是應對突發事件不力。失去了黨內信任,失去了民心,梅的處境已經很糟糕了。而她缺乏溝通能力的性格缺陷,則讓情況雪上加霜。(《南方人物周刊》評)


為脫歐而來,未脫歐已去。作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特蕾莎·梅在其三年任期內以軟脫歐為己任,儘管她履行了上任伊始的選舉承諾,卻因遲遲未能帶領英國民眾走向預期發展而不得不告別政治舞台。三年時間幾乎耗盡了特蕾莎·梅支持者的耐心與信任。在一次次政治考試中,特蕾莎·梅一再失去黨內支持與民心所向,漸漸走向四面楚歌的境地。(《人民周刊》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