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狹翅大刀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狹翅大刀螳

狹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是一種大型昆蟲,雌蟲全長8.5-11.0cm,雄蟲7.5-9.5cm,體多為綠色或褐色。因翅膀狹長而得名。 大多數棲息在樹上,肉食性,且以活的小動物為食,大多以蠅類、葉蟬、蚱蜢、青蟲等為食料。卵多產於樹皮上或草根附近。國內分布於寧夏、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廣西、四川等地。 乾燥卵鞘入藥,名團螵蛸。秋季至次年春季採收,采後去雜質,蒸20-40分鐘(殺死其中的卵,防止幼蟲孵化),曬乾或烘乾。

簡介

體型大,黃綠色,雌蟲長約80mm,雄蟲約73mm。頭部三角形,顏面較闊,頭頂黃色,顏面褐色,其上有2條黑色帶;後頭黑褐色,其上有1個黃色斑點。觸角絲狀;兩觸角之間的上方有3個棕黑色單眼。複眼大,橢圓形突起,黑褐色。前胸長於前足脛節,有瘤狀鈍齒。前胸前部中央有1道縱溝,縱溝兩側有許多瘤狀顆粒;前胸後部中央有l道縱脊,縱脊前段黑色,後段黃色。後胸有白色或黃色水泡狀顆粒,其上有白色短小的微毛。前翅革質,褐色,外緣部綠色,靜止時右翅覆於左翅。後翅膜質,較薄,前後翅幾乎等長。前腿節外緣有4個刺,黃色,末端黑色,內緣有14個刺,內側靠前端有1撮密集的淡黃色鈍毛。脛節末端有2個強大而彎曲的刺,脛節下緣外側有8個齒,內側有15個齒,由脛節的基部短小向末端遞增變大,中、後足腿節末端外側有l根刺,脛節末端有2根刺,跗節5節,每節下有黑色葉狀墊;後足較中足長。

劇集評價

在對狹翅大刀螳進行人工飼養時,可於每年的11~12月採集自然界中的卵縹鞘,取回來後放在室內,在常溫下可以保存到翌年的4月,期間應注意防乾燥、防鼠害等問題。來年春天,當氣溫達到20~25℃時,卵即可以自然孵化,每塊卵可以孵出若蟲100餘只。剛孵出的若蟲體形很小,期間餵飼的食物應以蚜蟲為主,投放的數量應數倍於若蟲的數量,每天投餵一次,同時還要適當地灑些水,以供若蟲飲用;初齡若蟲蛻一次皮,成為二齡若蟲以後,前期也應餵食蚜蟲,但等到後期,因其個體漸長,對蚜蟲逐漸失去興趣,應改餵個體稍大些的昆蟲,比如蚊子、果蠅等。果蠅的捕捉還是較方便的。只要在杯子裡放些爛香蕉,再置於較陰暗的地方,不超過一兩天,果蠅就會聚居在爛香蕉上吸食、產卵,繁衍後代。需要投餵時,就可以用一蓋子蓋住杯口,連杯子帶果蠅一起放在飼養箱中,然後拿掉蓋子,果蠅就會在飼養箱中飛舞,正好作為螳螂的飼料。以後,隨着若蟲的長大,應逐漸增大餵飼食物的體型,比如蟋蟀、蝗蟲的一齡若蟲至成蟲。最後幾齡的若蟲要增加投餵的食物量,以保證狹翅大刀螳有充足的食物來完成生長發育。成蟲的食譜很廣泛,幾乎可以獵殺所有的昆蟲,包括同類,尤其喜歡蝗蟲、雙翅目、鱗翅目及同翅目的昆蟲,但好像不愛吃麵包蟲。人工飼養條件下,每天的食物應有所變化,避免長期飼餵同一種昆蟲,以防長此以往螳螂會降低食慾及保證螳螂有全面的營養來源。在狹翅大刀螳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間隔一段時間要有一段飢餓經歷。也就是說,要停止餵飼食物一段時間,以免引起消化不良,這樣也是更好地模擬自然條件,在野外,它們不是天天都能捕捉到食物的。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