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瑗

玉瑗是我國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臂飾,扁圓而有大孔,即扁圓環形。瑗同援義,其孔大,便於二人抓握相援。說明當過皇帝或侍奉過皇帝。戰國玉瑗形狀與新石器時代的瑗的區別,是戰國玉瑗紋飾漸多,有些作紐絲紋的玉瑗,肉部中央加厚,兩邊變薄,剖面如棗核形。紋飾以縠紋和雲雷紋為多。也有變化成一條首尾相接的龍形或變化成筒形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玉瑗

出土地點; 河南洛陽中州路

所屬年代; 新石器時代

類型; 臂飾

簡介

戰國玉瑗形狀與新石器時代的瑗的區別,是戰國玉瑗紋飾漸多,有些作紐絲紋的玉瑗,肉部中央加厚,兩邊變薄,剖面如棗核形。紋飾以縠紋和雲雷紋為多。也有變化成一條首尾相接的龍形或變化成筒形的。

在河南洛陽中州路春秋第三期墓出土1件由13顆大小,形狀不同的小玉珠和1顆小玉串連而成的腕飾,出土時置於人架腕部。

玉瑗的保養禁忌

忌油:古玉應避免接觸油膩,因為油脂會封堵玉質的微細孔隙,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來,玉器便不會瑩潤,透出所謂的"清光"。

忌腥:腥氣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如鹵鹽等,對玉器有一定的腐蝕作用,導致玉質受損,所以古玉要避免與腥物相觸。

忌污穢:古玉忌污穢的道理與忌油相似,即污穢會使"土門"閉塞,而使玉質中的灰土不能退出,甚至反受其濁。因此玩玉前要洗淨雙手。

畏冰:如果古玉時常近冰,或被凍,則色沁就不活,沒有潤感,謂之"死色",甚至使玉質可能會產生裂紋而不可挽救。

畏火: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熱源,則可能使"色漿"盡褪,色漿主要是指玉質的表面光澤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熱,尤其是高溫,可導致裂紋的產生,亦可傷及玉質,從而失去光澤,降低透明度。

畏姜水:古玉與姜水接觸,往往會使已有的沁色黯淡無光。切勿以姜水除去出土古玉的土腥氣或腐臭氣,如果浸得太久,還會使玉器渾身起麻點。以後即便不斷"盤玩",也難以補救。

畏驚跌:即所謂"畏驚氣",是指當佩戴者受驚或不慎將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於硬物之上,重則粉身碎骨,輕則產生裂紋,即使看不見,也不意味其完好無損。因為重撞之下,內部結構總會受影響,即便是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紋,也是玉器的隱患。[1]

參考文獻

  1. 玉瑗 賞析, 個人圖書館 , 2016-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