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伯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伯惠
圖片來自抗日戰爭紀念網

王伯惠,性別:男,出生日期:1923年5月,籍貫:四川省鹽亭縣,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大土木系,中國遠征軍新一軍翻譯官和技術軍官。原遼寧省交通廳公路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現任中國公路學會理事,省橋樑學會名譽理事長、《東北公路》雜誌主編,中國著名橋樑專家,抗戰老兵。[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王伯惠

國 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漢族

出生日期:1923年5月1日

畢業院校:西南聯合大學

主要成就:參與創辦鞍山市第一中學;茅以升科學技術獎·橋樑大獎

身 份:橋樑專家,教育家

早年生涯

王伯惠自幼聰穎,3歲就識字讀書,6歲入小學時直接跳至最高年級。初中畢業時,他才12歲。1936年,王伯惠考入全省最好的高中——省立成都中學。

1939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北大、清華、南開在抗戰期間聯合成立的大學。因北大、南開均無工學院,王伯惠實際上考入了清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1944年1月底,他和同學們在西南聯大布告欄上看到孫立人將軍的來信,在聽過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動員演講後,毅然報名參軍。

西南聯大土木系5人、機械系5人、電機系5人,共15名同學加入新一軍38師,充當任翻譯官和技術軍官,飛往印度利多,從印度反攻緬甸。

同去的15人經過兩周的軍事訓練,即被派往前線。臨行前,蒙孫立人將軍召見,問他們有何要求,王伯惠提出,要學有所用,希望從事工程工作,於是他被派往工兵營,既是翻譯官又是技術能手。

1944年秋天,駐印軍在收復了緬北政治、經濟中心密支那後,重新組編成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任新一軍軍長,王伯惠調至新一軍軍部翻譯室。在印緬戰場上,身為翻譯官的王伯惠曾參與過抓捕日軍俘虜的工作。

1945年5月,新一軍開始空運回國,前往廣西。王伯惠被派往密支那機場作翻譯,辦理軍運,直至7月最後一批傷病員運送完畢才起程回國到昆明。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隨軍到達廣州後,他被分配到軍務處管理汽車和工兵器材,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密支那沒有建成的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竟在廣州得以修建。他奉命負責監建。遺憾的是,1946年3月王伯惠隨新一軍調往東北。該公墓於1947年9月建成,1993年被廣州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生涯

1946年2月,國民黨政權與共產黨的內戰開始。1946年3月,隨軍前往東北。

1946年4月,與其他清華同學被批准退伍,回到北平參加全國留學考試。1946年,8月初,忽接孫立人將軍來電,要他們速回瀋陽。到達瀋陽後,他們被告知孫立人將軍要在鞍山建立一所清華中學(孫立人將軍一直有行軍沿途建立學校的傳統),要他們去開展創校工作。原來6月初新一軍進軍鞍山時,軍部駐在日本人留下的一所中學裡。學校的校舍,是「滿洲國時代」日本移民子女上學的「鞍山中學校」留下的。孫立人將軍見學校校舍很好,圖書館、動植物標本、室內外運動場所都很齊全,就想利用這個校址,像內地貴陽、重慶、成都、長沙等地清華校友那樣開辦一所清華中學。

孫立人將軍認為,鞍山將來會發展成為中國的匹茲堡,會需要大量人才。為了籌辦這所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一個董事會,孫立人將軍任董事長,用董事會的名義在東北,並通過北平、上海、美國等地清華同學為學校募捐基金。當時在東北的熊式輝、杜聿明等軍政要員都曾捐贈了一筆錢。王伯惠被任命為教務主任兼代理校長。

解放後,鞍山清華中華更名為鞍山市第一中學,是鞍山市重點中學,為國家培養出大批人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