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培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培荀
知名詩人
出生 1783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雪嶠
知名於 王培荀在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轉型的過程中,對傳統史學多有思考,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觀念與認識,在傳承之中體現出創新意識,他的史學思想和史料觀對後來晚清民國史家新史學的觀念形成起到啟迪作用,具有進步性.王培荀勤於撰述,記載保留諸多珍貴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是後人研讀、了解明清兩代社會狀況不可或缺的資料,方便學者,嘉惠後人
知名作品聽雨樓隨筆

王培荀(wangpeixun 1783年--) 詩人,字景叔,號雪嶠,山東淄川人。是近代山東知名詩人和頗有建樹的學者王氏先祖原系河北棗強縣人,在明洪武初年遷徙山東淄川。王培荀的祖父,名相符,字小山;父親名思樞,字斗南。他們都是滿腹詩書,譽揚鄉里的失意文人,儘管奮鬥一生,也未能踏入仕途一步王培荀的外祖為山東新城王氏,這更是一個功名顯赫,人才輩出的貴族世家。這個家庭明末出過兵部尚書、戶部侍郎,連續四代人官贈太子太保,人稱「王半朝」;清初,王漁洋三兄弟更是以才華橫溢權傾朝野,為世人所矚目。王培荀的外祖父王兆奧,就是領袖詩壇的神韻派詩人王漁洋的族孫。王兆奧不僅詩文能傳其家世,且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圍棋國手。王培荀就生長在這樣的書香世家之中。

生平經歷

這個家庭明末出過兵部尚書、戶部侍郎,連續四代人官幼年的王培荀,是在外祖家度過的,由他的伯舅親自執教,為他啟蒙。外祖家有處別墅,位於風光旖旎的錦秋湖畔,優雅的環境嚴格的課程,使王培荀受到了良好薰陶,更為後來的成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稍長之後,王培荀回到祖父膝下,由他的祖父為他延請塾師,在家中的小園石癖齋中讀書。王培荀讀書非常刻苦,初學作文便寫得有章有法,他的祖父看了之後,高興地在他文章後面批到:「見得到、說得出、決科非難事也!」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在父輩的辛勤栽培下,嘉慶八年(1801),年方弱冠的王培荀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中了秀才。翌年,他的祖父告別了人世。祖父死後家庭人口日漸增多,又遭連年災荒,僅靠父親一人教書,家計難以維持。

於是,王培荀在他二十歲剛出頭的年齡,就走上了教書謀生的道路。教書之餘,刻苦鑽研經義。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整整二十年的努力之後,終於在道光元年(1821),山東鄉試中,以恩科第四名中舉。時年39歲,已屆不惑之年。四年之後,他的生母王氏患咯血病,醫治無效,離他而去;又兩年,他的父親也溘然病逝。父親病故時,王培荀正遠在百里之外的蒲台設帳教書,聞訊急歸,父親已咽氣多時了。父子未能臨終訣別,王培荀痛不欲生,視作終生遺憾。父親去世不久,年僅十九歲的幼弟培蕊,也因病天亡。迭遭大變之後,一家生活重擔,就全都落在了王培荀一人的肩上中舉之後,王培荀更加刻苦自勵,於教書之餘焚膏繼咎,揣摸制藝。然而,在之後的十五年間,雖先後六次赴京會試,卻場場鎩羽,屢戰屢北。道光十五年(1836)會試落榜之後,五十三歲的王培荀對功名已心灰意冷了,回想幼年時祖父對自己的期望,禁不住潸然淚下。

正當王培荀對仕途絕望之時,恰逢朝廷開設六年一度的挑場。結果,王培荀竟意外地榮獲大挑一等。當時獲大挑一等的只有三人,王培荀就居其一。按慣例,大挑一等作縣令用,於是他被分發到邊遠的四川,去當一名七品的知縣王培荀臨赴川之際,他的同鄉好友馬子琴曾贈詩為他餞行,詩中有雲「新稱花縣宰,有負木天才」。詩中抒發了對王培荀這位本應供奉翰苑,而被屈作七品知縣用的奇才的惋惜與不平。道光十五年(836),王培荀告別妻子兄弟,隻身一人,間關萬里,去四川赴任初任豐都令,繼而改署榮昌、新津、興文、榮縣等知縣。道光二十三年(1843),

被薦任為四川鄉試同考官。在主持鄉試中,他親賢愛才的無私精神,至今在蜀中傳為佳話王培荀入川的翌年,由他的四弟培垣護送其眷屬及其長兄的遺孤,來到了豐都任上。從此,他的家人便跟隨着王培荀在這塊異鄉的土地上住了下來。在川一晃就是十四年,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屆古稀的王培荀致仕歸田,舉家才重返山東故園。不幸的是,他的四弟和侄孫卻都因病死在了異土他鄉。在回鄉途中,與同鄉王春舫太守結伴同行,於路賦詩甚多,有《蜀道聯轡集》一卷回鄉之後,王培荀安閒地度過了十年的田園生活,這期間他曾主講過般陽書院。

咸豐九年(1859)病卒於淄川故里,享年七十七歲。在川十四年中,王培荀先後任過五縣縣令,不管是巴東的豐都,還是川滇邊界上的興文,都是些貧瘠不毛、文化落後的窮縣,故公務少,應酬少,閒暇多,這也為他政暇之餘,著書立說創造了條件。他在四川任職最長的要算榮縣,足足在那裡呆了六年,政績也數在榮縣最為卓著榮縣地處川南,是沱江支流旭水上游的一個窮縣。縣城就坐落在旭水之陽。這裡是漢人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許多山民還處在刀耕火種的蒙昧時代。縣境內崇山峻岭,地形複雜,匪盜如毛,常常鬧的民不聊生。

作品欣賞

嘉州竹枝詞二首[1]

(一)

嘉州從古擅風流,

莫怪人輕萬戶侯。

紅葉滿山江水碧,

秋光齊上大佛頭。

嘉州的人們自古愛風流,

莫怪人們輕視萬戶侯,。

滿山紅葉江水碧透,

正值秋光照耀大佛頭。

JiaZhou people since ancient times, romantic love,

No wonder people despise million Hou.

Bitou river leaves the mountain,

Autumn comes shining Buddha head.


(二)

沖山裂岸鬥龍蛇,

來看雷奔浪涌沙。

鎮水金身三百尺,

飛空亂灑白蓮花。

巨浪沖山裂岸蛟龍爭鬥,

雷聲轟鳴雪浪涌沙。

大佛巍巍鎮住妖孽,

江水飛濺猶如漫天灑下潔白的蓮花。

Waves red dragon battle mountain cleft shore,

Thunder snow surge sand.

Towering Buddha quell evildoer,

River sky shone like a splash of white lotus.


[注釋]

①鎮水金身:指樂山大佛。②飛空亂灑白蓮花:指江水浪花飛濺,猶如白色的蓮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