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大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大珩 原圖鏈搪

王大珩簡介

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光學專家,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獎者,中國工程技術界泰斗級人物。 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蘇吳縣。其父王應偉是一位早年留學日本的天文與氣象學家,辛亥革命後回國,先後在北京觀象台和青島觀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

王大珩自幼聰穎好學,深受其父教誨。1929年隨父由京至青島,就讀於禮賢中學,學業優秀。他在學業之餘常去觀象台跟隨其父觀測天文和氣象,對使用科學儀器觀察天體景象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此期間,其父講述研製成功風力計的故事,以及苦於國內尚不能製造精密儀器而要依賴外國解決的感嘆,在王大珩幼小的心靈里埋下深刻的印象。少年時代的這些科學薰陶和教育,對王大珩後來攻讀物理與光學玻璃,回國後致力於中國的光學與儀器製造業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1932年王大珩以優異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物理系。1936年他在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並攻讀研究生。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王大珩進入南京國民政府兵工署彈道研究所,從事彈道測量工作。

1938年,王大珩在漢口考取了第三屆庚子賠款留英公費生,進入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1941年轉入雪菲爾大學,在世界著名玻璃學家W.E.S.特納(Turner)教授指導下專攻光學玻璃。後進入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任研究員,從事光學玻璃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創造性地開發了許多新型稀土光學玻璃,並獲得兩項英美專利。

1948年6月,王大珩返回祖國來到上海,進入民辦的耀華玻璃廠任工程師。正當王大珩深感國民黨政府腐敗,個人難於發揮作用之際,經上海地下黨的啟發與幫助,他決定投奔解放區,對外稱將由香港去英國,實際取道朝鮮到了大連。

1949年,王大珩在大連大學創建了應用物理系,並任主任,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物理技術骨幹。

1951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之邀,前往北京籌建儀器館。1952年,儀器館在長春正式建立,後來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他歷任館長、所長。1955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78年10月,王大珩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上,他當選為技術科學部副主任,從此開始了廣泛的高層次的科學技術事業組織活動。

王大珩先後擔任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三、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委光學與應用光學學科組組長,「863」高技術計劃監督評估小組組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吉林省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長春光機學院院長,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等職。他積極倡導成立中國光學學會並任第一、二、三屆理事長,還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三屆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照明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光學行業協會理事長。在國際學術界,1979年他任國際權度公約計量委員會委員,1986 年任國際宇航院院士,1990年任亞洲太平洋光學聯合會副主席。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光學家,我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13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1]


履歷

1915年2月26日 出生於江蘇省吳縣。

1932-1937年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獲理學士學位,研究院學習一年。

1937-1938年 任兵工署彈道研究所技術員。

1938-1940年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物理系研究生。

1941-1942年 英國雪菲爾大學玻璃製造系研究生。

1942-1948年 任英國昌司玻璃公司研究部研究人員。

1948-1949年 任上海耀華玻璃公司研究室主任。

1949-1951年 任大連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1-1956年 任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

1955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56-1967年 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67-1971年 任國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副主任。

1971-1977年 任長春光機所革委會副主任。

1979-1983年 任長春光機所所長。

1981-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主任。

1986年 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91年起為中國科協榮譽委員。

1992-迄今 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局高級顧問。

1986-992年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主席。

1994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4年 受聘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

1999年9月 與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共23人一起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成就

新中國光學事業的奠基人 在儀器館建立初期,王大珩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團結、組織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技術人員,較快地建立起光學物理、光學玻璃和光學機械等三個實驗室和兩個實驗工廠。三個實驗室繁衍為後來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諸多的研究室,兩個實驗工廠中的上海實驗工廠已發展成為中國著名的光學行業骨幹企業——上海光學儀器廠,長春實驗工廠發展成為機械工業的骨幹企業——材料試驗機工廠。

為了建立光學設計基礎,王大珩在儀器館親自領導組建了光學設計組,並舉辦全國光學設計訓練班,培養出不少後來成為國內很有成就的光學科學家。儀器館在他領導並具體指導下,逐步建立起光學設計、像差理論和像質評價;光學加工和光學檢驗;光學玻璃配方;光學薄膜技術;光度和光學計量;精密刻劃和光柵刻劃等技術基礎。其中,由他主持開設的光度、溫度、長度等計量研究工作,成為後來成立的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術基礎。

1958年,長春光機所研製成功晶體譜儀、大型攝譜儀、電子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等8種當時屬於高級精密光學儀器的「八大件」,聞名於全國科技界。這是王大珩多年精心指導的結晶,是他親身率領一批富有朝氣的青年科技人員創造的碩果。「八大件」的研製成功對中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光學儀器製造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1960年,世界上激光技術問世,事隔一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誕生於王大珩領導的長春光機所,他在解決晶體與氙燈的結構設計中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為了促進激光技術的迅速發展,中國科學院決定成立上海光機所,並由他兼任第一任所長。

多年來,由他領導創建的長春光機所已成為我國應用光學研究與光學儀器研製的搖籃,先後組建、援建了西安、上海、安徽和成都等四個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我國形成了四個光學基地的格局。通過研製大量中國發展高新技術配套的光學儀器任務,為國家培養一大批光學技術骨幹,形成了一支在應用光學與光學工程的研究水平上可躋身於世界之林的隊伍,使我國應用光學、光學機械及光電技術和光學工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創新

王大珩在英國學習和工作了10年,大部分時間是從事光學玻璃研究工作。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國防光學儀器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使光學玻璃製造技術成為秘密。因此,他在英國的許多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公開發表。他是英國最早研究稀土光學玻璃的。他用光譜方法研究了光學玻璃的吸收與脫色,研究了光學玻璃中As2O3、Sb2O3與氧化鐵作用而達到化學脫色的現象。他研究了光學玻璃不同退火條件對摺射率、內應力、光學均勻性的影響;改進了退火樣品折射率微差干涉測量方法;發展了V稜鏡精密折射率測定技術,獲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Bowen 獎),並在英國製成商品儀器。後來,他在國內把V稜鏡折光儀進一步改進並推廣生產,至今仍是許多光學玻璃實驗室和工廠的基本測試儀器。他在英國工作期間,還發表了「關於玻璃,特別是低吸收率玻璃的可見光分光光度測量」、「氧化鐵石英玻璃的分光光度測量」、「氧化硼對玻璃折射率和色散的影響」等論文。

王大珩在長春光機所除了組織領導全所建設與發展工作之外,還親身開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創新研究工作。1958年由他親自設計、研製成功的中子衍射晶體譜儀,是中子衍射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原子能研究的重要工具。他在儀器的結構上通過創造性的設計,使儀器探測臂與晶體台按2:1結構聯動,確定了合理的機械結構,使儀器在承擔幾百公斤的負荷下,仍保持了高度的轉角精度。儀器在提交原子能所使用後,幾十年來其性能始終保持穩定,為發展原子能工業提供了長期可靠的測試手段。

1976年,中央決定修建毛主席紀念堂。王大珩在參加水晶棺製備工作中,運用豐富的光學技術知識,綜合考慮了棺板間角度、軟膠厚度以及力學等因素,對水晶棺進行了臨界設計,並對瞻仰大廳的燈光設置及環境條件要求做了統籌安排,從而取得最佳瞻仰效果。

70年代,國際上遙感技術正在興起,王大珩以敏銳的科學洞察力,看到這是很有發展前景的新領域。在他的帶頭和指導下,主持編寫了全國遙感技術發展規劃,並組織指導系統地開展了遙感技術試驗研究工作。由他主持在長春進行了一次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取得了豐富的成果。1980年,他主編出版了《長春遙感試驗論文集》和《長春遙感試驗典型圖像分析》,為中國遙感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傑出人才

1958年,長春光機所在研製成功「八大件」之後,面臨着光學研究為民用服務還是為軍工服務的轉折,王大珩基於發展國防光學高技術必須靠獨立自主進行研究的認識,堅持指導開展了國防光學的研究工作。

1958年底,為探索弱光情況下進行觀察的可能途徑,王大珩提出增大觀察望遠鏡入射孔徑以提高觀察性能的設想。根據他提出的思路,1959年光機所研製成功大倍率大口徑觀察望遠鏡,並在我國海防沿岸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觀察結果。此後,他根據國家發展國防工程的需要,陸續開拓了紅外和微光夜視、核爆及靶場光測、高空及空間偵察攝影、空間太陽輻射模擬、激光技術以及大氣傳輸和目標、背景輻射測試等國防光學工程技術領域。

20世紀60年代,中國原子彈爆炸試驗迫在眉睫,而測試設備尚無着落,研製光測設備時間已來不及,就在這緊迫狀況下,王大珩提出徵用當時我國已進口的設備改裝以滿足核爆測試要求的緊急措施。在他指導下,經徵用改裝的普通高速攝影機能在不改變焦距的情況下擴大視場四倍,滿足了核爆火球發光動態測試要求,取得了豐富的科學數據。

此後,光機所為靶場測試陸續研製提供了中小型電影經緯儀,激光、電視電影經緯儀,跟蹤望遠鏡,光電瞄準儀等重要光測設備。王大珩在光學系統結構、光學玻璃、光學鍍膜、光學加工、光學檢驗等各專業領域的廣博知識和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指導上述國防光學工程的研製並取得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1980年,長春光機所等研製的船用激光、紅外、電視電影經緯儀及船體變形測量系統兩項國防光學工程在我國向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中,在船體簸蕩、測試環境條件十分惡劣的情況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獨立解決了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穩定跟蹤、定位、標校和抗干擾等技術難題。王大珩對測量船的光學測量布局以及船體搖擺和撓曲變形的補償與實時修正等方面提出的有獨創性的設計構思,對保證光學測量起到重要作用。

由於他在我國國防光學科研中的突出貢獻,王大珩198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上述靶場光測設備以「現代國防試驗中的動態光學觀測及測量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王大珩是首席獲獎者。

社會活動家

在擔任長春光機所所長時期,王大珩的科學組織活動早已超越一個研究所的範圍,由他主持制訂了1956年及1964年全國光學與應用光學科學規劃,參與制訂了全國計量科學規劃以及儀器儀表行業發展規劃,其中由他擬訂的一些重大措施建議,對促進光學、計量和儀器儀表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王大珩一心關注着科學技術發展的脈博,以敏銳的科學預見性,在世界科技發展的關鍵時刻,對中國一些重大科技發展方向提出重大建議。70年代末,他和我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聯名向聶榮臻副總理提出請求給予投資,建立相當規模的激光核聚變裝置的建議,在聶副總理的支持下,終於在1986年建成中國峰值功率超過1012瓦的強脈衝激光試驗裝置,使中國在實驗室研究核爆機理方面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1986年3月,王大珩鑑於美國戰略防禦倡議(SDI)和西歐尤里卡計劃等高技術計劃對世界各國造成的影響,由他發起並與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等三位科學家聯名向國家最高領導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這個建議很快得到中央批准,並演變發展為「863計劃」。其主要目標是在選定的生物、航空、信息、自動化、新材料、能源、激光等七個高技術領域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這一計劃的實施,使中國高技術追蹤國際水平的研究不斷取得累累碩果,對中國20世紀末乃至21世紀初高科技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他以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身份,以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科學實踐經驗對科技活動發揮作用和施以影響。他聯合其他學部委員向國家提出的加強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發展中國高技術產業、增加科技投入以及建立中國工程科學研究院等重大建議,都對中國科技發展決策起到重大影響。

王大珩不僅活躍於國內科技組織活動,而且在國際科技舞台也充分顯示了他的科學社會活動家的才能。為了使中國光學研製工作與世界接軌,他多次率團參加國際光學會議、計量學會議以及空間學術會議,並在他倡導下,在國內召開了多次國際激光會議、國際遙感會議、國際高速攝影與光子學會議等,他均擔任主席。通過他的影響和努力,世界光學委員會(ICO)接納中國光學學會為該會會員單位,並和世界上多數國家光學學術組織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促進了學術交流活動。1986年,由於他在中國空間光學技術中的突出成就,被選為國際宇航院院士。

獎項

王大珩光學獎亦名「 中國光學學會科技獎」 ,創辦於1996年。 該獎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教授出資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設立的基金,以其一部分於1996年開始用於「中國光學學會科技獎」的頒發,並已執行了三屆。在2000年3月31日舉行的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上,決定將該獎的名稱改為「王大珩光學獎」,現已通過中國科技部的批准。

為使「王大珩光學獎」得以連續發展,除王大珩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設立基金外,又從以下單位募集了52.8萬元資金。他們是:長春光機所20萬元、西安光機所10萬元、江西光學儀器廠10萬元、成都光機所5萬元、麥克奧迪公司3.5萬元、上海光機所2萬元、北京大學1.3萬元、浙江大學0.5萬元、重慶大學0.5萬元,另有3個單位計1.5萬元的捐款尚未到位。此項基金已與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簽署了《「王大珩光學獎」管理協議》,自2001年5月起該單位接受本會委託管理「王大珩光學獎」基金,並承諾在管理期間使基金總額在當年的基礎上每年增加10%,協議有效期為5年。

論著

王大珩.彩色電視中的色度學問題.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出版,1973

Wang Daheng.Laser applic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Digest of Technical Papers,1980ICL,155

王大珩.我國光學科學技術的若干進展.光學學報,1981,1(1):1~11

王大珩.我國獨立自主地從事國防光學工程的歷史.科學報,1985年9月29日

王大珩等.中國的光學近況,光學學報,1985,5(1):1~10

婚姻家庭

王大珩雖年事已高,但矍鑠依然。這一切,他的夫人顧又芬功不可沒。王大珩與夫人的相識、相知,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與和諧。當年在大連大學任教時,已是35歲的青年教授王大珩仍然單身一人,成家已是擺在他議事日程上的一件大事。那時,從國統區過來大批青年男女,其中有一批來自上海醫學界的青年男女,中間一位文靜可愛的姑娘在大連大學醫學院任小兒科教授。姑娘的名字叫顧又芬,比王大珩小5歲,美麗大方,看上去十分雅致,性格隨和可親,氣質高貴脫俗。

好心的朋友在王大珩和顧又芬之間穿針引線,讓他倆在工作中相識。漸漸地,愛情的航船揚起了遠行的風帆。如何向顧又芬表白成為王大珩的難題,他很靦腆,不知道如何將自己的愛意表達給女友。最終,還是大妹王大玫將這層窗戶紙捅開,成全了兩個相互愛慕卻不知如何表白的有情人。

1950年10月8日,他們從大連到北京,沒有舉辦婚禮,沒有熱鬧的婚宴,只請雙方的親人、朋友、師長、同學聚了聚。他們兩個一個是物理專家,一個是兒科專家,都是大連大學的學術領頭人。王大珩到長春創辦光機所,顧又芬也隨他到長春白求恩醫院任兒科主任。他們是典型的夫妻比翼,不管在哪裡,兩人都能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所建樹。

王大珩對老伴幾十年如一日對他的精心照顧也是有感於心。1997年在20世紀最後日全食宇宙奇觀之際,王大珩還不顧一切地攜夫人趕到黑龍江省漠河,舉起自己用慣的小望遠鏡,翹首搜尋地球與月亮運動——月球掩蔽太陽的景象。在他心目中,幾十年的夫妻生活都是如協奏曲一樣和諧美好,他們從來沒有紅過臉、吵過嘴。王大珩坦言,「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吵嘴的,平常都各忙各的,都願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家裡的事都是顧大夫擔當,她任勞又任怨,也不計較什麼。而且對我的生活和身體照顧得很多、很好,對家庭她付出了所有。」熟悉他們的人都知道,王大珩與顧又芬的性格都是溫情脈脈的,總如和煦的春風,溫綿的泉流。

王大珩的家庭是個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家庭」。父親是老一代的科學家,王大珩兄妹七人也都學有專長,成為不同領域的拔尖人物:大妹王大玫是中國整形外科學學術帶頭人、創始人、奠基人、博士生導師;二妹王大婉是我國著名的婦產科教授、專家;三妹王大珍是中外著名的微生物生態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小妹王大瑛是我國的化工專家;排名老二的大弟王大琪是我國著名的造紙專家;排行老六的小弟王大瑜從事的是中學教學工作。老伴顧又芬是兒科專家。夫妻倆膝下有兩兒一女,大兒子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現在定居美國;女兒在法國拿到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回國,曾任教於北京理工大學,後又調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小兒子也是在美國讀的碩士和博士。王大珩的這個「科技世家」博得人們的欣羨和讚譽,王大珩自己也為之驕傲。

視頻

[2]

參考來源

  1. [1] 名人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