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志高

來自網絡的圖片

王志高教授考古學家。男,安徽東至人,1968年生,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教授(2006年評聘正高職稱)、博士生導師; [1]

2000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領隊證書;中國考古學會絲綢之路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及三國至隋唐考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江蘇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南京市地方志專家委員會專家。 [2]

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此後至2012年在南京市博物館從事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曾長期主持南京地區田野考古工作,策劃、領導六朝建康城遺址、祖堂山南唐陵園遺址、窯崗村明代琉璃窯遺址、明代都知監太監洪保墓等重大考古發掘項目。 [3]

2012年10月起,轉入南京師範大學從事博物館學、考古學與文化遺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自2004年以來,先後10多次受邀赴韓國、日本參加有關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專題學術考察。

曾經長期主持南京地區田野考古工作,是近年南京地區許多重大考古發現的領隊和現場負責人。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

出生日期----1968年

出生地點----安徽省東至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授,考古學家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研究領域

歷史時期文物考古;古代東亞物質文化交流;區域歷史文化。

獲得榮譽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代表作先後獲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及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人文社科類100種原創圖書獎,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等。

2020年9月4日,入選中國作家協會2020年新會員。

主要作品

論著

1、《六朝建康城發掘與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南京城牆志》,鳳凰出版社,2008年。

3、《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

4、《江寧歷史文化大觀》,南京出版社,2008年。

5、《高淳歷史文化大成》,南京出版社,2013年。

6、《大足歷史文化大觀》,重慶出版社,2016年。

論文

在國內外報刊發表考古簡報、論文120餘篇,代表作有:

(一)文化交流研究:

1、《漢城時代百濟與中國東晉、南朝交流二題》,韓國百濟學會編:《近肖古王與石村洞古墳群》,2016年。

2、《試論韓國首爾風納土城的三個問題》,《邊疆考古研究》第17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

3、《關於朝鮮半島古國加耶與南朝交流的兩個問題》,《文物研究》第21輯,科學出版社,2015年。

4、《略論中國南朝與新羅的文物交流》,《文物研究》第20輯,科學出版社,2013年。

5、《韓國公州宋山里6號墳幾個問題的探討》,《東南文化》2008年第4期。

6、《南京出土的孫吳人面紋瓦當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韓國國立公州博物館研究叢書第16冊,2005年。

7、《六朝墓葬出土玻璃容器漫談--兼論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玻璃容器的來源》,《南京博物院集刊》第12輯,文物出版社,2011年。

8、《百濟武寧王陵形制結構的考察》,韓國《東亞考古論壇》創刊號,2005年。

(二)六朝文物考古研究

1、《南京堯化門外北家邊南朝陵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新證》,《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年第3期。

2、《南京甘家巷"蕭恢墓神道石刻"墓主身份辨正》,《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2期。

3、《南京顏料坊出土六朝墨書瓷器分析》,《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1期。

4、《南京顏料坊出土東晉、南朝木屐考-兼論中國古代早期木屐的階段性特點》,《文物》2012年第3期。

5、《丹陽三城巷(1)南朝陵墓石獸墓主身份及相關問題考訂》,《東南文化》2011年第6期。

6、《簡論南京石頭城的四個問題》,《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7、《六朝建康城遺址出土陶瓦的觀察與研究》,日本明治大學古代學研究所編《古代學研究所紀要》第18號,2013年。

8、《論丹陽陵口南朝石獸的製作年代》,《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9、《南京紅土橋出土的南朝泥塑像及相關問題研討》,《東南文化》2010年第3期。

10、《南京上坊孫吳大墓墓主身份的蠡測--兼論孫吳時期的宗室墓》,《東南文化》2009年第3期。

11、《馬鞍山孫吳朱然家族墓時代及墓主身份的分析》,《東南文化》2008年第5期。

12、《論南京大行宮出土的孫吳雲紋瓦當和人面紋瓦當》,《文物》2007年第1期。

13、《梁昭明太子陵墓考》,《東南文化》2006年第4期。

14、《南京發現的孫吳釉下彩繪瓷器及其相關問題》,《文物》2005年第5期。

15、《六朝瓦當的發現及初步研究》,《東南文化》2004年第4期。

16、《南京大學北園東晉大墓時代及墓主身份的討論--兼論東晉時期的合葬墓》,《東南文化》2003年第9期。

17、《六朝帝王陵寢述論》,《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8、《考古資料所見之六朝建康城》,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關野貞大陸調查與現在》報告集,2011年。

科研項目

1、六朝建康城遺址出土瓦當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17年。

2、南京出土明代墓誌資料的整理研究,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項目,2014年。

3、南京石頭城研究,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年。

4、南京出土明代墓誌資料整理與研究,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14年。

5、先後承擔地方政府、考古機構及企業委託的區域歷史文化資料整理研究及文化遺產調查勘探項目10多項。

相關言論

大家心目中的年度漢字

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志高:改2013年南京可以用一個改字來串起來,因為南京今年改變太多了,從上到下都在改,2017年的改變也比往年要大很多;

尤其去年中央還出了八項規定,出來後我看到,不少高檔酒店都已經關了門,有不少走起了平民路線,還有不少高檔煙酒店關了門。這就是一個好的現象。

南京羊皮巷挖不到南唐皇宮

有媒體報道南京羊皮巷工地有可能埋着南唐皇宮。對此,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王志高主任昨天表示,"這裡肯定不是南唐的皇宮,一個多月的考古挖掘證明,該工地在宮城遺址之外,更不可能是六朝宮城的範圍。"

他還糾正說,此工地並沒有發掘出與皇宮有關的地下遺蹟,該工地正挖到南宋地層,但只是出土了一些各朝代的生活用具。

接下來的挖掘,是想進一步探尋孫權皇宮--太初宮的遺址所在。

南京六朝博物館"剁手俑"只是巧合

雙十一血拚大戰剛剛結束,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裡紛紛一片"剁手了"的哀嘆。近日,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官微"@南京六朝博物館"的一條微博引起轟動。

一張"剁手俑"的照片讓經歷血拚大戰的小夥伴們感同身受。

"過完11·11,這張圖會不會成為很多人的頭像呢?""@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微博登出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件六朝陶俑,身材修長,寬衣博帶,端莊肅立。

特殊的是,陶俑的兩隻手是缺失的,手掌不知去向,手臂上兩隻看似陰森森的孔洞,有幾分嚇人,就像被人將雙手剁掉了一樣。

"主頁君已經殘忍地剁手了,神速付好了款去睡覺了!""@南京六朝博物館"賣萌的語言和"剁手俑"圖片,使得很多經歷血拚廝殺的小夥伴們心有戚戚焉。

很多網友跟帖稱,血拚了一夜,那感覺和這陶俑一樣,雙手被"剁"!話說回來,這件六朝陶俑的雙手為什麼會被"剁"呢?要知道一千多年前沒有電商,也沒有"雙11"啊!

南京師範大學的六朝史專家王志高教授說:"這只是一個巧合,這個俑並非'剁手俑'。"

王教授說,這件陶俑是東晉時期的,當時流行這樣一種陶俑製作方法:陶俑身體大部分用陶土燒制,只留下雙手末端兩個洞洞。

工匠用木頭雕兩隻手,放進兩個洞洞裡安裝上。陶俑的手中還有木製的道具,可能是兵器,可能是日用品。

經歷千年滄桑,木手和手中的道具早已經朽爛光了,因此才給後人"剁手俑"的錯覺。

"這件陶俑不是殘的,而是完整的,但由於手中工具爛掉了,無法判斷它是儀仗俑還是侍衛俑。"王志

參考來源

  1. 王志高 ,牛媒數據網
  2. 王志高 ,南京師範大學網
  3. 王志高:中華文物保護使者 ,搜狐, 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