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懷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基本信息

  • 中文姓名:王懷隱
  • 外文名稱: Huaiyin Wang
  • 所處時代: 北宋
  • 祖 籍: 
  • 出 生 地:宋州睢陽
  • 出生日期:約929年
  • 職 業:醫學家
  • 畢業院校:
  • 主要作品:《太平聖惠方》
  • 其它作品:

人物簡介


  王懷隱,(約925—997年)宋朝雌陽(今河南商丘)人,初為開封建隆觀的道士,精通岐黃之術,醫理精深,醫術精湛。

人物生平

[1]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王懷隱奉宋太宗詔命還俗,任「尚藥奉御」,後來升為「翰林醫官使」。同年奉命與翰林醫官院副使王佑、鄭奇和醫官陳昭遇等,共同編纂《太平聖惠方》。這部醫學著作廣泛收集宋代以前的醫藥方書及民間驗方,內容豐富,結構完整,在臨床的使用上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對後世方劑學的影響也很大。今人所用的很多方劑和藥物的選擇和配伍,以及後世的中成藥的選方、製作等,不少出自此書,效驗猶佳。它既是各家驗方的匯編,又是一部綜合性的醫學巨著,對文獻研究和中醫臨床實踐均有重要價值。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學術特點

[2][3]
  據《宋史》「王懷隱傳」及《玉海》記載,宋太宗在藩邸時曾對方藥有所研究,暇日多留意醫術,藏有名方千餘首。稱帝後又詔翰林醫官院,各具家傳驗方以獻,又萬餘首。在太平興國三年詔命翰林醫官使王懷隱與副使王祐、鄭奇和醫官陳迢遇等人,廣收驗方、秘方、時方以及歷代醫書所載之方,進行參對編類,每部以隋太醫令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之理冠其首,而方藥次之,成百卷,賜名《太平聖惠方》。
  在「御製太平聖惠方序」中清楚地記述了該書編撰的經過,「朕昔自潛邸,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餘首,無不親驗,並有準繩,貴在救民,去除疾苦,並偏於翰林醫官院,各取到經乎家傳應效藥方,合萬餘道,……仍令雕刻印版」。至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編印完成,於「五月乙亥正式頒布天下,諸州各置醫博士掌之」。
  先論後方, 方劑學確立
  《太平聖惠方》全書分1670門,錄方16834首,內容豐富。採取按臟腑病證的分類方法和先論後方的編寫體例。首列「診斷脈法」,次列「用藥法則」,同時兼收了《內經》、《難經》、《脈經》、《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代名著的醫理和治療方法,對於病證、病機、方劑和藥物都有論述。
  王懷隱等人遵循「搜隱微,求妙刪繁,探賾要,診括簡編」的原則,強調醫生治療疾病必須辨明陰陽、虛實、寒熱、表里,務使方隨證設,藥隨方施,並論述了病因病機、證候與方劑藥物的關係。王懷隱等人採用按臟腑和各科病證分類的體例,先論後方,在每門之下先引《諸病源候論》的理論為總論,然後匯集方藥,分門別類分述各科病證的證治,體現了較完整的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
  王懷隱等人重視臟腑疾病,把「臟腑疾病」置於所載各種疾病之首,對臟腑的生理病理、虛實寒熱、主證諸方,均作了論述。根據每一類型中所出現的不同症狀,施以不同的治法,有綱有目,條分縷晰。對五臟用藥,加以明確歸類,這種歸類方法,對後世醫家有很大影響。
  重視保健養生,體現道醫特點
  進入宋代,上至皇家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以飲食養生,以飲食治病,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王懷隱作為道士,非常重視「食治」,認為「安人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精神爽志,以資血氣。」把養生的論述,重點着落在藥餌和食療上。
  在其編著的《太平聖惠方》一書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為藍本,廣集漢唐以來各家方書和民間醫療經驗。第94卷列神仙服餌共40法,其中所選食藥,多為抗衰老食藥;第97卷列有藥茶專篇,收集藥方8首;第98卷列補益藥50多種;第96、97卷末專列「食治門」,對中風、三渴、水腫、咳嗽、煩熱、霍亂、心腹痛、痢疾、五淋、妊娠、產後、小兒、養老、眼痛、耳鳴耳聾、骨蒸勞、五勞七傷、虛損贏瘦、脾胃氣弱不下食、腰腳疼痛等28種疾病情況,介紹了將各種營養豐富的食物調製成粥用以治病的方法。這些食養、食療方藥,多為後世醫家所引用,使飲食養生在宋代初步形成一門專一的學科。
  書中涉及婦科、兒科處方數量很多,體現宋初醫學對婦女、兒童健康的關注;書中有關美容的內容占有一定的篇幅,至今許多美容藥方仍在使用;而神仙、食治、補益方的獨立歸類表明當時對養生保健有着廣泛的需求。這些均說明《太平聖惠方》不僅是一部大型方書,其內容還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普及醫學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方法,這與王懷隱身為道士,注重養生也有密切關係。
  繼承發展,開拓創新
  《太平聖惠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寫的方書,在繼承發展前代醫學的基礎上,也有許多創新之處。
  《太平聖惠方》不僅補充了唐代以後的大量藥方,還為許多無名的古方確立了方劑名稱。
  《太平聖惠方•針經》新增腧穴13個,其中經穴有6個,經外奇穴有7個,除眉沖、膏肓俞、厥陰俞3個經穴見載於《脈經》、《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外,其餘3個經穴、7個經外奇穴均為《太平聖惠方》首載。
  有關外科的「五善七惡」之說,也是首先出現在《太平聖惠方》中。該書卷六十一「辨癰疽證候好惡法」明確記載,「然則癰疽之發,有五善七惡之證」,並逐一介紹了「五善七惡」的臨床表現及診斷結果。
  《太平聖惠方》中有許多含有大黃的複方及單味大黃治病的方法,在中醫藥史上第一次提出不論陰黃或陽黃都可用單味大黃治療。
  書中明確提出「驚風」病名,並對急慢驚風的病因及症狀詳加辨析。這在我國古代醫籍中實屬首見,對後世醫家很有啟發。
  書中首次記載了新生兒斷臍後,用藥物對臍部進行消毒處理、預防臍風的治療方法。該書卷七十六「孩子要用藥物」條下有「烙臍圓方」和「封臍散方」,首次記載了採用藥物對初生兒斷臍後進行妥善處理、避免「臍腫」的方法。這一成果,比歐洲醫生提出用漂白粉泡洗接生者的手和器械來預防新生兒「臍帶風」的主張,早了將近50年,堪稱我國醫學史上的一項創舉。
  此外,植牙術、枯痔釘療法、「肛腸」一詞的應用等,在《太平聖惠方》中都屬首創記載。
  宋真宗趙恆兩次將《太平聖惠方》贈給高麗,促進朝鮮醫藥的發展。《太平聖惠方》後來傳至日本,對日本醫藥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參考來源

  1. 付笑萍. 王懷隱與《太平聖惠方》[A]..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第十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中華中醫藥學會,. 2008:3. 
  2. 付笑萍. 王懷隱與《太平聖惠方》[A]..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第十一屆全國中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第十屆全國易學與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委員會:中華中醫藥學會,. 2008:3. 
  3. 田文敬. 略論《太平聖惠方》編著特點[J].. 陝西中醫,. 2006(09):1135-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