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樹春(魯東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樹春
畫家、書法家
出生 1941年--2017年10月12日
別名 朝輝、半坡
職業 魯東大學美術系教授
知名作品 《王樹春書畫集》
《國畫創作散論》
膠東清代書畫志遺》
《家族文化補遺》
明末清初膠東文化拾遺》。

王樹春,男,字朝輝,號半坡,1941年出生,2017年10月12日去世,山東省萊陽人。魯東大學美術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3]

原圖鏈接王樹春。

人物生平

原圖鏈接王樹春藝術作品欣賞。]

1962年至1970年在26集團軍文化處做專職美術創作員。1971年至1985年在萊陽中心醫院任中醫科醫生。1985年創建了萊陽畫院,從事專業書畫創作及評論工作。1987年至1988年就讀於中國畫研究院研修班。1990年9月調煙臺師範學院籌建美術系並任教至今。1993年7月應邀去韓國木浦大學群山大學進行文化藝術交流,並在光州直轄市仁濟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1994年4月應邀去日本別府大學進行文化藝術交流。[4][5]

原圖鏈接王樹春藝術作品欣賞。

成就與榮譽

原圖鏈接王樹春著作之一。

王樹春曾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個人書畫展六次,在國內外出版個人書畫集五本,1988年其書畫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三件、中國畫研究院收藏兩件;1992年其作品被炎黃藝術館收藏作品三件;1993年其作品被韓國光州直轄市仁濟美術館收藏作品兩件;1994年其作品被天安門城樓收藏兩件;1998年其作品被上海書畫出版社收藏一件。

個人創作《王樹春書畫集》七集,專著《國畫創作散論》、《膠東清代書畫志遺》、《張玄墓誌書法分析與臨習》、《家族文化補遺》、《明末清初膠東文化拾遺》已出版。[6][7]

原圖鏈接王樹春著作之二。

捐出畢生「寶貝」成就一座博物館

魯東大學已故教授王樹春一生有着傳奇的經歷,被譽為「生活中的強人」、「藝術中的苦學派」;生前,他將自己畢生的書畫珍品無償捐贈給學校,建成魯東大學博物館。[8]

現在這座特色鮮明的博物館已經成為學校教研合一的新課堂以及共享服務的文化名片,自開館兩年多來,已接待師生30000餘人次,社區參觀群眾5000餘人次,接待來自內國外參觀團體100餘個,承辦學術交流活動200餘場。[9]

生平事跡

萊陽城南二十五公里處,有一座秀美的村莊——五龍村。村子坐落於萊陽名山「七子連峰」山邊,村西一公里處,白龍河蜆河富水河清水河墨水河五條河流在這裡交匯流向南海,形成了膠東名景「五龍匯漲」,真所謂「五河會交銀河水,七子峰連五龍村」。每到初春穀雨時節,崖上崖下,梨樹連片,梨花盛開,沸沸揚揚,似皚皚白雪,好一派「梨園飛雪」的景象。地既靈,人必傑。小小五龍村不乏飽學之士,僅明清兩代就出過若干進士、舉人、貢生、秀才,民間曾流傳 「五龍村的秀才多於驢,兩個秀才幫一頭驢耕地」。王樹春就出生在這名山秀水之畔鍾靈毓秀的村子裡。

王樹春家並不富庶,但家中族人都崇尚文化、知書達理,其祖父、父親都曾師從名家,飽讀詩書,善書畫。其外祖父為同盟會會員,愛國愛民,其舅父、姨母亦皆酷愛書畫,尤善書法。這樣濃厚的家庭文化氛圍,使幼年的王樹春滋生了對文化強烈的求知慾望。自七歲上學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臨習書法,開始了他藝術與書法的啟蒙。枯燥乏味的臨帖過程,不僅沒有使少年王樹春厭煩,反而大大地激發了他對書畫藝術不斷追求的興趣。此後的幾年,不斷地拜師求藝,不停地揮墨研習,技藝逐漸的得以提升。

誠然,興趣可以為人插上翅膀,讓你在藝術的天空中翱翔,但在那特殊的歷史時空里,對年輕的王樹春而言,藝術是不能當飯吃的,王樹春遇到了人生道路選擇的一個難題。因年幼時深受儒家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浸染,他深知范仲淹的名句:「不為良相,願為良醫」,「醫以活人為務」,身在民間而能利澤蒼生!於是,1959年7月,懷揣着學好本領以醫為民的夢想,他考入了萊陽衛生學校。三年的時間裡,他刻苦攻讀,決心畢業後用精湛的醫術為百姓謀利造福。

1962 年,王樹春從萊陽衛生學校畢業,毅然決然地響應祖國保家衛國的號召,棄醫從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部隊就是一所大學校,一座大熔爐。按規定新兵服役滿一年才能評五好戰士,但由於表現突出,來到部隊半年,王樹春就被評為五好戰士。1964 年上半年,他被調到團政治部做專業宣傳工作,憑藉厚實的文化底蘊,撰寫的文章,創作的畫作,經常在《煙臺日報》《前衛報》《解放軍報》發表。

1966 年,第二十六集團軍政治部成立了書畫宣傳機構,王樹春被調作書畫創作員,與戰友一起負責宣傳軍內的好人好事。這年6月,王樹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王樹春與戰友趙政潔根據愛民模範李文忠的事跡創作的連環畫《愛民模範李文忠》,由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軍內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宣傳教育活動。1968 年春,他創作的版畫《東方紅》,參加了山東省濟南軍區聯合舉辦的大型美展,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好評。

正當王樹春在部隊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面前呈現着一片璀璨的時候,1968年6月的一天,組織部部長找到他,嚴肅地說:你老家村子裡寄來舉報信,說你的出身是富農、地主,你父親是歷史「反革命」。這位「軍內的秀才」就這樣含冤離開了他深愛的軍營,離開了他朝夕相處的戰友。

多年之後,他依然無限感慨:「筆墨硯田,耕耘數載,宣傳英模,官兵受益,立志藝精,回報國民,小人誣陷,前途受阻,終生遺憾。」

人生的升降浮沉,就是這樣的無常。一夜之間,一封無中生有、誣陷的匿名信,就讓他從生命的巔峰一個筋斗跌到了谷底。他揣着無限的委屈和鬱憤,黯然地回到了家鄉,換上了農家衣,開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新」生活。

莊稼地里的活計,既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鋤鐮杴钁耬犁耙,這莊稼活的家什,樣樣都要能拿得起放得下。雖說自小就在農家長大,但真要把農活干好干精,談何容易呀?但王樹春知道,既然自己選擇了這條道路,就要咬緊牙關堅持住。幹了一天的農活,後脊樑曬得滾燙髮紫像熟透了似的,奶奶看了心痛得流淚,他卻像沒事似的笑着說:「沒事,這對我也是一種鍛煉。」可誰知道,他的背部火辣辣的正痛得像針扎一樣。整地播種的時候,中午帶飯,大部分社員帶的都是玉米餅子,吃了抗飢,只有王樹春吃的是地瓜干和菜蛋子。一個年齡大些的本家看到他一口地瓜干一口菜蛋子的就着涼水吃,很是同情,就掰了一半餅子遞給他。看到王樹春雙手都磨起了血泡,鼓勵他說:「小伙子,慢慢來,年輕人要有志氣,不要怕受挫折,能吃苦就是好樣的。」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1971年的秋天,王樹春迎來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轉折。正是小麥快要播種的時節,大隊書記通知他,上級為他落實了政策,恢復了黨籍,也安排了工作,並語重心長地說:「樹春,三年來你受了不少委屈,今天終於解放了,抓緊時間去公社辦手續吧。」

1971年9月,王樹春去萊陽中心醫院報到了,從一個普通的農民一躍而成了為民療病祛疾的醫生。在衛校讀書時他就特別喜歡中醫,於是,他選擇了中醫,師從中醫科柳吉忱主任醫師,開始了從醫之路。他找來《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醫學史》等中醫典籍,從中醫基礎、藥性藥理、中醫方劑等基礎知識入手,朝思暮想認真研讀,與師同桌恭敬聆聽,跟隨柳先生解方悟道。他抄下各種方劑掛在牆上,抬頭就能背記,中醫書籍手不釋卷,遇到疑難問題立馬向先生請教。半年以後,經過這樣的硬背強記,反覆誦讀,方劑已可記下二百多個,藥性也能說出三百多種,經過反覆領悟,由入門到熟練,對中醫的基礎理論不僅能夠理解,也能開始熟練運用了,並開始獨立接診病人。

王樹春能書善畫且多年不輟,在一個小小的縣級城市之中也算小有名氣,這引起了急需這方面人才的領導的注意。1984年下半年,萊陽市委調王樹春到新創建的書畫研究會工作,着手創建萊陽市書畫研究會。他作為駐會的專業幹部,里里外外一把手,創作人員一個接一個地被送到高等院校進修學習了,各類的書畫展覽一場接一場地開展,宋琬紀念館建立起來了……萊陽市的文化事業開展得風生水起。

這期間,王樹春考入中國畫研究院(現中國國家畫院)學習一年。在諸多國內書畫藝術大師們的指導下,他的藝術水準得到了質的飛躍。其個人書畫展先後在北京、濟南舉辦,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對書畫展的成功舉辦給予了報道和關注,也得到了國內外書畫家和書畫評論家的高度評價,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嚴謹的育人之路

機緣巧合,能改變人一生的命運。1989年,王樹春又迎來他人生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次華麗轉身。

1989年1月,王樹春個人書畫展在山東藝術學院展覽館舉辦。此時,煙臺師院王榮剛院長正在濟南開會,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張一民院長一同參觀了書畫展。兩位院長邊看邊議論,感覺展出的字畫作品俱佳,水平高於濟南高校的一些美術老師。王院長就笑着走向王樹春,問:「王先生,你能寫文章嗎?」他說能寫。王院長又笑着說:「煙臺師範學院要成立美術系,想聘你到學校籌建美術系並任教,你看怎麼樣?」王樹春很謙虛地說自己僅有一個醫學中專文憑,沒有大學文憑。看着一臉真誠的王樹春,王院長說:「你的藝術素質很高,研究的文章經常在報刊發表,大學需要你這樣的人才,不能只看文憑,還要看水平。」

當年的9月,沒有高等學歷的王樹春懷着無比興奮的心情,踏進了大學的校門,走進了大學的講堂,從此開始了一段教書育人的人生歷程。

尊師重教是王樹春最早接觸到的家族文化。祖父為了啟蒙他的繪畫技藝,經常邀請書畫名家上門指導。「我一生不喜歡房子、土地、金錢,就是喜歡人才。為了培養人才,即使付出得再多,我也願意。」祖父常說的這句話對幼時的王樹春影響巨大。

可以說,王樹春師從百家。他的老師既有繪畫啟蒙老師張子貞,又有短暫相交的畫家吳谷虹陳培令,還有習醫時的恩師柳吉忱,以及著名書法家山之南等人。王樹春對每一位老師的指導都感念不忘。

特別是在中國畫研究院一年的學習中,他聆聽了畫壇泰斗李可染葉淺予和大師潘潔茲崔子范的授課。這些前輩在課堂上認真教學,邊講邊演示。他們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讓王樹春感動不已,也讓他對教師這個職業充滿了敬仰和憧憬。所以,當王樹春踏進大學校門,成為一名教師時,他感到興奮、驕傲。他曾經說:「我在教育戰線上努力做到仁愛、敬業、務實創新、奉獻。只有成功,不會失敗。」

從教之初,王樹春負責美術系的籌建工作。據原美術系黨總支書記趙康生回憶,美術系在籌建之初只有5名教師。作為主要策劃者和執行人,大到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專業教師引進,小到課程安排、購置教具,都由王樹春帶頭干。趙康生說:「當年,連石膏像等靜物都要到北京去買。老王是我們幾個老師中年齡最大的,還有心臟病,但幾十斤重的石膏像搬得最多。」

籌建工作完成後,學校領導希望王樹春出任系主任,他卻說道:「領導職務要讓年輕人干,我專心從事教學、科研即可。」

美術系成立之初,王樹春一人講授4門專業課。在中國書法臨習課上,由於缺乏合適的教材,他專門為全班25名學生每人撰寫了一幅張玄墓誌書法,供其臨摹練習。他推崇「以師帶徒」的學習方法,理論與實踐並重,講課必演示。

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王樹春邊學邊講,邊講邊學,走出去學習其他高校的先進教學經驗;博覽群書,把沒有學過的知識補上去,認真寫教學大綱、教學筆記。時間長了,專業課熟練了,有了體會,他不斷總結經驗,寫出論文,再把新的理論用到實踐中去,提高教學水平。他把科研、創作相結合用在教學上,講課必演示,學生受益很深。

2001年10月,美術系申報碩士點成功,王樹春原本可以功成身退了。這時,除他之外僅剩的另一名碩士生導師卻調往外省工作,學校師資緊張。在此關鍵時刻,王樹春退而不休,義無反顧地重返教學一線,直到他帶的研究生順利畢業。

熟悉王樹春的人都知道他「脾氣大」,但他從不亂發脾氣。對歪風邪氣,他發脾氣;對工作懈怠,他發脾氣;對學習鬆懈,他發脾氣。

他既「正」且「剛」。上課時,他要求學生必須提前10分鐘進教室,遲到1分鐘者不許進門。他也嚴格遵守此規定,十年如一日,風雨無阻。

他光明磊落,敢於把自己不好的作品拿出來,讓大家公開評判。目的是讓學生在創作中少走彎路。

王樹春治學嚴謹,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耐心細心。「我本科學習油畫,研究生開始跟着王老學習書畫。剛開始我對書畫的認識很是膚淺,這讓老師教授起來很是費神費力。學習書法之初,我準備的毛筆不太理想,老師就將他可手的毛筆拿給我用。我對書畫材料認知不足,老師就親自帶我到美術用品店裡挑選並一一講解不同材料的特性。」王樹春的研究生劉統泉回憶說,對於一位書畫門外漢的學生,老師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點畫形貌的講解、對用筆用力的講解、對經營位置的講解都有獨到的見解,這使我很快進入了書畫的學習狀態。

王樹春沒有辜負學校和大家對他的信任與期待,進校以後他勤奮努力,教學、創作、科研齊頭並進,以教學的優異成績、科研的豐厚成果和不凡的藝術作品,很快就晉升為副教授、教授。在高校任教的10年間,王樹春堅持融教學、科研、創作為一體,努力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在此期間,他出版了《國畫創作散論》、《張玄墓誌書法分析與臨習》等專著7部和個人書畫集7冊,真正成為一名學者型的書畫家。

「王樹春教授用自己的一生講述了一名普通高校教師踐行立德樹人的故事。他把畢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心血獻給了自己鍾愛的學科、學校和心愛的學生,是為大德;他把自己整個藝術發展歷程的作品捐贈展出,使之成為大學生學習成長的鮮活教材,是為大智;他把畢生珍藏的文化遺產無償捐獻給學校,用於教學和研究,是為大義。王樹春老師是全校師生員工的榜樣,也是魯東大學的驕傲。」魯東大學校長王慶感言。

評價

他,生前就將自己在有限生命中傾全力所收藏的膠東清代書畫珍品及自己畢生創作的書畫精品無償捐贈魯東大學,為自己充滿傳奇的瑰麗人生之路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圓滿的句號。捐獻義舉,功莫大焉。[10]

他用自己的堅強、堅忍、堅毅與堅韌,掙脫了多舛命運的厄境,走向了生命的新起點。[11]

他用自己從不懈怠的腳步,量遍了膠東的村村落落,從浩繁的史料中精粹出一部部令人眼亮的著作。[12]

他用自己敏慧的悟性和勤奮的揮寫,在物象與意象之間找到了「似與不似」的平衡點。[13][14]

他用深邃的思索和不俗的筆觸,在深厚紮實的書法功力上找到了支點,撬開了「中國畫寫出來」的大門。[15] [16]

他不露痕跡的「寫」出了不落紙面的根,讓它深深地扎入生活的沃土,吮吸着生命經歷的豐富營養,挺拔起四尺宣紙上那健碩的玉米秸稈,承起那一穗穗豐滿的棒穗,讓飛揚的纓須笑傲曾經的風雨,讓剛直的葉鞘宣示不屈的意志,讓普通嬗變為不凡。其實,這正是他惟妙惟肖的自畫像。[17]

我國著名書法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後導師歐陽中石葉培貴在為《膠東清代書畫志遺》所作的《序》中,這樣的評價王樹春,「熱心於家鄉文化統緒的研究和保護,不憚煩勞,安於貧困。」「歷時三十年,不僅收集了大批散佚多方的家鄉文化瑰寶,而且殫精竭慮,翻檢爬梳史傳、方志、宗譜,尋訪先賢宿儒的遺蹤,洞燭隱微,對每一位先賢都作了集中的分析和研究,使他們的品行、成就昭然彰明於後人面前,這誠然是嘉惠鄉梓的盛舉。」[18][19]

參考文獻

  1. 魯東大學碩士生導師介紹:王樹春 點讚(0) 反對(0) 魯東大學 考研網 2016-03-23 19:07:14
  2. 新華網轉發魯東大學王樹春教授事跡-魯東大學新聞網 2018年3月29日 - 魯東大學已故教授王樹春
  3. 新華網轉發魯東大學王樹春教授事跡_魯東大學 2018年5月1日 - 魯東大學王樹春教授捐出畢生「寶貝」成就一座博物館魯東大學已故教授王樹春一生有着傳奇的經歷,被譽為「生活中的強人」、「藝術中的苦學派」
  4. 魯東大學研究生導師介紹:王樹春_中公考研網 2018年11月23日
  5. 王樹春(美術學院)老師 - 魯東大學 - 教師點評網 2017年9月29日 - 王樹春,魯東大學美術學院王樹春老師的個人簡歷,王樹春老師在魯東大學教授的課程信息及評價,王樹春老師的科研成果、論文等
  6. 王樹春作品展示,煙臺書畫藝術館,在線銷售精品名家書畫作品
  7. 知名畫家王樹春向魯東大學捐贈346件作品,煙臺教育,大眾網,2014-03-21
  8. 堅守師者榮耀與尊嚴——追憶魯東大學教授王樹春 科教文..._膠東在線 2018年1月3日
  9. 新華網轉發魯東大學王樹春教授事跡-魯東大學新聞網 2018年3月29日 - 魯東大學已故教授王樹春一生有着傳奇的經歷,被譽為「生活中的強人」、「藝術中的苦學派」;生前,他將自己畢生的書畫珍品無償捐贈給學校
  10. 魯東大學教授王樹春:堅守師者的榮耀與尊嚴_網易訂閱 2017年12月31日
  11. 魯東大學教授王樹春:堅守師者的榮耀與尊嚴 2018年1月3日 - 魯東大學教授王樹春,用大愛書寫師者的榮耀與尊嚴。 他是中韓建交後我國第一位在韓國舉辦個人畫展的畫家。
  12. 王樹春教授書法講座在魯東大學博物館開講-魯東大學博物館 檔案館 2019年4月1日
  13. 博物館舉辦向王樹春同志學習系列活動-魯東大學新聞網 2018年10月10日 - 《中共魯東大學委員會關於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開展向王樹春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精神和追授王樹春同志為「魯東大學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
  14. ​深切悼念著名書畫家魯東大學教授王樹春先生_搜狐文化_搜狐網 2017年10月13日
  15. 王樹春書畫館資訊-魯東大學博物館 檔案館 王樹春書畫館資訊 王樹春書畫館資訊 膠東清代書畫館資訊 下載中心 魯東大學會議管理暫行規定
  16. 《山東教育電視台》報道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樹春事跡_魯東大學 2018年5月1日
  17. 魯東大學王樹春教授捐出畢生「寶貝」成就一座博物館_煙..._膠東在線 2018年3月29日
  18. 「大寫意」的人生之路——追記魯東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樹春 2018年1月22日
  19. 與叔父王樹春先生在一起(魯東大學王樹春書畫館)_書法家..._新浪博客 2016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