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漁陽故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漁洋故居,位於桓台縣新城鎮城南村漁洋路北,張田路東,故址「長春園」。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館址忠勤祠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為紀念王漁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400餘年。據《山東通志》載:「長春園,明尚書王之垣建,後王士禛及故址增葺,名西城別墅」;《重修新城縣誌》載:「西城別墅,在城內西南隅」。可見,王士禎故居,是在長春園故址上修砌而成的。經「十年浩劫」,王士禛故居西北部花園部分已蕩然無存,現還存南部住宅,主跨兩套院落,計108間,其中跨院為歐式建築風格。二十世紀末由新城鎮糧所轉交桓台縣文化部門管理。一九九八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王漁洋故居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王漁洋故居前雕塑
清代傑出的濟南詩人王漁洋(王士禎)

誰是王漁洋

王漁洋即王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他年少才豐,於詩詞、文賦無所不擅。八歲能詩,十五歲著詩《落箋堂初稿》,十八歲中舉,二十二歲成進士,二十四歲賦《秋柳詩》四章,名噪大江南北。二十六歲初授揚州府推官,後內遷京職,直至刑部尚書。他一生勤於著述,至老不倦,各類著作達三十六種,五百餘卷,其詩論「神韻說」,影響深遠,使其主持風雅達五十年之久,有「一代詩宗」、「文壇領袖」之稱。

故居建築

王漁洋故居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分東西主跨兩院,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

館內設7個展室和石刻園。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刻石185塊;王漁洋生平展室,詳細介紹了王漁洋歷仕及吟詠不綴的一生。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代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套景。元代禮部尚書,散曲家張養浩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亦在園陳列,供遊人觀賞。與忠勤祠毗鄰的四世宮保坊,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是國內僅存的磚坊,坐北朝南,氣勢雄偉,集古代建築,雕刻,書法藝術於一體,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王漁洋紀念館於1986年12月9日建館並對外開放,199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定為山東省優秀社會教育基地,1998年公布為首批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王漁洋紀念館即忠勤詞是一組典型的明代宮殿式建築。位於桓台縣新城鎮西南隅的新立村。原為紀念王士禎的高祖王重光而建。王氏後裔,將其視為家祠。根據《新城縣誌》記載,忠勤詞以明萬曆戊子(1588 年)經始,已丑(1589 年)落成,距今已是四百餘年歷史。

明未清初祠盛時占地三十餘畝,院內及廣場參天松柏百餘株,遮天蔽日,翠蓋濃蔭,氣象莊嚴。有廳台、碑廊、制門、碑亭等。碑碣林立,松柏成林。大門外廣場前有制門,制門青石柱上方刻有「諸侯戴露朝天」 圓雕。中間的石額是「登辛丑科進士王重光」 。青石柱上鐫聯句:「萬里勤王忠侔日月昭青史,一身殉國氣作出河壯紫 」。廣場邊均為青磚砌就,條石壓頂。制門至大門筆直的甬道。甬道旁建碑兩座,一為磚造,一為石造。大門額為「忠勤祠」橫匾。進大門為儀門,中門陳列世石匾額,「忠勤報國」禮部尚書吳山奉旨題寫。向里是正廳大院。正廳五間,取中三間又出一廈,廳前設有月台,環以青石欄杆。東西廂房各配三間,皆前抱廈。大廳正前有兩株合抱松柏兩株,雌雄相依,蒼勁挺拔,虬枝盤旋,蔚為壯觀。 [2]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