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直(明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王直 (明代名臣)


王直(1379年-1462年110月15日[1]),字行儉,號抑庵 [2]。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西門村)人[3]。明代初年政治家、學者,東晉太傅王導後代 [4]。與金溪王英齊名,時人稱之為「二王」,又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

永樂二年(1404年)進士。授修撰。歷事明仁宗、宣宗二朝,累升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正統三年(1438年),修《宣宗實錄》成,升禮部侍郎。正統八年(1443年)升任吏部尚書。

正統十三年(1449年),明英宗將親征也先時,命他留守北京。「土木之變」後,時局倉卒,當時群臣朝議上奏,都以王直為首。明代宗時,力主派使臣迎接英宗回歸。英宗復位後,王直因未居內閣而免於貶謫,不久後致仕歸鄉。天順六年(1462年)薨逝,獲贈太保,諡號「文端」。

王直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論編纂紀注事,多出自他的手筆。《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有《抑庵集》及《抑庵後集》。

基本信息

                本 名         王直                 出生時間         1379年
                別 稱         王文端                 去世時間         1462年10月15日
                  字   號         字行儉、號抑庵                  官 職          太子太師、吏部尚書等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地         江西泰和
                  追   贈         太保,諡號:文端                  主要成就          主掌吏部十四年

熱議話題


人物生平

  • 勤奮好學

王直從小就端莊穩重,雖家境貧窮但勤於學問。永樂二年(1404年)中進士,任庶吉士,與曾柴王英等二十八人一起在文淵閣讀書。明成祖朱棣認為他的文章寫得好,將其召進內閣,協助起草文書。不久,授官修撰。王直先後歷仕仁宗、宣宗兩朝,經多次升任至少詹事兼侍讀學士。[5]

  • 職掌吏部

正統三年(1438年),《明宣宗實錄》完成,王直升任禮部侍郎,仍像以前一樣兼任學士。正統五年(1440年),王直管理禮部事務,禮部尚書胡濙把所有事務都交給他辦理,王直處理這些事務非常熟練。[6] 正統八年(1443年)正月,王直接替郭璡任吏部尚書。 [7]

統十一年(1447年),戶部侍郎奈亨依附權宦王振,誣陷郎中趙敏,訴訟牽連王直和侍郎曹義、趙新,三人於八月一齊被關進監獄。三法司在朝廷審訊,判奈亨斬刑,王直等人贖罪流放。明英宗寬恕王直、曹義,剝奪奈亨、趙新的俸祿。[8]

當初,王直按次序應當進入內閣,但卻遭到了首輔楊士奇的反對(據《玉堂叢語》記載,王直請楊士奇回鄉掃墓,來懲治當時品行不端的楊士奇之子楊稷,卻反遭楊稷陷害,楊士奇因而懷疑是王直嫉妒自己,還京後就將王直調往吏部任職[9][10]

  • 安撫群臣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大舉入侵時,英宗受王振蠱惑,決定御駕親征。王直率群臣極力勸諫,英宗未聽從,命王直留守。同年,明軍於土木之變中全軍覆滅,扈從文武將臣大多陣亡,英宗也被也先俘虜。[11]

當時,王直位居留守群臣之首。他與兵部侍郎于謙等商議,出於穩定政局的需要,請孫太后(孝恭孫皇后)立英宗皇子為皇太子,命郕王朱祁鈺(即明代宗)監國。不久後,王直等又勸郕王即位為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12]

土木變亂發生倉猝,朝臣屢呈奏議,紛紛稱王直為首。但王直認為自己不如于謙,所以每件事都多加謙遜,極力推舉于謙,甘心居於其下,本人則只是鎮靜持重、撫慰群臣罷了。不久後,王直被加官太子太保。[13]

  • 議迎上皇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派使者議和,並且請求歸還英宗,此事下發到禮部討論,未有決議。王直率群臣請求迎回英宗,並說「天位已定,太上皇還,不復蒞天下事」以安撫代宗。代宗說:「卿等說得確實好。只是前後派遣使者五次前去,始終沒有達到目的。現在又派遣使者,假設他們藉護送車駕為名義,來侵犯京城,豈不成為百姓的禍患嗎?賊人狡猾難以相信,還是重新商議吧。」不久,瓦刺的另一支部落阿刺的使者又到,胡濙等又因此進言。代宗便駕臨文華殿門,召集群臣和諫官向他們講明應當拒絕的情由。王直回答說:「一定要派遣使者,不要留下後悔的事。」代宗不悅,于謙上前為他解釋,這才使其稍稍寬慰。群臣退下後,太監興安匍匐出宮喊道:「你們這些人堅持想派遣使者,有文天祥、富弼這樣的人嗎?」王直大聲說:「朝臣聽從天子的派遣,已經享受他的俸祿,敢推辭危難嗎!」他連說兩遍,語氣愈加嚴厲。興安說不出話,才商議派遣使者,命朝臣李實、羅綺前往迎接。 [14]

使者出發後,瓦刺可汗脫脫不花及也先的使者先後來了,打算遣送他們回去。使者對住宿的陪伴說:「中國關外的十四座城全都為我們所有。以前阿刺知院的使者來,尚且派人一同回去。現在也一定要有大臣一起走,這才比得上。」胡濙把這件事報告朝廷,詔書下發到朝廷討論。因王直等人堅決請求,於是派遣楊善等人回報。 [15]

等到李實回來,又因為也先的使者到來,詳細陳述也先想求和的情形。王直和寧陽侯陳懋等人上疏,請求另外派遣使者送禮物絲帛去迎接英宗,代宗不允。王直又上疏說:「臣等和李實交談,詳細地了解對方國內的情形。他們需求的衣物錢財,是上皇提出的,而奉迎上皇回來,是也先的意思。以前脫脫不花和阿剌的知院使來,都有回覆的使者。現在也先的使者以迎回上皇為辭,卻不派遣使者和他一起回復,這會使敵人懷疑並且招致戰爭。」代宗仍是不允。[16]

隨後,李實自己向代宗進言,代宗只是回復也先的信,命楊善迎接英宗回來而已。王直、陳懋等又上疏景帝,請求仍然派遣李實出使。代宗答覆:「等楊善回來再商量這件事。」御史畢鑾等人又上疏,極力進言說:「即使對方以欺詐而來,我國以誠實前往,萬一有意外,我方兵力本身還在。」代宗終究未聽從。不久後,楊善迎回英宗。 [17]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派使者入朝進貢,並且請求派遣使者回復。王直多次上疏說:「邊關的防備沒有完善,草料和糧食沒有蓄積,國家的創傷還沒有恢復,應該答應他的請求。派遣使者去以觀察虛實,開導對方從善。」代宗不同意。沒過多久,也先派騎兵進入邊關,以回復使者為藉口。王直和群臣又請求這件事,代宗還是不同意。王直等於是上疏說:「陛下堅決治理軍隊,確定或戰或守的策略,實在是大有作為的君主。但是使命不通暢,難以保證他不入侵。應當敕命邊疆沿線的守臣,派士兵遊動巡察,有警報就入關保衛,沒有戰爭就進行耕種。陛下在處理機要事務的空閒時間,不時召集京城兵營的總督、總兵,向他們諮詢方法和篥略,真誠地接待並禮貌地對待他們,明確獎賞處罰以控制他們的後效,這樣或戰或守的策略可以提出來了。」代宗這才稱好。同年,朝廷因為王直年老,命何文淵任吏部尚書輔佐他,吏部於是有兩個尚書。[18]

泰三年(1452年)正月,王直升任太子少傅。代宗打算廢掉太子朱見濬(即明憲宗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還沒有提出。恰逢思明土知府黃矰請求換太子,代宗十分高興,將此事下發到禮部討論。胡濙等不敢表示不同的意見,文武諸臣討論的九十一個人應當簽名,王直顯出為難的樣子。閣臣陳循把筆蘸上墨強求他寫,王直於是寫上名字,最終改換了太子。事後,王直被加授為太子太師,加賜金幣等物,他跺腳嘆息說:「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居然被一個蠻酋破壞,我們這些人羞愧死了。」 [19]

景泰四年(1453年),何文淵離任,朝廷又任命王翱為吏部尚書,以輔佐王直。[20]

  • 晚年生活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王直、胡濙等人召集群臣和諫官,請求重新立沂王朱見浚為太子,推舉學士商輅起草奏疏。奏疏還沒有呈上去,而石亨徐有貞已發動「奪門之變」迎接英宗再次即位,閣臣王文及于謙等人被殺害。奏疏的草稿留在姚夔那裡,他曾經拿出來給郎中陸昶看,嘆息說:「這封奏疏來不及呈迄,是上天的安排呀。」[21]

英宗復辟後,優待王直,免去他一般的朝見。王直於不久後便請求退休,英宗允准,賜璽書、金綺、紙幣,提供驛車送王直回鄉。[22]

天順六年九月二十三日(1462年10月15日),王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朝廷追贈他為太保,賜諡號「文端」。[23]

人物成就

  • 政治

王直歷仕四朝,在「土木之變」時位居群臣之首,同意兵部侍郎于謙堅守北京的主張,為穩定政局以及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王直任吏部尚書十四年(1443年-1457年),年歲越大,聲譽日隆,以廉潔謹慎著稱。當時剛剛廢除朝廷大臣舉薦地方大官的制度,此項事權專歸於吏部。王直委任曹郎,嚴抑奔走鑽營的投機行為。凡是御史巡視地方回來,必定命令他們報告所管轄的官員賢明能幹與否來作為選拔提升的參考,人們稱讚得到了合適的人選。《劍橋中國明代史》就稱「王直和王翱在關鍵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長時期(分別為1443—1457年和1453—1467年),他們識別和選拔官員的能力可從15世紀第三個25年的總的行政質量中看出。」[24]

  • 文學

王直在翰林院二十多年,考察古事,草擬詔書,編寫纂集,記載注錄的事,大多出自他的手筆。他和金溪人王英齊名,人們稱為「二王」,按居住地稱王直為「東王」,王英為「西王」。[25]

王直著有《抑庵集》十三卷,《抑庵後集》三十七卷,分別為其長子王〈禾資〉、次子王稙編定。《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蕭鎡作是集《序》,稱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長川,沿洄曲折,輸寫萬狀。蓋明自中葉以後,文士始好以矯激取名。直當宣德、正統間,去開國之初未遠,淳樸之習,猶未全漓。文章不務勝人,惟求當理。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溫厚和平,實非後來所及。雖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謂尚有典型者矣。」

《國朝獻徵錄》及《明名臣琬琰錄》均收錄有王直為他人所創作的碑銘。

人物軼事

  • 儀貌偉岸

王直臉頰方正鬍鬚很長,儀表很雄偉。性格嚴肅莊重,不隨便言笑。到和別人交往時,卻恭敬溫和。[26]

  • 秉公執法

王直任吏部尚書時,嚴抑奔競之事。當時,他的兒子王〈禾資〉任南京園子博士,考核政績來到吏部,文選郎打算留他侍候王直,王直不同意,說:「這樣的話,擾亂法紀就從我開始了。」[27]

  • 遼陽之行

直回鄉後,曾隨那些佃戶僕人耕作栽種,打鼓唱歌。他的兒孫子弟相繼舉杯祝壽,王直嘆息(一說是在看澄江漲洪時)說:「以前西楊(楊士奇)壓制我,使我不能和他共事。但是假使我在內閣,現在的皇上(英宗)復辟,應當避免不了貶謫遼陽的遠行,怎麼能和你們一起高興呢!」 [28]

  • 誦詩自寬

王直在吏部主管人事選舉,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喜歡誦讀古人的詩來自我寬慰。一天,有一個新任的給事中想要干撓選法,王直就說:「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御史有說吏部選舉免官不合適的,他就說:「若教鮑老當筵舞,更覺郎當舞袖長。」他讀的詩大都切中要點。 [29]

人物評價

  • 葉盛:如王直、胡濙、高谷,清德正學。 
  • 張廷玉等《明史》:高谷之清直,胡濙之寬厚,王直之端重,蓋皆有大臣之度焉。當英、景之間,國勢初更,人心觀望,執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而谷、濙惓惓於迎駕之儀,直侃侃於遣使之請,皆力持正議,不隨眾俯仰,故能身負碩望,始終一節,可謂老成人矣。[30]
  • 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直當景帝易儲之時,持之不堅,為平生之遺憾。然于謙當國,亦不能爭,其中殆有難言者。至於初諫親征,繼力爭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撓,至以出使自任,大節究為不愧。其器識厚重,在銓曹十六年,奉職公允,亦稱名臣...自永樂初為庶吉士,即承命入閣,典司制誥。後在翰林二十餘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當時與王英齊名,有「西王」、「東王」之目。而直尤為老壽,巋然負一代重望。
  • 劍橋中國明代史》:1443年王直被楊士奇任命,從此他是與王振抗衡的主要人物之一,皇帝征討也先的主要反對者之一,又是土木災禍後處理北京危機時于謙的主要合作者之一。1450年當討論英宗返回的問題時,王直是主張派使團前往蒙古人那裡的主要人物之一。1451年當他已72歲和希望退隱時,他作為一個元老政治家,仍留在朝廷擔任吏部尚書。[24] 

史料記載

  • 《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諡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31]
  • 《王文端公傳》[31] 
  • 《玉堂叢語·卷七》
  • 《玉堂叢語·卷八》
  •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30] 

參考資料

  1. 《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諡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天順六年九月二十三日以疾終於正寢,享年八十有四。
  2. 《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諡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公諱直,字行儉,別號抑菴。
  3.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王直,字行儉,泰和人。
  4. 《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諡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系出琅琊晉太傅導之後也。
  5. 《明史·王直傳》:直幼而端重,家貧力學。舉永樂二年進士,改庶吉士,與曾棨、王英等二十八人同讀書文淵閣。帝善其文,召入內閣,俾屬草。尋授修撰。歷事仁宗、宣宗,累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
  6. 《明史·王直傳》: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禮部侍郎,學士如故。五年出蒞部事。尚書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處之若素習者。
  7. 《明史·王直傳》:八年正月代郭璡為吏部尚書。
  8. 《明史·卷十·本紀第十》:庚申,下吏部尚書王直等於獄,尋釋之。
  9. 《玉堂叢語·卷八》:楊文貞子稷惡狀已盈,王文端為文貞言之,遂請省墓,實欲制其子也。稷知,每驛遞中,先置所親譽稷賢。後揚言曰:「人忌公功名之盛,故謗稷耳。」稷復迎於數百里外,氈帽油靴,樸訥循理,家中圖書蕭然。文貞遂疑文端妒己,還京即,出之吏部。
  10. 《玉堂叢語·卷七》:王文端公致政家居,年逾八十,每與夫人各乘肩輿,循觀阡陌,子孫稱觴上壽,備享晚福。一日,坐觀澄江洪漲,諭子孫曰:「初東里先生不欲我同事內閣,時不能平。然使我在內,則天順初元,當坐首禍,今日安得與汝曹觀水為樂哉!」
  11. 《明史·王直傳》:帝將親征也先,直率廷臣力諫曰:「國家備邊最為謹嚴。謀臣猛將,堅甲利兵,隨處充滿,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敵肆猖獗,違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號令,堅壁清野,蓄銳以待之,可圖必勝。不必親御六師,遠臨塞下。況秋署未退,旱氣未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未充。兵凶戰危,臣等以為不可。」帝不從,命直留守。
  12. 《明史·王直傳》:王師覆於土木。大臣群請太后立皇子為皇太子,命郕王攝政。已,勸王即位,以安反側。
  13. 《明史·王直傳》:時變起倉卒,朝臣議屢上,皆直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謙,每事推下之,雍容鎮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14. 《明史·王直傳》:景泰元年,也先使使議和,且請還上皇,下禮部議未決。直率群臣上言曰:「太上皇惑細人言,輕身一出,至於蒙塵。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乃者天誘其衷,也先有悔心之萌,而來求成於我,請還乘輿,此轉禍為福之機也。望陛下俯從其請,遣使往報,因察其誠偽而撫納之,奉太上皇以歸,少慰祖宗之心。陛下天位已定,太上皇還,不復蒞天下事。陛下第崇奉之,則天倫厚而天眷益隆,誠古今盛事也。」帝曰:「卿等言良然。但前後使者五輩往,終不得要領。今復遣使,設彼假送駕為名,來犯京師,豈不為蒼生患。賊詐難信,其更議之。」已而瓦剌別部阿剌使復至,胡濙等復以為言。於是帝御文華殿門,召諸大臣及言官諭以宜絕狀。直對曰:「必遣使,毋貽後悔。」帝不悅。于謙前為解,帝意釋。群臣既退,太監興安匍匐出呼曰:「若等固欲遣使,有文天祥、富弼其人乎?」直大言曰:「廷臣惟天子使,既食其祿,敢辭難乎!」言之再,聲色愈厲。安語塞,乃議遣使,命李實、羅綺往。
  15. 《明史·王直傳》:既行,而瓦剌可汗脫脫不花及也先使先後至,將遣歸。使者謂館伴曰:「中國關外十四城皆為我有。前阿剌知院使來,尚遣人偕往。今亦必得大臣同行,庶有濟。」胡濙以聞,下廷議。直等固請,乃遣楊善等報之。
  16. 《明史·王直傳》:比實還,又以也先使至,具言也先欲和狀。直與寧陽侯陳懋等上疏,請更遣使齎禮幣往迎上皇,不許。復上疏曰:「臣等與李實語,具得彼中情事。其所需衣物資斧者,上皇言也;而奉迎車駕,也先意也。昨者脫脫不花及阿剌知院使來,皆有報使。今也先使以迎請為辭,乃不遣使與偕,是疑敵而召兵也。」又不許。
  17. 《明史·王直傳》:已而實自言於帝。帝第報也先書,就令楊善迎歸而已。直等復上言:「今北使已發,願本上皇之心,順臣民之願,因彼悔心,遣使往報,以圖迎復,此不待計而決者也。不然,眾志難犯,違天不祥,彼將執為兵端,邊事益棘,京師亦不得高枕臥矣。」帝乃命群臣擇使,直與陳懋等請仍遣實。報曰:「候善歸議之。」御史畢鑾等復上疏,力言:「就令彼以詐來,我以誠往,萬一不測,則我之兵力固在。」帝終不聽。已而善竟奉上皇還。
  18. 《明史·王直傳》: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淵為尚書佐之。
  19. 《明史·王直傳》:明年正月進少傅。帝欲易太子。未發。會思明土知府黃矰以為請。帝喜,下禮部議。胡濙唯唯,文武諸臣議者九十一人當署名,直有難色。陳循濡筆強之,乃署,竟易皇太子。直進兼太子太師,賜金幣加等。頓足嘆曰:「此何等大事,乃為一蠻酋所壞,吾輩愧死矣。」
  20. 《明史·王直傳》:文淵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書。
  21. 《明史·王直傳》:景帝疾亟,直、濙等會諸大臣台諫,請復立沂王為皇太子,推大學士商輅草疏。未上,而石亨、徐有貞等奪門迎上皇復位,殺王文等。疏草留姚夔所,嘗出以示郎中陸昶,嘆曰:「是疏不及進,天也。」
  22. 《明史·王直傳》:直遂乞休。賜璽書、金綺、楮幣,給驛歸。
  23. 《明史·王直傳》:天順六年卒,年八十四。贈太保,諡文端。
  24. 24.0 24.1  北京的防禦和新帝的即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0-11
  25. 《明史·王直傳》:在翰林二十餘年,稽古代言編纂紀注之事,多出其手。與金溪王英齊名,人稱「二王」,以居地目直曰「東王」,英曰「西王」。
  26. 《明史·王直傳》:直為人方面修髯,儀觀甚偉。性嚴重,不苟言笑。及與人交,恂恂如也。
  27. 《明史·王直傳》:及長吏部,兼廉慎。時初罷廷臣薦舉方面大吏,專屬吏部。直委任曹郎,嚴抑奔競。凡御史巡方歸者,必令具所屬賢否以備選擢,稱得人。其子〈禾資〉為南國子博士。考績至部,文選郎欲留侍直,直不可,曰:「是亂法自我始也。」
  28. 《明史·王直傳》:比家居,嘗從諸佃仆耕蒔,擊鼓歌唱。諸子孫更迭舉觴上壽,直嘆曰:「曩者西楊抑我,令不得共事。然使我在閣,今上復辟,當不免遼陽之行,安得與汝曹為樂哉!」
  29. 《吏部尚書致仕贈太保諡文端王公直神道碑銘》:後數世有崇文者,仕唐吉州刺史
  30. 30.0 30.1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國學網.2014-10-11
  31. 31.0 31.1  《國朝獻徵錄·卷二十四》.國學導航.201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