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載(英文:Leland Wang,1898年3月26日-1975年12月13日),福建福州人,20世紀中國著名的傳教士,基督徒聚會處創始人之一 。

簡介

王載於1898年3月26日出生於中國福州南台島商埠區的一個非基督徒家庭。1915年進入煙臺海軍學校就讀,畢業後成為一名海軍軍官,又去吳淞、南京等地深造。1916年,王載與基督徒潘少容結婚,婚後開始查考聖經,在南京參加名牧高師竹(貴格會)、賈玉銘(長老會)及孫喜聖等的查經班。1920年1月19日,王載於廈門鼓浪嶼海邊受浸。

1921年,王載閱讀舊約《以賽亞書》52章11節,以此作為蒙呼召作傳道人的憑據,於是辭去江貞艦大副職務,專門傳道。他回到家鄉福州,開始在南台「子園」住所內主持聚會,這個聚會沒有任何西方差會的背景。

當時,福州倉山公園英國聖公會三一書院學生倪柝聲在校園內使許多年輕學生接受基督教,包括王峙(王載的弟弟)、繆紹訓、陸忠信和魏光禧等人。時年23歲的王載和這些十七八歲的高中男學生常常仿效約翰·衛斯理,進行露天布道,並穿上寫有「信耶穌得救」、「人人都是罪人」的福音背心上街,造成轟動。1922年暑假期間,王載夫婦和倪柝聲在南台王載臨時借住的毓英女校內舉行第一次擘餅聚會,脫離原教派。

1922年下半年,王載到南京布道期間,結識賈玉銘的同工,《靈光報》主編李淵如女士,於是邀請她在1923年初來到福州布道。李淵如在倉山可園(王連俊家)一個亭子裡舉行的布道會歷時一個月,主講「救恩的證實」,引發了一次頗有影響的福音運動,約有數百人加入了這個新興的自立教會,於是他們租下倉山陶園十二間排何姓房屋,正式成立第一個基督徒聚會處。最初在子園及可園的聚會並無名稱,十二間排初期一度命名為「基督徒會堂」,後來為強調自己不屬於任何宗派,稱為基督徒聚會處,簡稱聚會處。同時,王載和倪柝聲等人,每星期六,都要到馬尾閩江對岸的白牙潭,接受一位英國獨立女傳教士和受恩的查經培訓。

1924年,王載接受上海宣道會守真堂美國教士伍柏萊之建議,準備接受按立作牧師,以便利他出外復興布道。而倪柝聲堅定的反對宗派,反對牧師制度。並且王載熱衷於出外復興布道,而倪柝聲的興趣在於建造地方教會,對出外布道較冷淡,強調安靜等候。由於看法的不同,兩人分開了 。當時正值非基督教運動的高潮,西方差會領袖們亦傾向於接納王載、王連俊,而排斥較為固執的倪柝聲。王載及王連俊等人正式要求倪柝聲離開他們的事奉團隊。

福州聚會處分裂後,倪柝聲離開福州,以上海為中心,在中國及南洋各地建立地方教會,王載多數時間出外布道,福州十二間排聚會所由王連俊(約翰)負責,以後遷至球場後以及馬廠街,即今日的馬廠街基督教堂。王峙於1930年代在城內(鼓樓區)津門路成立福州的第二個會所,1948年春節期間,津門路聚會所邀請李常受講《生命樹》信息,而帶進大規模復興,於是轉而接受倪柝聲、李常受的帶領。此後,福州的基督徒聚會處分為倪柝聲、王載兩派,倪派有津門路聚會所、中洲聚會所和12個分家,王派有球場後(馬廠街)以及後來增設的河西街、馬尾等聚會所。

1920年代,王載在上海、香港等多處地方主領奮興大會。1925年6月,環球復興禱告運動在上海市中心的蘇州路新天安堂召開為期50多天的復興聚會,王載的講道頗有能力,會中有不少基督徒決志奉獻,其中包括後來成為教會領袖的計志文(中國布道會的創始人)和趙世光(靈糧堂的創始人)等人。

1928年,王載在香港召開開第一屆培靈研經會期間,在宣道會加拿大傳教士,建道聖經學校校長翟輔民牧師的促成下,開始前往南洋進行宣教工作,先後到過安南、新加坡、爪哇等地,王載從南洋回國後,於1929年3月26日,與黃原素、趙柳塘等人 在廣西梧州成立「南洋布道團」,後來改名叫中華國外布道團 ,他擔任主席 。這是中國向海外傳教的第一個基督教差會。此後四十多年他到過三十餘國,直到在世的最後數年,始定居於美國加州。1975年12月13日在加州去世,享年77歲。

民國11年(1922年)福州基督徒聚會處王載先生主編有《復興布道詩》,由福州陽岐報社出版。中國音樂研究所圖書館館藏。

基督教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宗教,擁有超過20億的信徒[1]。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思想是關於耶穌基督的誕生[2],生命,死亡和復活的信仰。當它從一小批信徒開始時,許多歷史學家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傳播和採用視為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精神使命之一。

視頻

王載 相關視頻

福建廈門島和福州南台島面積大對比,你猜誰的面積更大呢?
三大宗教之猶太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