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順(吉林烈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王順:吉林省人,1914出生,漢族。烈士。在四平市-雙遼市東北民主聯軍七縱隊二十一師六十一團擔任排長,於1947英勇犧牲。

王順,男,吉林省人,1914出生,漢族。烈士。

原圖鏈接東北民主聯軍: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是林彪,副總司令有三位,即周保中呂正操肖勁光

1947年1月入伍,在四平市-雙遼市東北民主聯軍七縱隊二十一師六十一團擔任排長,於1947英勇犧牲。

原圖鏈接東北民主聯軍獎章。

王順烈士永垂不朽,永遠活在人民心中。[1]

東北民主聯軍簡介

東北民主聯軍由東北人民自治軍發展而來,後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基礎。[2]

原圖鏈接東北民主聯軍:東北民主聯軍的政委長期由林彪兼任,副政委有四位,即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羅榮桓只是其中的一位副政委,直到1948年8月東北野戰軍成立時才正式擔任政委。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隨即出兵我國東北,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進入東北, 會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3]

抗日戰爭勝利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運兵,企圖消滅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獨占東北。為打破國民黨的企圖,中共中央依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一批部隊和幹部挺進東北,會同東北原有部隊執行發展東北的戰略任務。先後調進東北的部隊有:八路軍山東軍區直屬隊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師,第5師一部,魯中、濱海、膠東、渤海等軍區主力部隊各一部,共6萬餘人;新四軍第三師(轄第7、第8、第10旅,獨立旅)3萬餘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359旅、警備第1旅、教導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炮兵學校等萬餘人;晉綏、冀中、冀魯豫各1個團。

以上連同先期進入的冀熱遼部隊一部共11萬餘人。同時,延安及各解放區的黨政軍幹部約2萬人,也陸續進入東北。10月31日,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總司令,李運昌任第二副總司令,肖勁光任第三副總司令兼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11月2日,任命周保中為第三副總司令,肖勁光改任第四副總司令兼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隊到達東北後,一面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一面着手發動群眾,清剿土匪,組織和發展武裝。到年底陸續成立了錦熱、遼寧、遼東、遼西、遼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個軍區,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發展到27萬人。

1945年11月16日,國民黨軍攻占山海關,打開通往東北的陸上通道。同年12月至1946年1月,陸續增兵加緊進攻東北。這時,隱藏在東北人民自治軍新發展部隊中的壞分子和收編的土匪武裝紛紛叛變,各部隊員額普遍減少。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肖勁光任副總司令,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兼任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把工作重心轉向距離國民黨占據的大中城市較遠的城市和鄉村,以師(旅)為單位開始有重點地分散到東北各地,發動群眾,清剿殘餘偽軍和土匪,建立根據地。到1946年3月,全區殲滅土匪7萬餘人。在這期間,對部隊初步進行了整編,將原來劃分的軍區先後合併為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二級軍區,實行新老部隊合編,以主力的大部劃歸各軍區指揮,重新調整了各省軍區和軍分區,抽調少數主力部隊充實地方武裝。

東滿(吉遼)軍區:周保中任司令員,林楓任政治委員,轄通化吉東遼北軍區(通化軍區轄由原遼東軍區通化支隊改編的楊靖宇支隊、由朝鮮義勇軍南滿第1支隊改編的李洪光支隊;吉東軍區轄2個警備旅;遼北軍區轄2個軍分區)和永吉、吉北軍分區,並指揮由東北挺進縱隊改編的第7縱隊,轄第19、第20旅,由山東解放軍第2 師改編的第22、第23旅,由原吉林軍區部隊組建的第24旅。

西滿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李富春任政治委員,轄嫩南、遼西軍區,並指揮新四軍第3師(欠第7旅)。(嫩南軍區轄洮安、扶餘、安達支隊;遼西軍區轄5個軍分區和保安第1旅;新四軍第3師轄第8、第10旅和獨立旅。)

南滿軍區:程世才任司令員,肖華任政治委員,轄安東、遼寧軍區和遼南軍分區,並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第3、第4縱隊。(安東軍區轄第3、第4軍分區和安東保安司令部、安東保安縱隊;遼寧軍區轄第1、第2、第3軍分區,3月遼寧軍區撤銷。)

北滿軍區:高崗任司令員,陳雲任政治委員,轄松江合江嫩江、北安軍區,並指揮山東解放軍第7師和第359旅。(松江軍區轄哈東、哈南軍分區;合江軍區轄第1、第2軍分區和哈北軍分區;嫩江軍區轄4個軍分區和2個警備旅,1月,所屬第4軍分區編成嫩南軍區,調歸西滿軍區建制;北安軍區轄黑河軍分區和3個警備旅;第7師轄第19、第20、第21旅。)4月,成立牡丹江軍區,轄3個支隊及直屬炮兵團,歸北滿軍區建制,同月,改稱綏寧軍區,6月撤銷,部隊分別編為合江軍區第1軍分區和東安軍分區。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接指揮山東解放軍第1師和新四軍第3師第7旅。

6月,中央軍委決定對東北民主聯軍領導人進行調整,林彪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周保中、呂正操、肖勁光任副總司令,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任副政治委員,肖勁光兼任第一參謀長,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

後因情況變化,東北民主聯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進行了為時1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殲敵萬餘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的談判。

四平保衛戰後,東北解放區面積大大縮小,除北滿外,大部陷入國軍之手。這時,東北民主聯軍除留第3、第4縱隊於南滿地區堅持鬥爭外,主力部隊大部轉至北滿地區休整,各級軍區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原歸軍區指揮的野戰部隊大部分劃歸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直接指揮。[4][5]

參考文獻

  1. 王順烈士,天堂紀念館:http://www.5201000.com/TT1321703034 ,本館由[ 天堂使者創建於2010年05月30日]
  2. 東北民主聯軍 .鐵血網 引用日期2016-07-15
  3. 鍾占興,沈兆璜.東北軍區暨東北野戰軍組織沿革[J].軍事歷史,1994(2).47-51.
  4. 東北秋季攻勢:東北民主聯軍徹底掌握了戰場主動 .趣歷史 引用日期2016-07-15
  5. 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兵團部隊編制 .中華網 引用日期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