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玫瑰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玫瑰堂是常見的一個天主教教堂名稱,在許多不同教區都有玫瑰堂,通常玫瑰堂的主保是玫瑰聖母。

澳門聖母玫瑰堂

澳門聖母玫瑰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早期。 教堂是在天主教聖多明我會於16世紀90年代所建的祈禱室和修道院的基礎上修建而成。教堂外部由淡黃色石頭及白色的灰墁所修建,並安裝有綠色 百葉窗。內部白色的柱子支撐着天花板,堂內牆壁四周設有圍台。 巴洛克風格的 祭台上矗立着乳白色的 童貞聖母和 聖子像,還掛有 耶穌畫像。教堂內還收藏着大量精美的象牙和木質雕刻的宗教器物。

玫瑰聖母堂的歷史跌宕起伏。1644年,一位支持西班牙、反對葡萄牙的軍官在彌撒時被謀殺。1707年,聖多明我會會士聯合教皇反對當時澳門的主教。當地士兵企圖強迫驅逐他們時,修士們鎖上教堂的大門達三天之久,並向士兵投擲石塊。1834年,禁教命令強制執行,教堂一度被政府用作軍營、馬棚和辦公室。

聖母玫瑰堂於1997年進行大規模地修繕,其一至三樓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館藏有大量油畫、雕塑和宗教器物,展示了數百年來羅馬天主教教堂在亞洲的歷史。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祀玫瑰聖母 (Our Lady of the Rosary),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1990年代及在2006年進行大規模的重修。聖堂旁的鐘樓改建為聖物寶庫,展出澳門教區的文物;而現在此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不少在澳畫家曾經對其進行描繪。

每年5月13日大約六時舉行彌撒,大約六時半舉行花地瑪聖母巡遊活動至主教山,喻意提示世人勿忘聖母在葡萄牙花地瑪對三位牧童的親授經文來祈求世界和平。

天主教

天主教[1]是基督宗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又稱公教,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已成為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2]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占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參考文獻

  1. 天主教,中國政府網,2017-10-23
  2. 耶穌創立了羅馬天主教會(聖而公教會),新浪博客,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