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環境監測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環境監測站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歷史的載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1],是有着鮮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濃郁的文化意蘊、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結。漢字之美[2],美在形體、美在風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名詞解釋

環境監測站指可以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水和廢水」監測、「噪聲」監測、「環境空氣和廢氣」監測、「輻射」監測等報告的單位

一般環境監測站應具備省級計量認證資格,國家級環境監測站應具備:「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實驗室認可證書」。

發展歷史

「最早來到中國進行近代氣象觀測工作的傳教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的哥比。他於乾隆八年(1743年)開始在北京作氣象觀測記錄。他一開始觀測,就記錄到了一次異常氣候事件,即1743年夏,華北一次異常乾旱炎熱氣候事件。

1912年,民國政府在北京設立了我國自辦的第一個氣象台——中央觀象台,觀象台下設氣象科。

1921年北洋政府內閣會通過了10個測候所的預算,但因經濟枯竭,至1926年各地測候所都結束了工作。

1927年,南京創立大學院,設立觀象台籌委會,從1928年元旦零時起,開始南京地區每小時1次晝夜地面氣象觀測,並進行記錄。

1928年2月,在觀象台籌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籌備處,後來竺可楨為第一任研究所所長,所址設在南京北極閣。

設備構成

由環境揚塵、噪聲監測站、各種參數傳感器、戶外LED顯示屏、視頻採集系統、數據遠程發送系統、後台數據處理系統、監測數據預警雲平台組成。數據平台是一個互聯網架構的網絡化平台,具有對各子站的監控功能以及對數據的報警處理、記錄、查詢、統計、報表輸出等多種功能。

設備特點

環境監測站是一款利用現代集成電路技術和基於雲平台物聯網技術研發的工業級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站,可以監測空氣清新度(負氧離子)、PM1.0、PM2.5、PM10、TSP、GPS衛星定位經緯度、噪聲、空氣溫度、空氣濕度、NO2、O2、O3、H2S、CO、NH3、SO2、HCl、HF、Cl2、水面深度、水中酸鹼度、大氣壓力、土壤濕度、土壤溫度、風速、風向、雨量、水面蒸發、雨雪傳感、光照強度、紫外輻射強度、光和有效輻射、總輻射等項指標。同時可以將數據同步到手機APP、微信和電腦端,適用於工地揚塵、道路揚塵、環保等空氣質量監測。

應用

環境監測站適用於風景區、高速公路、公園、森林、建築工地、拆遷工地、煤礦廠、園區、廣場、社區、工業區、城市環境管理、住宅小區、大型工礦企業、數字城管、智慧城市、垃圾場、攪拌站堆場、碼頭、道路揚塵環境監測監控中心等場所進行空氣清新度、揚塵污染物、噪聲和其他氣象參數數據的在線監測與預警。

監測報告

2020年8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3.0%,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6.6%,中度污染天數比例為0.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0.1%。與2019同期相比,優良天數比例上升5.9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下降0.1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17μg/m3,同比下降15.0%;PM10平均濃度為34μg/m3,同比下降15.0%;SO2平均濃度為8μg/m3,同比持平;NO2平均濃度為17μg/m3,同比下降10.5%;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濃度平均為0.8mg/m3,同比下降11.1%;O3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濃度平均為138μg/m3,同比下降8.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