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珠光鳳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珠光鳳蝶(學名:Troides magellanus,英文俗名:Magellan Birdwing〕別名:珠光鳳蝶、珠光黃裳鳳蝶、螢光翼鳳蝶、麥哲倫鳥翼蝶,蘭礖金鳳蝶,蘭礖島的特產, 曾被譽為蘭礖之光輝。[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綱: 昆蟲綱 Insecta

目: 鱗翅目 Lepidoptera

總科: 鳳蝶總科 Papilionoidea

科: 鳳蝶科 Papilionidae

屬: 裳鳳蝶屬 Troides

種: 珠光裳鳳蝶 T. magellanus

外形特徵

(鳳蝶科)展翅100-140mm,雄蝶前翅面黑色具放射狀的條紋,後翅黃色,邊緣有細小的三角形黑斑,雌蝶後翅黑色斑較發達,翅腹面斑型同前翅。外觀近似黃裳鳳蝶,但黃裳鳳蝶前翅緣的黑斑較大,後翅的黃斑較少。本種為台灣特有瀕臨絕種保育類,僅分布於蘭嶼,幼蟲以馬兜鈴科的港口馬兜鈴寄主,成蟲喜愛吸食海檬果的花蜜。[2]

形態

幼期

卵呈橙黃色,卵殼厚,表面的有雌蝶的分泌物,使外表油亮、光滑。小幼蟲體型大,紅褐色,腹節數條白斑,肉棘橘紅色;1齡幼蟲肉棘末梢有毛叢;2齡幼蟲身體出現白色斑紋,肉棘末梢光滑;終齡幼蟲體側前細後粗白色條紋,肉棘長。蛹體側條紋褐色,胸背盾狀突起。 成蟲

雄雌異形

雄雌異形,兩性頭、胸呈黑色,前胸背板生有一環紅毛,翅基生有紅色毛。雄蝶腹部為黃灰色,背面有模糊的暗色斑,而且中央有一小片灰白色毛鱗,腹部側面有一列黑色斑點,抱器外側呈米白色;雌蝶腹部為泛黃色的灰白色,腹部側面亦有一列黑色斑點,翅底色為黑色,前翅沿翅脈兩側形成灰白色條紋。

雄蝶後翅除翅脈,外緣及內緣仍為黑色以外有一大塊半透明金黃色斑塊,該金黃色斑塊隨光線角度不同而閃現燦爛奪目的紫、青、綠等色彩的螢光;內緣褶內密生米黃色綿毛。雌蝶後翅外緣及內緣的黑色部分遠較雄蝶範圍廣,金黃色斑塊內於各翅室內側有一明顯黑色部分連成一弧形寬帶,雌蝶金黃色斑紋欠缺螢光。

雌蝶通常較雄蝶大型。雌蝶後翅金黃色斑紋分為靠近翅基的斑塊及靠近外緣的斑列兩部分,而且缺乏螢光;雄蝶則形成一整塊金黃色斑紋,並且隨光線角度不同而閃現螢光。雄蝶後翅具有內生綿毛的內緣褶,雌蝶則否。[3]

習性

幼期

幼蟲的寄主為有毒性的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在台灣的群落攝食港口馬兜鈴和印度馬兜鈴[6][9],菲律賓的群落攝食A. ramosi和A. philippensis[9][10],取食部位主要為葉片。小幼蟲停棲於寄主的葉下表面,大幼蟲則於蔓藤上,化蛹前幼蟲會爬往他處,終齡幼蟲有時會將馬兜鈴的莖環狀剝皮,使枝條的葉片凋萎。這行爲可造成植株上其他小型蝴蝶物種幼蟲無法完成生活史,進而抑制數量較龐大之小型種數量,同時能保留較多生存資源給自己的下一代利用。 [4]

成蟲

一年多代。全年四季可見。主要出沒於海拔0-550米地區的熱帶雨林和海岸林。會訪花。雄蝶飛行快速,好於樹冠上徘徊盤旋和滑翔;雌蝶飛翔緩慢,多半棲息在闊葉林林內。雌蝶每次僅產下一粒卵,且甚少將第二粒卵產在鄰近的寄主植物上。剛產下的卵表面被覆著橙色的附著物,幼蟲期具五齡,一齡蟲期4.8天、二齡蟲期7.0天、 三齡蟲期7.8、 四齡蟲期6.1天,五齡蟲期11.7天,化蛹前會離開食草,找到合適地化蛹,蛹期37.3天。珠光鳳蝶為蘭礖的特產,曾被譽為蘭礖之光輝,但數量從1970年代銳減。

2017年10月墾丁國家公園被列為一級保育類的珠光鳳蝶,日前在保育營造樣區發現幼蟲,經過兩個月成蛹、羽化,現已破蛹而出,飛舞在四季如春的恆春半島上。珠光鳳蝶與墾丁國家公園裡的黃裳鳳蝶同屬不同種,雖然形體相似,幼蟲都以港口馬兜鈴為食,但體型較大,雌蝶可長到14公分,且因羽翅在陽光照射下折射出螢光綠而得名;雄蝶後翅多為鮮黃色,緣部嵌有黑線,雌蝶後翅多為黑色,零星分布在菲律賓,而台灣僅在蘭嶼發現蹤跡,是被列為世界保育「瀕臨絕種」的鳥翼蝶類昆蟲。

近年來因人為捕捉,且食草植物分布少,使蘭嶼島上的珠光鳳蝶數量日漸減少,族群繁衍岌岌可危;謝桂禎說,珠光鳳蝶壽命約1至2個月,雖然7月間被颱風帶來的母蝶在墾丁產卵,但因生下的是公蝶,僅存狀況之下,無法延續族群,實在可惜;[5]

視頻

消失中的珠寶-蘭嶼珠光鳳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