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琅琊台刻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琅琊台刻石》是中國漢語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琅琊台刻石》與《嶧山刻石》、《泰山刻石》,同爲秦篆正體,從書風的整體面貌上看,它們有很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這一方面是由於刻石頌德的功利傾向,力求作品書風的茂密與巍然,用來昭示大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煌煌功績;另一方面,也是秦朝統一文字的標凖,所以它們皆不失工整嚴謹的作風。但從微觀上看,三者又各有特點。與另外二刻相比,《琅琊台刻石》的用筆,除藏頭護尾、中鋒運行、宛轉而周到外,更表現出了活潑的特色。筆畫行進的輕重、緩急,都有明顯的流露。特別是筆畫端部的處理,更注重內在力量的裹藏與呼應,所以總給人一種動的感覺。《琅琊台刻石》活潑的意趣還表現在它的結體上。例如左右兩部分的合體字,錯落布置,形成對比,有的還造成險勢,顯得多彩多姿,而又不失對稱與均衡。

小篆書體,與隷、楷、草不同,它是一種沉穩的美、內在的美,故難於活潑生動,因而書寫要求就更高。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在一些筆書的微妙處理中,追求它內在勢能的積聚與轉換。唯如此,才能求得氣通,才能求得變化。《琅琊台刻石》在此點上,爲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啓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