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坑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理坑村位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北部,原名理源,建村於北宋末年,是一個以余姓為主的血緣村落。

據《沱川余氏宗譜》載: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潛,與朱熹的父親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進士。余道潛於庚子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遷沱川篁村。其後代余景陽,於1206年遷居理坑。

理坑歷史上文風頗盛,碩儒不少,著名者有明代萬曆工部尚書余懋學,天啟吏部尚書余懋衡,崇禎廣州知府余自怡,清代順治司馬余維樞等。

建築

現存明清古建築多達五十餘幢,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築。理坑村民居(含天官上卿第、司馬第、雲溪別墅、友松祠、福壽堂、詒裕堂)於2000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除詒裕堂外,天官上卿第等5處建築於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還有數十處重要建築被列為婺源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內容

理坑村,屬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原名理源,距婺源縣城東北45公里。建村於北宋末年,村人好讀成風,崇尚「讀朱子之節,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被文人學者贊為「理學淵源」。幾百年來這偏僻山村,秉承勤學苦讀之風,人才輩出,先後出過尚書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啟元,司馬余維樞,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 進士16人,文人學士92人,著作達333部582卷之多[1],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庫全書》,可見理坑昔日的輝煌。理坑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

主要建築

理坑明清官宅約120餘幢,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廳」,明代天啟年間 吏部尚書余懋衡的「天官 上卿」,明代萬曆年間戶部右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的「尚書第」,清代順治年間司馬余維樞的「司馬第」,清代道光年間茶商余顯輝的「詒裕堂」,還有花園式的「雲溪別墅」,園林式建築「花廳」,頗具傳奇色彩的「金家井」。這些古建築 粉牆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工藝精湛,布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是生態文明的綠寶石,是建築藝術的博覽園。已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

天官上卿府邸

天官上卿府邸是明末吏部尚書余懋衡告老還鄉時修建的,用來家人居住和接待嬌客的地方。房子的大門是帶表較高地位「八字門」,門坊上淺淺地刻着代表主人官職的「天官上卿」四個字。這所房子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門是設在一個角上的,牆也不正,有點歪曲,但屋內卻非常方正,據說這反映了余懋衡一生為人處世、做官時的心態,只要做人方方正正,外表怎樣倒沒關係。屋內裝飾也比較簡樸,一來體現了明代建築的簡樸風格,二來也反映了主人的性格。

歷史人物

余懋衡,理坑村人,明萬曆二十年進士,歷任河南道守、大理寺右侍丞、大理寺左少卿、南京吏部尚書等職。一生為官清正,敢於與貪官奸臣抗爭[2]。在他告老還鄉的時候皇上念其「代天巡狩」有功,特地從御池選出數尾紅鯉魚作為賞賜。我們今天吃到的有名的婺源菜--「荷包紅鯉魚」 就是這樣來的。

視頻

理坑村 相關視頻

江西婺源理坑村
婺源理坑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