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瑤里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瑤里鎮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東部,地處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地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距景德鎮市區 50公里。瑤里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瑤里,古名"窯里", 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因瓷窯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窯里"才改名為瑤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用過瑤里公社、瑤里鄉的名稱,1994年8月24日撤鄉置鎮,即今日的瑤里鎮。

瑤里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2001年4月2日被列為江西省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10月9日,被批准為江西省省級風景名勝區。2003年8月9日,瑤里鎮、高嶺村分別被評為江西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2005年,瑤里鎮一舉並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高嶺國家礦山公園、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六塊國家級品牌。瑤里高嶺山是聞名世界的陶瓷聖地,是世界高嶺土礦物的命名地,現遺存古礦坑127條,古窯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處、古碼頭100個。

2010年3月1日起,瑤里大門票調整為150元/人。[1]

歷史沿革

瑤里,古名「窯里」, 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業作坊,因瓷窯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窯里」才改名為瑤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用過瑤里公社、瑤里鄉的名稱,1994年8月24日撤鄉置鎮,即今日的瑤里鎮。

地理位置

瑤里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所轄的一個鎮,現轄10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1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13000人,均為漢族。轄區面積192 . 18平方公里。瑤里地處東經 117 ° 33′45〃—117 ° 33′56〃,北緯29 ° 30′32〃—29 ° 30′33〃, 位於皖、贛兩省、四縣(安徽祁門、休寧、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處,地處兩湖(鄱陽湖、千島湖),六山(黃山、九華山、廬山、三清山、龍虎山、武夷山)連線交點位置,距景德鎮市區 50公里。

瑤里古鎮

​瑤里鎮區年平均氣溫 20℃左右,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森林覆蓋率高達94%,山林面積22 .5 萬畝,耕地 1 . 4萬畝。境內存有 國家一二級珍稀植物南方紅豆杉、銀杏、鵝掌楸等各類植物95科、256屬、648種;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金錢豹、黑麂、娃娃魚、狗熊等各類動物100多種。東端的五股尖主峰海拔1618米,是贛東北最高峰。瑤里山區在冬季經常有大量積雪,氣溫較低。

瑤里植被資源非常豐富,有「天然氧吧」之稱,瑤里,古名「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發祥地而得名,遠在唐代中葉,這裡就有生產陶瓷的手工作坊。瑤里位於舉世聞名的瓷都東北端,地處三大世界文化遺產(黃山、廬山、西遞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風景區、國家礦山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規劃面積195平方公里。景區四季氣候宜人,森林茂密,覆蓋率達94%以上。區內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樹、香榧樹、金錢豹、娃娃魚等國家珍稀動植物180多種。境內最高峰五華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鎮昌江的東河源頭。

瑤里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西漢長沙王吳芮、南宋開國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員外侍郎吳從至等歷史名人的故里和鄰里。開國元帥陳毅曾在此工作和生活過,並領導了新四軍改編。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既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又是人們享受大自然的綠色仙境。她集自然與人文為一體,融歷史與民俗為一身,是旅遊休閒、訪古修學、尋幽探奇的絕佳之地。[2]

景區風景

瑤里最為秀麗的景色當數汪湖生態遊覽區和梅嶺休閒度假區,那裡山峭林密,景色雄奇,95科648種木本植物在這裡茁壯生長,數百種野生動物在林內繁衍生息。那裡既有流泉飛瀑、奇石洞天;又有千年樟群、原

始森林;集山、水、岩、林為一體,聚險、奇、峻、秀於一身,匯四季景色變幻為一時,是一處尋幽探奇的旅遊佳境。

位於汪湖生態遊覽區的南山瀑布群,由南山瀑、石花瀑、飛龍瀑、飄錦瀑等四段瀑布組成。瀑布群全長400多米,落差達220米,主瀑寬70米。一水四瀑,首尾相接,從大到小,先急後緩,若斷若續,時隱時現。四瀑景致,瀑瀑不同。

汪湖生態遊覽區的另一處景點——原始森林、天河谷,氣候濕潤,植被完整,從闊葉林到針葉林,從藤蔓喬木到花草灌木,色彩斑斕,層次分明,儼然一座天然植物園。

瑤里風景名勝區集山嶽、林海、瀑布、峽谷等自然風光和古鎮、古窯址等人文景觀為一體,山水、人文俱美,原始、古樸、清靜,一年四季氣候適宜,是享受大自然洗禮的綠色家園,是訪古探幽、感悟天人合一的佳境。[3]

主要景點

明清商業街、程氏宗祠、獅岡勝覽、宏毅祠、陳毅舊居。

明清商業街

是徽饒古商道上最為繁華的商業街之一,全長一千多米,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三部分。整條街共有上百幢店鋪,鱗次櫛比地分布在街道兩旁,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窯里曾有民謠這樣描述這條街:「上街頭,下街頭,街長不見頭;絲綢緞,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動的再現了唐詩中「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盛世景象。

程氏宗祠

又名「惇睦」堂,背靠獅山,面臨瑤河,始建於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重新整修過。由於風水的緣故,其建築風格不同於其他祠堂,上、中、下三堂的朝向各不相同。建築內磚雕、石雕和木雕的題材豐富、玲瓏剔透、層次分明、栩栩如生,顯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藝術才能。一九三八年初,開國元帥陳毅同志來瑤里主持新四軍改編,曾在祠堂內召開抗日動員大會。

獅岡勝覽

建於清代,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築,融高雅、簡潔、富麗為一體,整個建築精美如詩。內部的梁門、窗上有一百多幅木雕,題材均取材於中國古代名著和戲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宏毅祠

是吳家祠堂的分祠,是吳氏分支進行祭祀祖先和從事其它宗族活動的地方。一九三八年初,參加瑤里新四軍改編的紅軍游擊隊曾駐紮此地,進行文化和紀律教育。現為江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毅舊居

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國元帥陳毅同志1937年-1938年來到瑤里指導新四軍的改編工作生活過的地方。現為陳毅圖片展覽館,集中介紹了新四軍瑤里改編的過程和陳毅同志的簡要生平,是一處人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先輩思想薰陶的場所。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始建於唐末,元末焚於戰火,現存宗祠興建於明初。宗祠氣勢恢宏,擁有三堂兩天井,占地1999平方米,祠內磚、木、石雕十分精細。宗祠前有一月形水塘,而且旁邊還修有兩個一樣的水塘。這與風水有關,對面是「火焰山」,由於張氏宗祠正對火焰山,故經常遭火災,在風水先生的指導下建立。

復源橋

明朝時期所建造,是當年從徽州(安徽)至饒州(江西)古道必經之橋。走上它,便可遐想起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古詩中的意境。

[徽饒古道]歷來是古徽州通往饒州的交通要道,昔日徽商享譽大江南北,徽州古道功不可沒。此古道從梅嶺村前的河對岸一直通向貫穿虎頭山,連接皖贛兩省,10公里,寬三尺,進入安徽可到休寧、屯溪,全部由麻石鋪砌而成。踏着蜿蜒古樸的山道,觀賞着蒼勁古木,蔥翠竹海,傾聽着寧靜之中的聲聲鳥鳴,別有一番情趣。

繞南陶瓷

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按照以舊修舊的原則復建了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龍窯遺址、水碓小世界等陶瓷文化遺址,讓人們可覓遠古瓷韻,感悟這裡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澱和古代勞動人民質樸的生活。

高際禪林寺坐落於江西省浮梁縣瑤里鎮境內,海拔1681.4米的五股尖半山腰,其建築面積最盛時期達9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是始建於宋代時期的贛東北著名寺廟。[4]

地方特產

瑤里人在飲食上非常講究,食料多取自天然,形成了當地的特色,花樣多,門類齊全。如早點「珍珠米果」、「油糍」、「鹼水粑」等就有36樣之多。特色菜餚有「清燉石雞」、「神龜偷菇」、「臘肉泥鰍湯」等74種,其中素菜有「鴨腳板」、「馬齒莧(長命草)」、「苦蕺」、「苦櫧豆腐」、「苦櫧粉絲」、「苦櫧粉皮」、「黑木耳」、「香菇」、「筍乾」等28種。

瑤里菜是依靠本地的土特名產加工製作的獨具地方風味的民間菜系,在江西省內頗有知名度,曾獲江西省烹飪大賽金獎。名菜和小吃包括「干醃菜窖肉」、「濕淹菜魚頭」、「黃齏煮豆腐」、「濕醃菜炒灰湯餅」、「冬筍炒黃齏」、「苦櫧豆腐」、「康糍」、「珍珠米果」、「清明包」、「油糍」、「大米餅」等。

瑤里地處山區,多在海拔600~9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高達94%,空氣清新,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茶葉就是一枝獨秀。瑤里制茶歷史悠久,是浮梁重要的茶葉產區,歷來作為「貢茶」進奉朝廷。其葉色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綿長,形態纖細勻稱,條索緊細,白毫披露,銀光隱翠,屬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1990年以來,瑤里大力推進名牌戰略,於1991年開發研製出「崖玉仙芝」茶,已形成兩大品牌10個系列。瑤里茶葉在國內多次獲得殊榮,1991年在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榮獲「文化名茶」稱號,1994年在北京國際飲品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97年和2002年又先後在中國國際博覽會兩獲金獎,1998年和2002年先後被農業部評定為AA級綠色食品。以瑤里茶為加工原料製作的「得雨活茶」,不僅被冠名為全國唯一的「人民大會堂特供茶」,還遠銷歐美,行銷海外。[5]

歷史傳說

高嶺傳說

浮梁瑤里鎮,有座東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嶺。山下有個村莊,叫高嶺村。

相傳很久以前,高嶺村住着一戶姓高的人家,夫婦二人租種當地財主幾分簿田,再墾山種些玉米、紅薯等雜糧。一年忙到頭,辛辛苦苦收下一點糧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無幾,主要靠瓜、薯、菜充飢,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高家夫婦雖然很窮,卻很善良,樂意幫助別人。平日,只要聽說誰家揭不開鍋,他倆寧可自己忍飢挨餓,也要省下口糧給人送去。因此,鄉里鄉親都誇讚他倆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臘月,北風怒號,大雪紛飛。這天,高老漢清早起來,打開大門,遠望滿山遍野一片潔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個衣服破舊、幾乎凍僵的白髮老人。他嘆了一口氣,走上前,彎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絲氣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將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為他蓋好被條,並將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襖脫下來蓋了上去,自己卻披件簔衣守候在旁。一會兒,他老伴端來熱騰騰的薑湯,高老漢扶起白髮老人躺在自己懷裡,高太娘細心地一匙一匙地將薑湯餵進白髮老人嘴裡,老人終於甦醒了。睜開眼睛望望他倆,尚不能說話,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點東西。高家夫婦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紅薯之類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裡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當地財主家去借一升還兩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後,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適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餵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來,突然一下子站起來,激動地說:「你夫婦倆確實是好人,果然名不虛傳,好人一定會有好報!」說完,就從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顆潔白晶瑩的小石子,遞給了高老漢說:「我無以回報,這裡有顆小石子,你將它種到山裡去,過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裡挖,一定有取不盡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運到昌南鎮(景德鎮的原名)去賣,會賣好價錢。日後,你們就吃穿不愁了。」說完化作一陣清風,不見人影。高氏夫婦被眼前一幕驚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婦倆遵照老人的囑咐,冒着嚴寒到山中挖了一個深坑,將小石子種了下去。過了七七四十九日,他倆來到原址,揮動鋤頭一挖,果然出現了奇蹟,只見原本是黃色的泥土,居然變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興,雙雙跪在地上叩謝神靈。他倆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過好日子。於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戶,將事情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大家,並且動員鄉親們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齊動手將玉土挖出來用船運到昌南鎮,賣到了好價錢。從此,這一帶村民改行挖玉土賣,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鎮自從用這種玉土作坯燒瓷,燒出來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稱作「假玉器」。於是做瓷器的人都把這種玉土叫做「高嶺土」。

清康熙年間,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萊的外國人到景德鎮,系統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嶺土的產地考察,並寫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紹制瓷原料高嶺土。自此,高嶺土舉世聞名。

老爺看牛

田下了水,牛要歇三四個月。繞南人就將牛大大小小趕進白石塔內外牛棚,放野牛。請白石塔最內處的老爺廟中的老爺照看。繞南村民到老爺廟中點香燒紙,將竹甩(竹枝、看牛的工具)供在老爺面前。

老爺非常靈,牛清早各自上山吃草,傍晚全都集中到老爺廟前的大坦睡覺,牛仔在中間,成年牛便頭對屁股一一圍繞在牛仔周圍。

在豺狼豹出沒的深山老林中,繞南的牛從沒丟過一條,不能不說是老爺的照看。

神龜偷酒

人們都說汪胡的茶葉聞名遐邇,殊不知,在很早很早以前,汪胡的米酒更為人們所稱讚,遠近聞名。因為汪胡的泉水純淨甘甜,富含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醞造上等米酒的優質之水。尤其是利用老虎崗的老虎尿醞造的「浮紅」米酒,更是香甜可口,醇勞撲鼻,成為當時天下名酒之一。

汪胡的「浮紅」米酒吸引了天下眾多文人墨客,同樣也引來了天上眾仙,群仙紛紛特香光臨汪胡,品飲「浮紅」米酒。

眾仙中有一隻玉帝坐騎神龜,因「浮紅」米酒醇香可口,貪杯多飲,延誤了回朝期限,害怕玉帝怪罪,見汪胡風景秀美,索性停留在汪胡河谷中,天天遊玩賞景,飲酒縱樂,好生逍遙。

隨着日子的推移,神龜膽子不僅越來越大,而且酒量日增,嗜酒成癮,便天天深夜潛入各家酒坊偷喝米酒。起先汪胡百姓未曾察覺,隨着各家酒坊米酒不斷地被盜,人們才發現是天河谷中的神龜所為。但汪胡百姓想盡各種辦法,都無能力,驅趕走神龜,百姓們迫於神龜的魔法,紛紛地逃離家園,從此,汪胡制酒業一蹶不振,由此而衰敗下去。

一年,八仙慕名汪胡「浮紅」米酒,結伴前來汪胡遊玩。來到汪胡才知,汪胡已讓神龜弄得雞犬不寧,早已聞不到「浮紅」醇香了。八仙們聞聽此事,個個震怒,決心捉住神龜,為汪胡百姓討回公道。

神龜深居在天河谷中龍井深潭裡,平時並不輕意出潭活動。八仙們為了從龍井中引出神龜,讓鐵拐李將寶葫蘆中的美酒滴於龍井中,並放置寶葫蘆中於龍井邊,眾仙們紛紛埋伏於龍井周圍。神龜已久不聞酒香,聞到酒香味,急不可待地潛出龍井,爬至葫蘆偷喝美酒。說時遲,那時快,呂洞賓抽出寶劍,一劍刺向神龜,神龜頭來不及縮回龜殼,早被呂洞賓的寶劍砍去半邊嘴巴。神龜痛得哇哇怪叫,當神龜看周圍八仙時,趕忙跪地求饒,八仙們念神龜與已同為天仙,不忍心處死神龜,便懲罰神龜鎮守天河谷,將功贖罪,永不回天庭。

至今,汪胡天河谷中,便留下一隻少了半邊嘴巴的石龜,天天伏在河邊,向汪胡百姓謝罪之狀。

交通指南

瑤里自駕游指南

過瑤湖大橋,走昌萬公路,過軍山湖,過餘干,直奔景德鎮,從浮梁縣穿過到瑤里古鎮。

瑤里公共交通指南

到景德鎮後,去里村短途汽車站乘坐從「景德鎮-瑤里古鎮」的班車。每天兩班,早上7:30從景德鎮出發,9:00左右到景德鎮瑤里古鎮;下午2:00從景德鎮出發,4:00左右到瑤里古鎮。

民俗風情

新屋下獅燈

據介紹,新屋下王姓、胡姓祖籍在安徽潛山縣牌樓鄉。聽長輩們講,在明末清初,由於兵荒馬亂,老百姓生活由於戰亂,民不聊生,為了自下而上王姓、胡姓遷徙到浮梁縣瑤里鄉的直塢崗,幫財主種茶籽山。由於在這邊不服水土,人丁不旺,就到安徽潛山牌樓鄉挑着香走,引獅神到瑤里的直午崗。下半年就按在安徽老家的獅樣把獅燈紮起來,獅毛是用伸筋草(一種中藥)扎的。

正月初二開始舞燈,舞燈以後,百事平安,人丁興旺,後漸漸形成習慣,每年正月都扎燈、迎燈。後來由於忙,就三年兩頭迎。

舞燈前要剪雞敬神,燒黃裱紙,擺「福禮」(即魚、肉、雞、豆腐,用托盤裝好),插香火、燒錫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後起燈。

當年如有結婚的人家,徵得新郎家同意,則在他家迎頭燈,迎頭燈人家,包紅包要100元以上。如沒有人接頭燈,則迎大隊(村委會)起,而後從下村往上村迎,叫上水燈,這種迎法,據說對村里吉利。

鄭家山禾杆香龍燈

每逢中秋佳節,新屋下村鄭家山組都要扎制禾杆(稻草)香龍燈,僅在村中走家串戶,很是奇特。還有奇特的地方,鄭家山正月不迎燈,也不接外村龍燈。

禾杆香龍燈分龍頭、龍身、龍尾,共九節,全用稻草紮成龍的模樣,中間用稻草繩連接。龍珠用嫩南瓜製成。龍珠、龍身起燈時插滿香。

農曆八月十五晚,在祠堂中紮好龍燈後,燒黃表紙、點香,敬神。將龍珠、龍身插滿點燃的竹香,即為起燈。然後由半大小伙子扛趕龍燈,鑼鼓開道,小提(喇叭)伴奏,走家串戶,就為迎燈。

每到一家,主人在門外插香,燒黃表紙,打爆竹接。燈在家中走一圈後,主人用爆竹送。遇有做新屋、娶新婦人家迎兩次,主人弄點心招待迎燈人員。

走完全村,香龍燈在祠堂前大坦翻肚皮等戲法,最後到村口關帝廟迎。迎完,將龍珠送給娶新婦人家,龍身則拋於水口坑下,是為銷燈。

正月舞獅燈

舞獅燈從正月初二起燈,元宵燒燈,燒燈時也要敬山神土地。起燈時到直午崗山腳引獅神,燒燈要到村口苦株樹佬下燒燈,全部燒完。以後要扎燈,全部重新另做。迎燈時,還有四個牌燈,有兩紅兩綠,紅的放在上風處,紅牌寫有「國泰民安」、「五穀豐登」。綠的則在下風處,綠牌燈上寫有「獅笑迎新春」、「燈接豐收年」。舞獅燈時四個牌燈放在四個角上的地上(也叫指示燈)。

舞獅燈前要剪雞敬神,燒黃裱紙,擺「福禮」(即魚、肉、雞、豆腐用托盤裝好,插香火、燒錫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後起燈。

舞燈動作有「開四門」,開四門分雙四門和單四門,另外有「獅子打滾」、「獅子跳台」、「獅子望月」、「獅子搔癢」等動作。

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四接祖宗回家過小年,插三根香,燒草紙錫箔,掛容像,擺一桌飯為菜(擺茶、飯、酒、筷子、豆腐等),而後從大門外一個個喊世太的名字,不知名字的則喊稱呼。回來,從大門外背進來。

而後每天插一柱香,擺一碗飯,有茶几的擺在茶几上;沒有茶几的,以前是放在香火櫥內,把亡人的名字都寫上去,形狀和半個人身像一樣,用木頭雕。

繞南求雨習俗

瑤里地區經常秋旱,各村有各村的求雨習俗。繞南求雨習俗很有特色——曬石壁老爺。

繞南村後山有一罩石岩,其下有塊稍長石頭,繞南村民恭稱其為石佛老爺。立秋後,天大旱祈雨,村民先到石佛老爺前焚香問叫兒,如老爺示下願意動身請上天落雨,又問叫兒,定下請石佛老爺日期。到日子,準備好竹轎(現為竹椅),先叫壯漢從罩石岩下背出石佛老爺。到山腳,再請石佛老爺坐轎,鼓樂侍候,送到村西北排家潭一向陽石壁上曬日頭。曬至石佛老爺冒出汗珠(石頭上出水),老天一定下雨,無不靈驗。下雨後再鼓樂相送,請石佛老爺到原位歇息。1999年秋旱,村民如法炮製,天即下瓢潑大雨。非常奇特的是,上落至東源山口,下不過石家碑大橋。

傳說,該石頭是玉皇大帝一個外甥。這個外甥整天遊手好閒,在玉清宮外敲門胡亂言語,玉帝一次怒火難遏,一腳將其踢下仙界。後來玉帝念及親情,罰其化身為罩岩下的一塊石頭,替繞南村民上通旱情,協調關係,為繞南村民造福,也享受人間供奉。

嫁女風俗

弄待女酒

家中弄一桌酒,用方桌,未婚本家族女子做陪。菜有豬肉、魚、蛋、豆腐、蔬菜等。

辭嫁

先向父母,再哥嫂,後親戚,行大禮(跪拜)。

要嫁之女向父母表達謝意,感激父母從小把其養育成人。

如哥嫂與父母不大和睦,則向哥嫂囑咐,自己出嫁以後,哥嫂對父母要好。

長輩哥嫂要給紅包,約2-4元。

上轎

轎為二人抬涼轎。辭嫁以後即由本家兄弟背要嫁女上轎。弟妹吊轎槓,吊一段後,男方給紅包,才下杆,紅包約定俗成2-4元(人民幣)。

接親

一般是5個人,回來6個。意寓單數去,雙數回,轎由男方帶去,5個人轎夫不在其內,叫付親客。

滿月

女方兄弟即舅仂去。菜食有紅燒肉、雞塊、魚塊、鹹食等;花生、葵花子、水果糖等。

返面

婚禮後第三天(含婚禮當天),稱為「三朝」,出嫁女在男方親戚拜完年,新郎做完新客後,要到娘家做「返面客」,女兒向娘「匯報」諸如婆家一些「情況」,娘即教女兒如何孝敬公婆,處理好婆媳,夫妻關係,如何侍候老公等事宜。

補充部分娶親風俗(與嫁女相同部分略去)

搭禮

村中若有人家娶親,一般全村人家都會搭禮,也就是每戶20-30元彩禮,由村委會統一收取,交於娶親人家,同時村委會還要送喜聯一副。娶親人家在接收搭禮時必須要以鞭炮接送。

請娘舅

若外甥娶親,則男方娘舅最為尊貴。請娘舅必須由男方父母或長輩持喜糖,鞭炮去娘舅家迎請。請來後由本家長輩作陪,在婚禮期間的任何酒席宴上,娘舅均坐最主桌的上首,左右由男方家族最有威望的長輩作陪,此桌其餘客人也都是輩分較高的人物,一般客人是沒有資格與娘舅同桌的。而娘舅是否喝醉是考驗作陪人是否合格的標準之一,沒喝醉則代表大家沒陪好,舅舅不高興。同時舅媽也在娘舅旁邊的桌上坐上首,由本族一些年紀較大的婦女相陪,禮儀基本同舅舅。

娘舅送禮一般是最隆重的,有幾樣是娘舅必送的,大蜡燭台,喜聯,所送喜聯會在婚禮當天掛在正中央,旁邊由村委會所送喜聯相陪。

另外本族親人,例如男方的叔伯姑嫂之類的,應在婚禮開始前幾天就主動到男方家幫忙料理婚禮各項事宜。同時婚禮還是一個調和親戚之間矛盾的機會,若親戚之間原有矛盾,但結婚時來送禮了,就代表已經過去,既往不咎了。如果結婚下了請柬卻不來,就代表一輩子不來往了。因為在當地人看來,結婚是人生最為重要的事情,如果拒絕此類邀請,則表示斷絕關係,永不往來。

迎親進門

新郎迎娶新娘後,去往男方家過程中必須走大路,不走近路,小路,意寓走正道。另外男方家人(主要是父母,兄嫂)不得到外迎親,也就是新娘子在到家前不得和家人見面,據說見面會導致日後不和睦。

認親

新娘進門拜過天地後,就要到新房開始認親,這時所有本家的長輩均要準備紅包,每人一個,一般在10-20元,然後由主持拜堂的人依次喊長輩進房,進房後新娘要在旁人指引下稱呼長輩,並鞠躬,而長輩則要給紅包。認完長輩後,一般會再叫幾個男方家族的小孩進房稱呼新娘為嬸嬸或嫂子,新娘則需要給每個後輩一個紅包。這代表親人之間相認,以後新娘子就是這個家族的人了。

鬧洞房

當地鬧洞房俗稱吵媳婦,是在客廳舉行,而非房間。一般由娘舅主持,若娘舅當晚喝醉,則由其他德高望重的長輩代替娘舅主持,主持人坐上首,必須要用黑炭把臉模黑,就象黑包公樣,然後其他人出題考新人,主持人說通過則通過,反之則需要不停的表演。在吵媳婦的過程中,大家也要不停的戲弄主持人,不停的往他臉上模黑炭,而主持人也會時時反擊,一般過程中所有參與的人除了新人外都是一臉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