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文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文焜(1632年―1673年),字炳如,漢軍正藍旗人,清初將領,祖籍豐城(今江西豐城),後遷至瀋陽(今遼寧瀋陽),石匣副將甘應魁之子。   甘文焜善騎射,喜讀書,尤慕古忠孝事。初以官學生任兵部筆帖式。歷任直隸巡撫,雲貴總督。康熙年間,先後平定凱里、臻剖等苗部。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叛,殺死巡撫朱國治,雲貴諸將多附叛軍,甘文焜死不從叛,十二月自殺。後追贈兵部尚書,追諡忠果。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甘文焜的父親甘應魁跟隨清軍入關,官至石匣副將。甘文焜善於騎射,喜好讀書,特別仰慕古代忠孝之事。初以官學生身份,擔任兵部筆帖式。後多次升遷至禮部啟心郎,屢次奉使稱旨。康熙初年(1662年),授任大理寺少卿,後升任順天府府尹。崇文門榷稅不平,上疏彈劾。朝廷商議讓甘文焜兼管這件事,甘文焜說:「彈劾這件事而自己任職管這件事,這是給自己謀好處。」堅決拒絕。   康熙六年(1667年),擔任直隸巡撫,上奏請求恢復巡歷的舊制。甘文焜單人乘着一輛馬車,巡查保定、真定所屬諸縣所患的水災,上疏請求減免歲賦。總督白秉真認為賑災的費用複雜巨大,甘文焜斥責他,並以自己微薄的俸祿救助百姓,朝議通過其奏疏後,加任甘文焜為工部侍郎。出任總督康熙七年(1668年),甘文焜升任雲貴總督,駐鎮貴陽。甘文焜到任後,體察民情,如實向朝廷報告貧困地區民間疾苦、地方治政積弊和吳三桂暗中唆使土司作亂製造事端引發-,以及戰事屢發而民眾深受危害的情形。平定貴州水西安氏之亂後,政治上,吳三桂取得雲貴節制總督、巡撫的大權。雲貴兩省所屬的文武官員的任免都由他指派調配,朝廷不得過問干涉。他甚至還可以向各省推薦選拔官吏,逐漸形成各省兵權幾乎都由吳三桂同黨心腹所扼制的局面。更讓吳三桂得意的是,其子吳應熊是當朝駙馬,朝廷大小事兒子派飛騎傳訊通報吳三桂。同時,吳三桂還與大權獨攬的鰲拜勾結,聲氣相通,內外為奸,因而權傾一時。在經濟上,吳三桂的經費開支獨立核算,收支並不向中央財政部報審。他每年還在國庫中領銀9萬餘兩。這個數字當時就占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為了大量斂財,他在雲貴恢復明朝後期的苛捐雜稅,並開金、銀、銅礦,自鑄錢幣,在雲南、西藏間搞茶馬交易,直接與西藏0五世通商。在軍事上,他擁有十多萬兵馬,雲貴兩省土司的兵馬都聽其調用。獨撐危局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廣東尚可喜因年老請求回遼東養老,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吳三桂為試探清廷對他的信任程度,也上 書請求朝廷撤兵,以探虛實。康熙趁機批覆同意他撤兵,並下令撤藩,派大員敦促吳三桂率親兵撤到山海關外。吳三桂被解除了權力,於康熙十三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興明」為藉口,自稱「總理天下水陸兵馬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舉旗叛清。吳三桂首先在昆明開爐鑄錢以充軍餉,又令雲南各土司率領地方兵馬集中編制以備調用。同時下令民眾蓄長頭髮,恢復明代服裝,軍旗也都以素白為色,軍隊高呼「伐暴救民」口號,以鼓動士氣、煽動民眾支持反清。帶白旗反叛開始,吳三桂首先派人到各省傳送聲討文告,並聯動起事,同時派馬寶率兵東征貴州,王屏藩北攻四川。吳三桂公開反叛的前三天,就先殺掉不與他共同謀反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等首先響應吳三桂,暗中聯絡,召集軍隊,伺機譁變。甘文焜將雲貴叛亂情形上 書朝廷,派堂弟飛騎進京急報。又飛報川湖總督蔡毓榮,要求派部隊援助平叛。與此同時,甘文焜下令貴州駐軍李本深領軍隊駐紮盤江,以抵禦吳部東進貴州,李本深得令並不執行,反而覆信不進兵盤江諸多理由。甘文焜又嚴詞致李:「貴州的安危,責任在提督。叛賊吳三桂得到國家的厚待,不但不思圖報朝廷恩典,反而在邊疆起兵謀反,結果必將自取滅亡。我們應忠於國家,孝忠於先祖。為國效忠,建立功勳就在今天。在今天的形勢下,我們更應同心協力,手足相依,共赴艱危。萬一抵抗失利,就效仿張巡、南霽雲以身殉國,斷然不可對朝廷存在二心!」李本深接到甘文焜的通牒,並不理睬,竟在安順公開投靠了吳三桂。安順淪陷,甘文焜親自領兵督戰,準備扼守貴陽,抵抗叛軍。誰知貴陽守軍早已被吳三桂收買,對甘文焜的命令並不聽從。當甘文焜召集將士誓師決戰,部隊為官的竟要甘文焜投降吳三桂,當甘文焜責問軍士為何忠奸不辨時,軍士說:「平西王救濟我貧困,重用才勇,有功行賞。平西王對我們有恩。我們沒有文化,不知什麼忠於國家,只知道不辜負平西王才是正理。」甘文焜不曾料到,吳三桂為收買人心,早在他訓練軍隊時就施展陰謀,凡聽從他的就提拔獎勵,心隨甘文焜的吳三桂就暗中抑制,在軍士中製造對居官清廉的甘文焜不滿。事實上吳三桂早已用權術讓甘文焜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和指揮權。無奈之中,甘文焜想召集貴陽城中的大小官員對付危急局勢,而這些人物到緊要關頭一個個都閉門不露面。為國殉難貴州省城貴陽形勢風雨飄搖,白旗隱現。甘文焜見貴陽已不能守,退而想防禦貴州東大門鎮遠,「鎮遠地勢險阻,外可以號召荊楚,內可以堵御黔滇。」臨行前,為不使家室遭污辱,「令妾盛氏率婦女七人雉經(自縊而亡)」,甘文焜匆匆率兒子國城、書記官和善、隨從雅良等十餘人日夜向鎮遠飛奔。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八日(1674年1月14日),甘文焜一行抵鎮遠。時駐守施秉偏橋衛的守將江義已舉白旗降吳三桂,從施秉一路圍截甘文焜,在文德關惡戰一場,突圍到鎮遠只剩四騎。鎮遠,四圍高山對峙,中貫氵舞水,只有城東一大石橋已被叛軍把守。甘文焜四騎在府城左衝右突奔到府城大碼頭疾衝上浮橋。浮橋南端上游不遠處是吉祥寺。甘文焜四騎突進吉祥寺,將山門反抵,江義部緊隨其後將吉祥寺團團圍住。江義叛軍高聲呼喊,逼迫甘文焜投降。甘文焜怒吼道:「作為保衛邊防的大臣,就要為國盡忠,死而無憾!」說罷疾書陳述吳三桂反叛詳情給川湖總督蔡毓榮。吉祥寺院中有數棵干直柏樹,甘文焜肅整衣冠,翹首望天,又朝京城方向作跪拜禮。然後劍刃國城,旋即自刎,血濺古柏而為國捐軀,時年四十二歲。書記官和善、雅良也同時自戕身亡,甘文焜死後,須髯猶張,雙目仍舊睜着,生氣凜凜。百姓見到這種慘狀,無不傷心垂淚。自此,「賊兵遂逼鎮遠,漸人楚境」。吳三桂見貴州已無羈絆,旋率大軍移師鎮遠,並在鎮遠城東布防練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吳三桂餘黨被朝廷大軍蕩平。河北巡撫于成龍等上奏朝廷,同意由甘文焜長子、次子從鎮遠護送其父棺槨至京城。到達北京之日,朝廷又派京中文武大臣拜迎甘文焜靈柩於盧溝橋。朝廷念其忠勇無畏,捨生取義,追認甘文焜為兵部尚書,追諡為忠果,在貴陽建立祠堂紀念他,康熙帝賜「勁節」二字作為牌匾。主要成就甘文焜關心民間疾苦,革弊興利,不遺餘力。據其奏疏所言,赴任進入貴州後,見「沿途村落凋零,民、苗困斃」,心中「實所不忍」。通過「博採輿論,細察民隱」,才知道癥結之所在。那就是驛站派夫所至。原來清初出於軍事的考量,洪承疇、趙廷臣在貴州請設驛站,每驛從附近州、縣中攤派數百名民夫協辦事務。然而年年打仗,民眾苦不堪言,加上州縣以派夫為利,「民、苗逃役,不敢耕種」,致使「米價涌貴,村落荒殘」。甘文焜與貴州巡撫佟鳳彩商議後:決定痛革其弊,於是「令各驛站遵例雇募長夫,嚴禁濫索」。這項政策實行後,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峭僅「民、苗始得肆力耕耘,土田漸墾」,而且致使糧價大減,「村落漸結茅屋,已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