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青針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青針茅Stipa przewalskyi Roshev.)是禾本科,針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稈少數叢生,高可達80厘米,基部宿存枯萎的葉鞘。葉鞘基部者略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基生葉舌鈍圓,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結合;葉片縱捲成線形,下面微粗糙,上面被微毛,圓錐花序,成熟時伸出鞘外,分枝孿生,上部小穗灰綠色,成熟後變紫色;兩穎幾等長,外稃頂端關節處生短毛,芒兩回膝曲扭轉,角棱上具短刺毛,5-8月開花結果。

甘青針茅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寧夏甘肅、西藏、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常生於海拔850-3600米的林緣山坡草地或路旁。

甘青針茅為中上等放牧型飼用植物。幼期葉量豐富,飼用價值高,冬春季,保存下來的基生葉是牛、羊過冬的好飼草。

甘青針茅形態特徵

甘青針茅-標本多年生密叢草本 稈少數叢生,高30-80厘米,基部膝曲。葉鞘光滑,頂部邊緣膜質;葉舌披針形,白色、膜質,長0.5-3毫米;葉片上面光滑或粗糙,下面葉脈上被較密的短刺毛;莖生葉稀疏,長15-30厘米, [4] 基部宿存枯萎的葉鞘。葉鞘基部者略長於而上部者短於節間;基生葉舌鈍圓,長0.5-1毫米,稈生者長2-3毫米,兩側下延與葉鞘邊緣結合;葉片縱捲成線形,下面微粗糙,上面被微毛,稈生者長10-15厘米,基生者長達30厘米。

圓錐花序長15-30厘米,成熟時伸出鞘外,分枝孿生,上部着生少數小穗;小穗灰綠色,成熟後變紫色;兩穎幾等長,先端尖細呈尖尾狀,長1.2-1.5厘米,第一穎具3脈,第二穎具5脈,外稃長8-9毫米,具5脈,頂端關節處生1圈短毛,其下具微刺毛,背部具排列成縱行的短毛,基盤尖銳,密生柔毛,長約2毫米,芒兩回膝曲扭轉,角棱上具短刺毛,第一芒柱長1.5-2.5厘米,勁直;內稃具2脈,背面無毛或疏生短毛。

第二芒柱長約1厘米,芒針短於或略等長於第一芒柱,勁直,針刺狀。單株叢鮮重4-10克,分櫱數9-24個,每穗結籽51-85粒。[1]

甘青針茅近種區別編

甘青針茅與絲穎針茅(Stipa capillacea Keng)相近,但稈生葉舌長2-3毫米;小穗較短小;花成熟常脫落僅留空穎;芒較粗硬,芒針短而勁直,極易區別。

甘青針茅產地生境

甘青針茅分布於中國內蒙古、寧夏、甘肅、西藏、青海、陝西、山西、河北、四川等省區。常生於海拔850-3600米的林緣、山坡草地或路旁。

甘青針茅為旱中生密叢禾草,屬溫帶草甸草原種。由於耐寒,也常為中國青藏高原草常見伴生種。在青藏高原哲占湖附近的喜馬拉雅山北側,生長在海拔4600-5000米處。在青海西南,藏北高原及雲南、甘肅的甘南也有零星分布,也見於岡底斯山南側、阿里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海拔4000-4400米處。在賀蘭山僅見於海拔1800-2300米的陽坡、半陽坡和陰坡。進入黃土高原多分布於半陰濕山地,構成山地草甸草原群落的優勢種。常分別與萬年蒿、長芒草、落芒草等組成不同的群落,總蓋度60-70%,甘青針茅分蓋度20-30%,多度達cop,頻度80%。作為次優勢種,出現在喜馬拉雅山北側以及青海西南,藏北高原的短軸嵩草高寒草甸中,生境較乾旱。在岡底斯山南側、阿里南部和青南高原西部海拔4000-4400米的地區,甘青針茅伴生在喜馬拉雅嵩草高寒草甸中。有時上升為建群種,形成以甘青針茅為主的山地草甸草原。在寧夏山地有時也伴生在蒙古繡線菊、大披針苔草及杜松、灰榆、小葉金露梅等灌叢群落中。

甘青針茅生長習性

甘青針茅在寧夏六盤山地區4月返青,7月上旬開花,8月中、下旬種子成熟,9月枯黃,生育期180天左右。花果期5-8月。

甘青針茅主要價值

甘青針茅為中上等放牧型飼用植物。抽穗前馬最喜食,其次是山羊、綿羊和牛。幼期葉量豐富,飼用價值高,結籽後因帶有尖銳基盤的穎果及芒,易扎傷家畜的口腔及皮膚,適口性顯著降低。冬春季,保存下來的基生葉是牛、羊過冬的好飼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