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川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川烏
原圖鏈接  

生川烏,英文名Aconite Root,別名鵝兒花、鐵花,有大毒。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栽培於平地肥沃的砂質土壤,主要栽培於四川。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挖,除去子根、鬚根及泥沙,曬乾。

生川烏具有非常好的祛濕功效,能夠去除身體的濕寒,同時還可以對於關節炎有着非常好的治療功效,生川烏能夠散寒止痛,對於風濕性關節炎有着一定的效果,同時對於手腳寒冷以及濕寒引起的腹痛,通過生川烏進行治療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生川烏有着比較好的止痛作用,對於鐵打損傷有着非常好的緩解功效,與此同時生川烏有着一定的毒性,對於孕婦來說是不能夠服用的,同時人們選擇服用生川烏,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否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情況出現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塊根倒圓錐形,長2-4cm,直徑1-1.6cmn,栽培品的側根通常肥大,直徑可達5cm,外皮黑褐色、莖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有長柄;葉柄長1-2.5cm,疏被短柔毛;葉片五角形,長6-11cm,寬9-15cm,基部淺心形,3裂幾達基部,中央全裂片寬菱形、倒卵狀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近羽狀分裂,二回羽裂片2對,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齒,間或全緣;側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脈上疏被短柔毛,革質或紙質。

總狀花序頂生,長6-25cm;花序軸及花梗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針形;花梗長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花瓣狀,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長1.7-2.2cm,下緣稍凹,喙不明顯,側萼片長1.5-2cm,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長約1.1cm,唇長約6mm,微凹,距長1-2.5mm,通常踡卷,無毛;雄蕊多數,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無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無毛,蓇葖果,長1.5-1.8cm。種子多數,三棱形,長3-3.2mm,兩面密生橫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1]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栽培於平地肥沃的砂質土壤,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

藥材性狀

為不規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長2-7.5cm,直徑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皺縮、有小瘤狀側根及子根痕。質堅實,斷面類白色或淺灰黃色,形成層環多角形。氣微,味辛辣、麻舌。以飽滿、質堅實、斷面色白者為佳。

飲片性狀

  1. 生川烏:不規則圓錐形,稍彎曲,頂端常有殘莖,中部多向一側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
  2. 制川烏:為不規則的或長三角形厚片,表面黑褐色或黃褐色,有灰棕色多角形環紋(形成層)。周邊褐色。質堅脆。無臭,微有麻舌感。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莖,洗淨,撈出,乾燥。

功效作用

  1. 除濕的功效 :川烏辛熱苦燥,善於驅逐寒濕、溫經止痛,為治療寒濕痹痛之佳品,尤其適宜於寒邪偏盛的痹痛、可治療寒濕侵襲,關節疼痛,不可屈伸等症狀;亦可治療寒濕淤血留滯經絡,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
  2. 散寒止痛 :川烏辛散溫通,散寒止痛的功效特別明顯,因此又常被用用於治療陰寒內盛所導致的心腹冷痛等症。如可用於治療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以及治療寒疝、繞臍腹痛、手足厥冷等症狀。
  3. 麻醉止痛 :川烏的止痛作用強,可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骨折瘀中疼痛等症。在古方之用川烏又常作為麻醉止痛藥物使用,如配伍生南星、蟾酥等外用以達到局部麻醉的功效。[2]

禁忌

  1. 川烏有大毒,生品內服需謹慎,孕婦禁止使用。川烏經過加工炮製後毒性可稍降低,但孕婦仍需要謹慎使用。
  2. 川烏不宜與半夏、川貝母、浙貝母、瓜蔞、天花粉白芨、白蘞同時使用。

保存方法

生川烏按毒性中藥專管。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