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態示範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生態示範區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場重大革命。其根本目標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生態經濟學原理,合理組織、積極推進區域社會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建立良性循環的經濟、社會和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確保在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基本的經濟社會形式,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中國要發展,必須正視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國情,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與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模式相反,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在這種模式中,環境保護是發展的目標,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因此生態示範區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基本的社會經濟形式,也是落實基本國策的重要保證。

生態示範區建設是在一個市、縣區域內,由政府牽頭組織,以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為對象,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的一種工作組織方式。生態示範區建設的目的是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生態經濟學原理,調整區域內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努力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是世界性潮流,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國的共識。各國都積極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思想,努力探索適宜的模式,生態示範區建設不失為大家共同認可的重要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隨着社會經濟活動強度的不斷增大,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衰退、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生活污染以及鄉鎮企業和農業的粗放式經營帶來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基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和適應全國環境保護形勢,特別是農村環境保護形勢的需要,在學習和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國家環境保護局於1995年在全國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工作。浙江省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以生態村、鎮為中心內容的生態農村建設,1995年紹興縣、磐安縣和臨安縣(1996年撤縣設市)被國家環境保護局列為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從此拉開了浙江省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序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