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甲狀旁腺腺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甲狀旁腺腺瘤圖片連接圖片來源於

甲狀旁腺腺瘤是由主細胞、嗜酸細胞、過渡型嗜酸細胞或混合構成的良性腫瘤。多見於中老年人,女性多於男性。腺瘤可以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功能性腺瘤切除後即刻出現甲狀旁腺激素(PTH)水平下降。本病是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最常見病因。[1]

病因

本病主要由過多的甲狀旁腺激素(PTH)分泌引起,根據細胞不同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主細胞腺瘤

甲狀旁腺主細胞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明細胞,數量較多,富含糖原,核暗而較大,胞質清晰。一種是暗細胞,核較小而暗,含糖原少,有許多分泌顆粒。

嗜酸細胞腺瘤

此細胞核小而緻密,胞質呈顆粒狀,顆粒大小相似,一般較大,不含糖原。

透明細胞腺瘤

此種腺瘤青春期後才出現,細胞為大而多角形,胞質內有空泡。

臨床表現

全身表現

  1. 神經系統:病早期且症狀較輕的患者可表現為抑鬱和焦慮,症狀嚴重者可引起精神失常,另外還可以出現疼痛、逆行性健忘嗜睡、嗅覺喪失等症狀。[2]
  2. 肌肉系統:患者常有疲乏感,肌腱反射遲鈍,大腿肌無力,肌痛等。
  3. 關節及軟組織病:本病有20~30%合併軟骨鈣化症,易發生假性痛風關節痛鈣化性肌腱炎等。
  4. 骨骼系統:骨痛骨質疏鬆骨畸形病理性骨折等。

局部表現

甲狀旁腺腺瘤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部分患者可出現局部刺激和疼痛感、聲音嘶啞、輕微下咽障礙感等症狀。

檢查

CT表現

平掃CT見邊界清楚的均勻軟組織密度腫塊,類似頸部大血管的密度,較大的腺瘤可出現囊變壞死;增強CT早期明顯強化,增強程度低於頸部血管而明顯高於頸部軟組織,易於識別。廓清迅速,數分鐘後與頸部血管呈等密度,不易識別。[3]

MRI表現

MRI顯示腺瘤周圍常有薄層脂肪組織包繞,因而易於識別。

超聲表現

超聲能發現增大的甲狀旁腺腫塊,低回聲實性腫塊,邊緣光整,CDFI見腺瘤內有豐富血流信號,腺瘤甲狀腺葉之間有高回聲界面將兩者分隔,腺瘤內發生出血、囊變或壞死時,可見其內有液性無回聲區,如共存有甲狀腺病變,特別是甲狀腺多髮結節,將影響超聲發現甲狀旁腺腺瘤的敏感性;此外,超聲對異位的甲狀旁腺腺瘤診斷困難。

診斷

定性診斷

甲狀旁腺激素增高是直接可靠的診斷標準。其次,連續3次檢測血清鈣>10.8mg%可輔助診斷。

定位診斷

B超、CT檢查、核磁檢查、核素診斷基本可對甲狀腺腺瘤進行定位。

治療

原則上均應行手術切除,有手術禁忌證患者可行超選擇性供血動脈注射消融術或超聲引導下乙醇注射消融術。[4]

視頻

甲狀旁腺功能異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