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甸南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甸南鎮是隸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地處劍川縣南部,東鄰鶴慶縣,南接洱源縣,西與羊岑鄉毗鄰,北與金華鎮相接,行政區域面積244平方千米。2020年末,甸南鎮總人口35397人。

清及民國初年,甸南分為南廂圖、西廂圖2行政區。2000年,甸南鄉改甸南鎮。2005年,甸南鎮向前、文華2村民委員會劃歸金華鎮。截至2021年10月,甸南鎮轄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天馬村。

2019年,甸南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1]

歷史

清及民國初年,甸南分為南廂圖、西廂圖2行政區。

民國十年(1921年),南廂圖、西廂圖合併為劍川第二區。

1958年,設奠南公社,後分奠南、西湖、玉華3公社。

1961年10月,合併為奠南公社。

1962年,改奠南區。

1969年,改甸南公社。

1984年,復改甸南區。

1988年後,改甸南鄉。

2000年,甸南鄉改甸南鎮。

2005年,甸南鎮向前、文華2村民委員會劃歸金華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甸南鎮轄16個行政村:天馬、發達、印合、桃源、回龍、獅河、海虹、永和、興水、西中、龍門、朱柳、白蠟、玉華、上關甸、白山母;下設11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甸南鎮轄16個行政村:天馬村、發達村、印合村、桃源村、獅河村、回龍村、海虹村、永和村、興水村、朱柳村、西中村、龍門村、白臘村、玉華村、上關甸村、白山母村, 鎮人民政府駐天馬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甸南鎮地處劍川縣南部,東鄰鶴慶縣,南接洱源縣,西與羊岑鄉毗鄰,北與金華鎮相接, 行政區域面積24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甸南鎮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白山母主峰,海拔3875米;最低點位於合江自然村,海拔2125米。

氣候

甸南鎮屬南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熱,雨熱同季,乾濕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2.3℃,7月平均氣溫18.9℃,1月平均氣溫4.5℃,年平均降水量827.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444.4小時。

水文

甸南鎮境內有高原湖泊劍湖,其出湖水經海尾河、黑漉江流入瀾滄江,有石獅子河、回龍河。海尾河全長7千米,平均寬24米,流域面積23平方千米,最大流量561.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7.9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甸南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暴雨、雪災、地震、連陰雨、低溫等。旱災主要發生在1-6月,洪災主要發生在7-9月。

自然資源

2011年,甸南鎮有耕地面積32643畝。

人口

2011年末,甸南鎮總人口34230人。總人口中,14歲以下6218人,占18.17%;15-64歲25598人,占74.78%;65歲以上2414人,占7.05%。總人口中,白族33025人,占96.48%;漢族1097人,占3%。人口出生率10‰,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2人。

2017年末,甸南鎮常住人口為33372人。

截至2019年末,甸南鎮戶籍人口為35322人。

2020年末,甸南鎮總人口35397人,其中白族人口32952人,占總人口的93%。[3]

經濟

綜述

2011年,甸南鎮完成財政總收入910萬元,比上年增長19%;財政總支出2385萬元,比上年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3367元。

2019年,甸南鎮有工業企業7個,其中規模以上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6個。

農業

2011年,甸南鎮生產糧食14270噸。

2020年,甸南鎮農作物播種面積為72172畝,其中糧食總播種面積為51220畝,主要以水稻、玉米、馬鈴薯、蠶豆、大麥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春蒜、芸豆為主。

工業

2011年,甸南鎮工業總產值達到3.88億元。個體工商戶在冊數423家,民營企業18家;工業園區1個。

商貿

2011年末,甸南鎮有商業網點528個,從業人員600人c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20萬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10萬元。

金融業

2011年末,甸南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1727萬元,比上年增長16.9%;各項貸款餘額5668萬元,比上年增長24.2%。[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甸南鎮有小學完小15所,一師一校1所,共有在校生2486人,專任教師19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578人,專任教師10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3%,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2500萬元。

科學技術

2011年末,甸南鎮有各類科技人才2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5人,經營管理人才3人,技能人才6人,農村實用人才186人。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甸南鎮有鎮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藏書2000多冊;村文化廣場6個,文化活動室11個,各類文藝組織46個;農家書屋16個,藏書1萬多冊。2011年末,廣播站,電視站各1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0%以上。

2011年末,甸南鎮有籃球場13個,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6%。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甸南鎮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16個;病床70張。專業衛生人員81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600人次。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2165人,參合率99.9%。

社會保障

2011年,甸南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48戶,人數356人;城市醫療救助4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城鎮醫療保障356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04戶,人數3559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04人;農村醫療救助25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559人次,共支出18萬元。農村臨時救濟338人次,支出12萬元。自然災害受災人口92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08畝,直接經濟損失145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甸南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20千米,投遞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6000多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32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5000多件,征訂報紙12萬份、期刊3萬多冊。程控電話通村率達100%,移動電話覆蓋率達90%以上;電信用戶數座機2160戶,移動電話用戶1365戶,寬帶接入用戶882戶。[5]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甸南鎮有自來水廠1座,已通自來水13個村、42個自然村。

交通運輸

2011年,甸南鎮有214國道、劍(川)蘭(坪)公路、平(坡)甸(南)公路和新建的大(理)麗(江)高速等公路過境。16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自然村98%通公路。年客運量為20萬人次,貨運量為10萬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