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瘦馬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瘦馬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瘦馬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是杜甫貶官作華州司功時所作,是一篇寫實而兼抒情的作品,借馬以寄託自己的身世之感。全詩分兩段,首八句寫瘦馬憔悴的外形,次十二句寫瘦馬悲楚的內心。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杜甫貶官作華州司功時所作。這是一篇寫實而兼抒情的作品。一則杜甫本極愛馬,二則這匹被遺棄的官馬,和他這時處境有着共同之點,故借馬以寄託自己的身世之感。

前人多說是杜甫"自傷貶官而作",是可信的。詩中"失主"、"遠放"便是自影不得於君和貶宮的,"日暮不收"便是自影日暮途窮的。全詩分兩段,首八句寫瘦馬憔悴的外形,次十二句寫瘦馬悲楚的內心。

基本信息

外文名稱;Lean horse

作品名稱;瘦馬行[1]

創作年代;公元758年(乾元元年)

作品出處;《全唐詩》的第217卷第30首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者;杜甫

段作品原文

《瘦馬行》

東郊瘦馬使我傷,骨骼硉兀如堵牆。

絆之欲動轉欹側,此豈有意仍騰驤。

細看六印帶官字,眾道三軍遺路旁。

皮干剝落雜泥滓,毛暗蕭條連雪霜。

去歲奔波逐餘寇,驊騮不慣不得將。

士卒多騎內廄馬,惆悵恐是病乘黃。

當時歷塊誤一蹶,委棄非汝能周防。

見人慘澹若哀訴,失主錯莫無晶光。

天寒遠放雁為伴,日暮不收烏啄瘡。

誰家且養願終惠,更試明年春草長。

作品注釋

⑴骼,音格。肆兀,形容馬骨出如石。如堵牆,也是說瘦。

⑵絆之,用馬韁絆動馬足。欹側,歪歪倒倒。

⑶騰驤,飛躍。這句有"豈復有意於用世"的意思。

⑷六印帶官字,是說馬身所印六個印子,其中有一個官字印。《唐六典》:"諸牧監(官馬坊),凡在牧之馬,皆印印。右膊以小官字,右髀以年辰,尾廁以監名。皆依左右廂。若形容端正,擬送尚(上)乘,不用監名。二歲(馬齒)始春,則量其力,又以飛字印印其左髀、髆。細馬次馬以龍形印印其項左。送尚乘者,尾側依左右閒(馬廄)印以三花。其餘雜馬送尚乘者,以風字印印左髆,以飛字印印左髀。"

⑸剝落,脫落。

⑹馬病毛頭生塵,故曰毛暗。連雪霜,是說身帶雪霜,和上句都是寫瘦馬的可憐的。

⑺至德二載(757年)舊曆九月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去歲句指此。

⑻驊騮,古良馬名。這句是說非慣戰的驊騮便不得參與逐寇,現在這匹瘦馬是參與逐寇的,可見是一匹有功的良馬。將,與也。

⑼內廄,猶御廄、天廄,指天子馬廄。這時馬少,三軍多騎內廄所養的馬。而內廄多好馬,故有"恐是病乘黃"的推斷。乘黃,也是古良馬名,此指瘦馬。

⑽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過都越國,蹶如歷塊。"歷塊本言馬行之速,這裡指逐寇說。誤一蹶,失足跌倒。杜甫疏救房管,觸怒肅宗,一跌不起,有似於此馬。

⑾汝,指馬。周防,猶提防。原諒馬的無辜,也就是訴說自己的無罪。

⑿這兩句又寫瘦馬可傷的神情。錯莫,猶落寞、素莫。鮑照詩:"今日見我顏色衰,意中索莫與先異。"

⒀放,放牧。皮干剝落,轉動無力,故烏啄其瘡。極寫瘦馬之可哀。

⒁明年草長馬肥,更試其材,必有可觀,故希望有人能收養。杜甫總是積極的,所以他筆下的馬也老是想立功的馬。(參看《高都護驄馬行》)

名家點評

《唐詩品匯》:劉雲:展轉沉着,忠厚惻怛,感動千古。

《抱真堂詩話》:少陵詩不傷於直野,如"日暮不收烏啄瘡"及"孔雀不知牛有角"是也。

《唐宋詩醇》:藹然仁者之言,正不必有寄託。

《杜詩鏡銓》:開口先極致嗟嘆形容,下再細說(首二句下)。張雲:雖是借題寫意,而寫病馬寂寞狼狽光景亦盡。

《讀杜心解》:起句喝破,隨以三句寫其瘦態。不曰可惜,偏曰豈復有意於世,惋惜倍深。中以"細看"二字作提,四述其見遺子今,四推其立功在昔,二原其委棄所由,二狀其哀鳴失色:凡作四層,無限曲折。……"恐是",正與"細看"呼應;"誤一蹶"、"非能防",又從"病"字原其受挫,而諒其無辜。

《杜詩說》:全是自傷淪落,所謂"當時歷塊誤一蹶,委棄非汝能周防",隱含救房相謫官事,與"不虞一蹶終損傷,人生快意多所辱"同意。末雲:"誰家且養願終惠,更試明年春草長",自是幕府求知語,注家謂專為房作者,非。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瘦馬行》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