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登錦城散花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登錦城散花樓》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登錦城散花樓》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游成都時的作品。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是李白最早創作的詩歌之一。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有兩種說法: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認為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春初游成都時;裴斐《李白年譜簡編》則認為此詩是李白在開元十年(722年)重遊成都時所作。

此詩以時間為主軸展開描述,從朝光到暮雨,並且向四周擴散,南到雙流城,東至三峽。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抒發了登樓的愉悅之情。全詩以華麗言辭寫所見景物,頗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登錦城散花樓[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登錦城散花樓》 版本一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鈎。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版本二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瓊鈎。

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詞句注釋

⑴錦城散花樓:錦城為成都的別稱,又稱錦里;散花樓,一名錦樓,為隋末蜀王楊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區東北隅。

⑵金窗、繡戶:裝飾華美的門窗。

⑶珠箔(bó):即珠簾。用珍珠綴飾的帘子。銀鈎:玉制之鈎。銀:一作"瓊"。

⑷飛梯:即高梯,指通往高處的台階。

⑸憂:一作"愁"。

⑹三峽:指長江三峽。其說不一,今以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為三峽,在四川奉節至湖北宜昌之間。

⑺雙流:縣名。屬成都府,因以縣在二江(鄲江、流江)之間,故得名雙流,即今四川省雙流縣。

摺疊白話譯文 紅日高照錦官城頭,朝霞把散花樓染得光彩奪目。樓上的窗欞閃耀着金色光輝,門上的彩繪像錦繡一樣美麗。珍珠串成的門帘懸掛在銀色的簾鈎上,凌雲欲飛的樓梯升起在碧綠的樹叢中。站在樓頭,放眼四望,一切憂愁憤懣的情緒都一掃而空了。昏暗的暮雨瀟瀟飄向三峽,滿江的春水環繞着雙流城。今天我來此登樓而望,簡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遊覽。

作品鑑賞

此詩以時間為主軸展開描述,從朝光到暮雨,並且向四周擴散,南到雙流城,東至三峽。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抒發了登樓的愉悅之情。全詩以華麗言辭寫所見景物,頗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此詩首二句寫清晨春光明媚,普照錦城,散花樓更是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點明登樓的時間和地點。次二句描繪散花樓的精美裝飾。再次二句用誇張的手法抒寫登樓的感受,樓接霄漢,氣象雄偉,極目雲天,心曠神怡,因而留連忘返。然後再二句正面描繪登高樓所見遠近的景象,暗用「巫山雲雨」的典故。末二句用比喻形容登樓觀感,既嘆樓之高,又贊所見景物。全詩以華麗言辭寫所見景物,頗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詩人沒有描寫散花樓的建築規模、營造特點、位置與布局等,而是通過金窗、繡戶、珠箔、銀鈎、飛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態的變化和輝映,顯現出散花樓的高雅別致,宏偉壯觀。「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鈎」,這兩句詩對仗修辭手法的運用,把初日臨照下的錦城散花樓的景象描繪得十分生動。「飛梯綠雲中,極目散我憂」,全詩僅有這兩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這兩句,此詩就相當於一首五言律詩了。而這兩句在詩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詩眼」。前句的意象構成一幅十分鮮明的畫面,後句寫出了詩人的快意之感,這兩句初步顯示了李白極端誇張筆法的感染力。

綜觀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合自然,不僅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雖屬年少之作,已經顯示了李白的詩歌天才,大手筆已見端倪,不是人盡能為之的。當時蘇梃就稱讚李白有雛鳳之態。

名家點評

郁賢皓李白集》:「全詩所寫先後順序,由近及遠,語言精美,體物工細,確是詩人早年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