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斑星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斑星鯊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白斑星鯊(學名:Mustelus manazo)是皺唇鯊科、星鯊屬的一種鯊魚。體形頗修長。頭平扁。吻中長,呈拋物線。眼橢圓形,眼眶隆脊明顯,具瞬褶。前鼻瓣稍延長如葉片狀;不達口裂;不具口鼻溝。口裂呈折角狀;上唇溝不及上頜縫合部,長於下唇溝;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上下頜齒同形,多行在使用,上下頜各成一齒帶,齒平扁圓凸。噴水孔小。盾鱗具1棘突2-3縱脊。背鰭2個,形狀相同,第二背鰭較小;前緣圓凸,後緣深凹,上角鈍尖,下角延長尖突;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外角稍後之上方;第二背鰭起點在臀鰭之前;腹、臀鰭皆較第二背鰭小;胸鰭等大或略大於第一背鰭;尾鰭狹長,稍大於頭長,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稍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為淡灰褐色,腹面淡色,沿體側具許多白色亮點。

簡介

雄鯊體長可達96厘米,雌鯊可達117厘米。體細而延長。頭平扁,中大,頭寬比頭高為大,頭長約為全長的1/5。尾頗細長,比頭和軀幹約長1.2倍,尾基上下方無凹窪。吻中長,背視三角形,前緣鈍尖,側視延長尖突。眼橢圓形,前端圓,後端尖,瞬褶平橫外露,外側有1深溝,距第一鰓孔比距吻端為近,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寬大,距口端比距吻端近許多;鼻間隔中寬,比鼻孔長大1.2~1.3倍;前鼻瓣具有1個三角形突出,出水孔半露,後鼻瓣後部無半環狀薄膜。口中大,三角形,下頜兩側斜行,前端圓鈍,口寬比口前吻長為小,小於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口長几等於口寬的1/2;下頜稍短,口閉時上頜齒全露,下頜齒只在縫合處暴露;上唇褶寬扁而長,褶溝幾直線地向前伸延,褶長約等於上頜長的1/2;下唇褶較狹而短,約等於下頜長的1/3。齒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多行在使用,上下頜各列成1齒帶,齒橢圓形或斜方形,齒面平扁圓凸,齒頭圓鈍或鈍尖,兩側斜直或微凹。噴水孔小,橫橢圓形,位於眼后角後方,長與距眼的距離或瞳孔徑約相等。鰓孔5個,中大,前3個較寬,大於眼徑,最後2個較狹,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具1棘突,2-3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約位於體腔中部上方,起點約與胸鰭里角相對或稍前,基底長稍小於背鰭間隔的1/2,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幾伸達腹鰭起點垂直線(胎兒)或有一相當距離(幼體)或有一相當大的距離(成體);第二背鰭大於第一背鰭1/2,距腹鰭基底後端比距尾基近(幼體),或相等(成體),上角鈍尖,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尾鰭狹長,約等於全長的1/5(成體),幼小者尾鰭較長;上葉頗發達,下葉前部圓形微突,中部頗寬而短,中部與後部間有一凹缺,後部三角形突出,與上葉接連,尾端圓鈍,後緣斜直。臀鰭小,起點約與第二背鰭基底後1/3處相對,外角圓鈍,後緣凹人,里角延長尖突,比第二背鰭下角稍後延。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小,位於背鰭間隔前半部下方,後緣斜直,外角圓鈍,里角鈍尖稍突;鰭腳平扁延長,後端尖突。胸鰭中大,後緣斜直或稍凹,前緣與里緣圓凸,外角和里角圓鈍,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前1/3(幼體)至後半部下方。

背面和側面灰褐色,沿側線及側線以上散布着許多不規則白色斑點;腹面白色,各鰭褐色,邊緣較淡。

評價

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360米深砂泥底水域的中小型鯊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約2-6幼鯊。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包括肯亞、南西伯利亞、韓國、中國、越南及日本沿海;柴斯特非群島也有紀錄。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和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南海偶見。

海域: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柴斯特非群島也有紀錄。 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和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南海偶見。

國家:中國、日本、肯尼亞、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越南。[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