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花菜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花菜屬

白花菜屬
原圖鏈接

白花菜屬(學名:Gynandropsis gynandar Briq.)是白花菜科的一屬。約150種,產東西兩半球熱帶與亞熱帶,少數種產溫帶,習性多樣,常為中生或早生植物,多見於開曠或荒地亂草叢中。中國有6種及1個變種,其中2種是引種栽培的觀賞和蜜源植物,3種是伴入分布的雜草及藥用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白花菜屬

拉丁學名:Gynandropsis gynandar Briq.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白花菜屬1
原圖鏈接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罌粟目

科:白花菜科

屬:白花菜屬

形態特徵

一年 生或多年生草本,很少亞灌木攀援植物,常被粘質柔毛或腺毛和有特殊氣味,有時具刺。葉有柄,互生,掌狀複葉,少有單葉,小葉3-9,全緣或有齒;無托葉或托葉廢退,很少成刺狀。總狀花序頂生或再組成圓錐花序,有時花序下部的花腋生,少有單花腋生,常有苞片;花兩性,有時雄花與兩性花同株;萼片4,1輪,分離或基部連生,與花瓣互生;花瓣4,相等或不相等,常有爪,全緣,很少頂端微缺或分裂,在芽中時的卷疊為開放式或閉合式;花盤常存在,環形或單側,蜜腺各式;雄蕊 (4-)6-30,少有更多,完全能育或有時部分不育,花絲等長或有時稍不等長,着生在長或短的雌雄蕊柄頂上,有時不具雌雄蕊柄;雌蕊有柄或無柄,子房1室,側膜胎座2,胚珠多數,花柱短或不存在,有的細長,常宿存,柱頭頭狀。蒴果伸長,圓柱形,頂端常有喙,自基部向 上或自頂端向下少有從旁側2瓣裂開,有宿存胎座框。種子少數至多數,腎形,常具開張的爪,背部有細疣狀突起或雕刻狀細皺紋,有時光滑,假種皮有或無。[1]

分布情況

W. W. Smith 在1920年根據采自雲南中甸(N27°30′)海拔 3352 米的 G. Forrest 13726 標本建立這個種,至今尚未第二次採到標本。模式標本未見。上面的描述是照原記載(稍有省略)寫的。

產地生境

白花菜屬廣域分布物種,在中國自海南島直分布到北京附近,從雲南直到台灣,可能原產古熱帶,現在全球熱帶與亞熱帶都有。是低海拔村邊、道旁、荒地或田野間常見雜草及藥用植物。

生長習性

白花菜性喜向陽溫暖,耐熱性強,適炎夏栽培。種子發芽最適溫度為 28-30度,生長最適溫度為30度左右。喜光,耐肥,抗逆性強,抗病,不怕暴雨,但不耐乾旱。

繁殖方式

選擇生長旺盛的紅梗白花菜留種,留種的白花菜不採收,開花後經 30 天左右就可發育成熟,種子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裝於布袋中,置於通風乾燥處貯藏。

播前將種子晾曬1天,以提高發芽率,做好發芽試驗,要求發芽率在90%以上,播種量為2.25-3.00千克/hm2,用細土拌播,清明後至8月中旬均可播種,如使用薄膜和大棚,可提前至3月上旬播種,推廣條播,提倡移栽,由於白花菜幼苗出土力差,應選擇晴天播種,切忌選擇下雨時播種和播後即下雨的天氣,播後第2天即打藥除草,用量與常規用量相同。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白花菜對土壤要求嚴格,宜選擇土壤疏鬆、肥沃、排水良好、2-3年未種過十字花科蔬菜的旱地或水田的砂質土或壤土,不宜選擇冷水田或低濕地栽培。播種前要深耕施足基肥,施腐熟的豬牛欄肥11.25-15噸/平方小時。土地平整後作廂,廂寬1.0-1.5米,溝寬約33.3厘米,深約10厘米,廂面平整,耙細,土壤濕度以手捏成團、落地能散為宜。

定苗間苗

出苗後6-8天、苗高3.3厘米左右、2-3片真葉時,為促進幼苗早發蔸,用0.5%尿素加4%蔗糖混合液進行葉面噴施1-2次。3-4片真葉時應及時間苗定苗,株距20厘米為宜。

施肥

採取平衡施肥原則,要求增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少施化肥。分期適時追肥,追肥以氮肥為主,生長前期追肥2-3次,一般定植後10-15天澆1次提苗肥,施稀水糞15噸/平方小時,以後每隔5-10天澆施腐熟稀水糞15.0-22.5噸/平方小時或尿素120-150千克平方小時,當植株有12-13片葉時施1次花芽分化肥,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15∶15∶15,下同)300-375千克/平方小時,現蕾時結合中耕培土,追施花球膨大肥,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375-450千克/平方小時,收期每採收1次追肥1次,促進側花球生長,施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225-300千克/平方小時。

水分

白花菜需水量較大,尤其在花球形成期要及時澆水或灌水,以保持土壤濕潤;同時應注意種植白花菜的田塊不能積水,雨季要及時排水,做到雨停田干。

採收

白花菜要按標準、及時、分批採收。按標準采就是在主側枝的花瓣剛露出時采,能保持醃菜特有的色、香、味;采晚了則香味淡,粗纖維多,品質差。分批采就是在整個生育期分4-5批采。第1批是在播種後20天左右、株高20厘米左右時采。采時將每株主莖離地面3厘米處折斷,主莖上留下的側枝繼續生長。採摘後施1次人糞尿,過5-6天采第2次。第2次採收時,只採達採摘標準的側枝,其上的腋芽又萌發出二級側枝,這樣採摘1次側枝,增加1級側枝的不斷重複,可使採摘期延續到2個月左右,整個生育期以中期產量最高。每季產量可達19.5-22.5噸/平方小時,待6月至7月上旬產量下降時,可用上季的種重新播種栽培,去掉上茬。

病害防治

白花菜整個生育期病害較少,一般不需防治。蟲害以菜青蟲、小地老虎、蚜蟲等為主。防治菜青蟲可用20%三唑磷乳劑1.5千克/平方小時對水750千克噴霧;防治小地老虎可選用48%樂斯本乳油、50%辛硫磷乳油或90%晶體敵百蟲等800-1000倍液噴灑地面;防治蚜蟲可用50%的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或20%的吡蟲啉可溶性粉劑6000倍液噴施。

植物毒性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後易引起中毒,會有選擇性地損害四肢運動神經和視神經。 [5] 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後12小時左右,先後發生頭暈,噁心,嘔吐,多汗,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較重,發現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腹微隆起,腸鳴音減弱。經常規處理,3天後恢復。

藥用價值

【性味】味苦、辛,性溫,有小毒。

【歸經】肝經。

【功效】活血通絡、祛淤消腫,治腎虧內傷腸炎痢疾、發燒、白帶、下消、淋病、跌打損傷、發育不良。

功效與作用

1、全草:味苦、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痔瘡、帶下病、瘧疾、痢疾。

2、種子:味苦、辛,微毒,具有散風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外用於痔瘡、風濕痹痛、瘧疾。[2]

相關視頻

白花菜不僅是野菜,妙用可是大大的?

農村野生白花菜瘦肉湯,健康綠色,發現就不要再錯過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