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領八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領八哥

中文學名: 白領八哥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 albocinctus
別 稱:銀雞、銀雉、越鳥、越禽、白雉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椋鳥科
屬:八哥屬
種: 白領八哥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Godwin-Austen & Walden, 1875
英文名稱: Collared Myna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白領八哥[1](學名:Acridotheres albocinctus)外形、大小和林八哥相似,體長22-25cm。整個頭黑色而具藍色金屬光澤,後頸黑色具白色細紋與頸側淺棕白色斑形成白領。上體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白色翅斑,飛翔時明顯可見。尾黑色具白色端斑。下體黑灰色,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嘴和腳黃色。

留鳥。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稀樹草地、林緣和曠野。常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活動,特別喜歡伴隨牛等家畜活動和覓食。 主要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螻蛄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印度以及中國雲南等地,多生活於壩區邊緣稀樹草地、亦見于田壩以及營巢於樹洞中。

形態特徵

白領八哥整個頭黑色,頭頂和羽冠具藍黑色金屬光澤,前額羽簇不甚發達,後頸黑色具白色縱紋,呈黑白相雜狀,頸側有一大的淺棕白色斑,與後頸一起形成白色頸側,其餘上體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白色翅斑。尾黑色具白色端斑,且愈向外側尾羽白色端斑愈大。下體黑灰色,下腹中央具淺棕白色羽端,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羽緣。 虹膜黃色、黃白色、藍白色至淡藍色。嘴黃色,基部橙黃色,腳黃色。

外形、大小和林八哥相似,體長22-25cm。整個頭黑色而具藍色金屬光澤,後頸黑色具白色細紋與頸側淺棕白色斑形成白領。上體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白色翅斑,飛翔時明顯可見。尾黑色具白色端斑。下體黑灰色,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嘴和腳黃色[2]

生活習性

成對或成3-5隻的小群活動,特別喜歡伴隨牛等家畜活動和覓食。

主要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螻蛄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蛙類、蜥蜴等脊椎動物,以及穀粒、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稀樹草地、林緣和曠野,也出入於農田、牧場和村寨附近的樹上,有時也見於河谷和沼澤。

繁殖方式

白領八哥繁殖期4-7月。營巢於樹洞或河岸洞穴中。距地高多在2-6m,巢用枯草樹皮纖維、紙屑和羽毛構成。每窩產卵4-6枚。卵的大小為27.4mm×20.9mm,最大28.8mm ×21.7mm和28.5mm×22.0mm,最小為26.1mm×20.0mm。雌雄輪流孵卵[3]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雲南西北部麗江、西部騰衝、盈江、潞西、耿馬和南盡部勐海。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和緬甸北部。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八哥訓練教程之聽聲辯位(白領八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