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穎薹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穎薹草(學名:Carex duriuscula C. A. Mey. subsp. rigescens (Franch.) S. Y. Liang et Y. C. Tang)是莎草科薹草屬植物,根狀莖細長、匍匐。稈高5-20厘米,纖細,平滑,基部葉鞘灰褐色,細裂成纖維狀。葉短於稈,寬1-1.5毫米。葉片平張。苞片鱗片狀。穗狀花序卵形或球形,長0.5-1.5厘米,寬0.5-1厘米。小堅果稍疏鬆地包於果囊中,近圓形或寬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5-1.7毫米;花柱基部膨大,柱頭2個。花果期4-6月。

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白穎薹草喜冷涼氣候,耐寒能力較強,在-25℃低溫條件下能順利越冬。

白穎薹草用於草坪建植,多用它作觀賞和裝飾性草坪,又可用作人流量不多的公園、庭園、街道綠地、花壇四周、噴泉外圈等綠化材料。用於鐵路和高速公路護坡;白穎薹草的抗寒和抗旱能力強,其根系發達,也常常被用於公路和鐵路兩邊的綠化和水保。

白穎薹草形態特徵

白穎薹草根狀莖細長、匍匐。稈高5-20厘米,纖細,平滑,基部葉鞘灰褐色,細裂成纖維狀。葉短於稈,寬1-1.5毫米,內卷,邊緣稍粗糙。葉片平張。

苞片鱗片狀。穗狀花序卵形或球形,長0.5-1.5厘米,寬0.5-1厘米;小穗3-6個,卵形,密生,長4-6毫米,雄雌順序,具少數花。雌花鱗片寬卵形或橢圓形,長3-3.2毫米,銹褐色,邊緣具寬的白色膜質,頂端為白色膜質,頂端銳尖,具短尖。果囊稍長於鱗片,寬橢圓形或寬卵形,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平凸狀,革質,銹色或黃褐色,成熟時稍有光澤,兩面具多條脈,基部近圓形,有海綿狀組織,具粗的短柄,頂端急縮成短喙,喙緣稍粗糙,喙口白色膜質,斜截形。小堅果稍疏鬆地包於果囊中,近圓形或寬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5-1.7毫米;花柱基部膨大,柱頭2個。花果期4-6月。[1]

一般3月初返青,11月下旬進入休眠期,全年綠色期260-270天。

白穎薹草生長環境

白穎薹草喜冷涼氣候,耐寒能力較強,在-25℃低溫條件下能順利越冬。耐乾旱能力亦強,在乾旱平地、小丘陵、山坡上都能生長。白穎薹草適應性強,耐蔭性較強,亦耐瘠薄,在貧瘠的荒廢地及路邊各類土壤上都能生長,但在肥沃濕潤的土壤上生長最佳。它的耐蔭能力屬於中等,比異穗苔草差。不耐炎熱高溫,在中國北京地區入夏抽穗開花後草色很差,直到9月氣溫涼爽方能重新恢復生機。

白穎薹草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

白穎薹草繁殖方法

白穎薹草常採用種子直播和營養繁殖兩種方法。

播種繁殖:堅果(種子)外層具不透氣、不透水的特性,播前必須進行催芽處理。處理方法:

把種子裝入布袋或麻袋內綑紮好袋口後掛在自來水龍頭上,用水直接沖洗4天,即96小時後取下,攤在地上晾乾,然後拌入細沙播種。發芽率可以提高50%左右。

沙藏處理,將種子與沙按1:4混合或分層放入桶內,厚度為30-60厘米,濕度始終保持70%左右,將木桶放入低溫(1-4℃)冷藏或高溫(12-14℃)熱藏。一般2-5周。每天應翻動濕沙,必須保持濕度。

沙磨處理,擦破種皮,用擦破種皮的方法可使種皮產生裂紋,水分沿裂紋進入種子,從而打破因種皮而引起的休眠。播種量7-10克/平方米,春、秋兩季進行播種。出苗後幼苗生長緩慢,應及時鬆土、除草。

營養繁殖:可採用鋪草塊及栽植根狀莖,多採用單株或草簇分根行植(10厘米×15厘米)或返青前用根莖埋植。

白穎薹草栽培技術

白穎薹草栽後必須勤灌溉,勤除雜草,方能使新建草坪逐漸成長起來。白穎薹草由於其幼苗生長慢,又無匍匐枝,覆蓋地面較慢,養護管理、清除雜草是一項主要工作。並要噴施氮肥及供給足夠的水分,可使葉片色澤濃綠,提高觀賞價值。及時修剪,保證草坪平整。

一般從4月開始,定期進行剪草,以便控制生殖枝的萌出及高度,通常剪草留草高度以3-4厘米為宜。 [2]

白穎薹草主要價值

白穎薹草用於草坪建植,由於白穎薹草葉綠、纖細,且外形整齊美觀,因此園林部門以及綠化單位多用它作觀賞和裝飾性草坪,又可用作人流量不多的公園庭園街道綠地、花壇四周、噴泉外圈等綠化材料。用於鐵路和高速公路護坡;白穎薹草的抗寒和抗旱能力強,其根系發達,也常常被用於公路和鐵路兩邊的綠化和水保。[3] [ 原圖連接][ 圖片來源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