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憂集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憂集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百憂集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七言古詩,此詩作於上元二年(761年)。

《百憂集行》這首七言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當時,杜甫棲居成都草堂,生活極其窮困,只有充當幕府,仰人鼻息,勉強度日。

當時,杜甫棲居成都草堂,生活極其窮困,只有充當幕府,仰人鼻息,勉強度日。然而,詩人一貫持有的高尚節操,使他難為「摧眉折腰事權貴」之舉,因此時遭冷遇,頗不得意,良多感慨。

作品原文

《百憂集行》[1]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白話譯文

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現在由於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餘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兒幼稚無知,飢腸轆轆,對着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

詞句注釋

⑴心尚孩:心智還未成熟,還像一個小孩子。杜甫十四五歲時已被當時文豪比作班固、揚雄,原來他那時還是這樣天真。

⑵犢:小牛。健:即指下二句。

⑶少行立:走和站的時候少,是說身體衰了。

⑷強:讀上聲。強將笑語:猶強為笑語,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說不出的苦處。真是:"聲中有淚,淚下無聲"。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⑸依舊:二字痛心,儘管百般將就,卻仍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窮得只有四壁。

⑹此句是說老妻看見我這樣愁眉不展也面有憂色。

⑺古時庖廚之門在東。這二句寫出小兒的稚氣,也寫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說過:"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但也正是這種主活實踐,使杜甫對人民能具有深刻的了解和同情。

作品鑑賞

首句不談憂,而是談喜;不說老,而憶少。從詩中可以同時看到他少年生活的一個片斷。詩人回憶年少之時,無憂無慮,體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氣蓬勃。所謂"健如黃犢走復來",就是生動的寫照。清楊倫稱此句"形容絕倒,正為襯出下文"(《杜詩鏡銓》卷八)。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即當梨棗成熟之時,少年杜甫頻頻上樹摘取,一日千回。所謂"千回",只是誇張的語氣,喻其多也。少年杜甫"心尚孩",這個尚字用得非常貼切,說明了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在十五歲時,仍在持續跳躍着。一個"尚"字,就概括了杜甫由童年到少年的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詩人抓住了少年的氣質、性格特徵,以跳動的筆觸把它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這裡並非沒有目的地表現少年自我,也不是用喜悅的心情頌揚少年自我,而是以憂傷的心情去回憶少年自我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因而就深深地蘊含着悲痛、憤懣的感情。楊倫對這首詩開頭的眉批是:"聊以泄憤,不嫌徑直。"(《杜詩鏡銓》卷八)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詩人雖用"倏忽"二字,然從"十五"至"五十"其間滄桑都是讀者可以想見。由於年老力衰,行動不便,因此坐臥多而行立少。體弱至此,卻不能靜養,因生活無着,還須出入於官僚之門,察言觀色,養活一家老小。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來卻勉作笑語,迎奉主人。內心痛苦不言而喻。不禁悲從中來,憂傷滿懷,而發出"悲見生涯百憂集"的概嘆。此為全詩之詩眼,它把詩人的情緒凝聚到"悲"字上。它不僅因老而悲,也因貧而悲,更因依附別人、缺乏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而悲。尤可悲者,詩人不是悲一時一事,而是悲其一生。悲其一生為人民而悲。"悲見生涯百憂集"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這是全詩主線,它與詩題相呼應,又因往昔境遇悽慘而悲,聯想到當時老窘之境而悲,在結構上可謂承上;由此出發,為以下具體描寫家貧先寫一筆,可謂啟下。"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寫家中淒景。一進家門,依舊四壁空空,家無餘糧,一貧如洗。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滿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兒幼稚無知,飢腸轆轆,對着東邊的廚門,啼叫發怒要飯吃,經過詩人的具體描寫,其憂傷痛苦之狀,如在眼前。為了表現百感交集的感慨,詩人以數字強化襯托悲狀,強化悲的情懷。例如,詩中以"十五"比"五十",就劃分了自我的兩個時代。以" 八月"果熟,"一日"上樹"千回",來形容"十五"歲的少年的靈敏活躍,天真爛漫。用"四壁空"寫"百憂集",就充實了憂的內容。用"健如黃犢"對比"坐臥只多",用"走復來"對比"少行立",用"強作笑語"對比"悲見生涯",更見出悲的氛圍之濃。尤其令人心酸的是,詩人還將自己的童心少年和自己的痴兒作了對比。自己年少時,無憂無慮,不愁吃穿,卻想不到已入老境之際,自己的兒子卻飢餓難忍,啼叫怒索。在詩人筆下,不僅如實地表現了自己的淒涼處境,而且逼真地寫出了老妻、痴兒的表情、姿態,非常富於人情味。

杜甫在《進雕賦表》中,稱自己的作品善於"沉鬱頓挫"。這也表現在《百憂集行》中。它"悲憤慷慨,鬱結於中","沉鬱蒼涼,跳躍動盪"(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詩人不幸的遭遇,切身的體驗,內心的痛楚,在詩中化為一股股情感流 。它迴旋激盪,悲憤呼號,久久不息。

名家點評

漫叟詩話》:「叫怒索飯啼門東」,說者謂庖廚之門在東,……非偶然就韻也。可謂至論。

《唐詩歸》:鍾云:三字寫得真說不出(「老妻睹我」句下)。

杜臆》:「強將笑語供主人」,寫作客之苦刻骨,身曆始知。四壁依舊空,老妻顏色同,痴兒索飯啼,不親歷,寫不出。寫得情真自然,妙絕。

《杜詩詳註》:「笑語供主人」,說窮途作客之態最苦。……「索飯啼門東」,說飢不擇食之情最慘。

讀杜心解》:「強笑語」、「悲生涯」,一篇之主。起四,奇,追憶少時,若將索食於庭樹者。結四,趣,偏值缺飯,偏群然向索。

杜詩鏡銓》:形容絕倒,正為襯出下文(「健如黃犢」三句下)。寫憔悴,言少意多(「坐臥只多」句下)。亦帶詼諧(「痴兒不知」句下)。 聊以泄憤,不嫌徑直。

《義門讀書記》:方云:公之來成都,以裴冕為地主。……冕去,而為崔光遠之客。光遠驕縱特甚,公不得已折節事之,故曰「強將笑語供主人」,而光遠絕無周恤之意,故四壁蕭條,妻子凍餒如此,又不敢明言,故以少健、衰老起興,而中間微露其意,亦可悲矣。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百憂集行》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