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百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百朋鎮位於柳江縣的南部,距縣城18公里。東與穿山、進德鎮交界,南與來賓縣北五鄉相鄰,西與忻城縣七洞鄉接壤,西北與里高、三都鎮相連,北與成團鎮毗鄰。全鎮總面積為335.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7304公頃,其中水田為2555公頃,森林面積1861公頃。全鎮13293戶,6.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29人,人口排在全縣的第二位。下轄百朋、五九、里團、懷洪、琴屯、恭桐、官塘、根林、白諾、小山、分龍、魚龍、堯治、龍泉、鎮西15個村委和百朋居委會,147個自然屯。[1]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百朋鎮在列。

鄉鎮概況

境內有區百朋種畜場、百朋火車站,柳鐵採石場、白山水泥廠、百朋水泥廠及百朋石灰廠、百朋木材加工廠、百朋羽絨廠、加油站及台灣投資的東玖石材有限公司等企業。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酒壺山。有湘桂鐵路、柳來公路穿過境地,322國道擦邊而過,距宜柳高速公路15公里。有2個集市,主要交易商品有大米、玉米、花生、黃豆、花生油、豬、雞、鴨、魚、蓮藕、甘蔗、生薑、金柿子、蔬菜、水果、草蓆、竹、木器等上千個種類。圩日上市約100頭豬,平時30~40頭;客運車60多部,客流量8000多人。

2001年爭取得到中央財政專項資金以及市、縣財政撥款500多萬元,建成百朋鎮懷洪村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修建了22公里長的水渠和6.5公里的機耕路。1999年~2001年間,籌措360多萬元完成通往龍泉、鎮西村委的四級公路,根林至白諾村委的四級環村公路;解決了米洞、拉也兩個無電村群眾的用電問題;組織協調1500多萬元資金,完成了百朋鎮農網改造工程。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的目標。

建置沿革

百朋鎮,清朝稱四都,轄28個村及寺門、里團圩,雍正二年(1724年)設雞公鎮。民國初期屬四區管轄。民國20年(1931年)屬不道區管轄。

22年,屬第四區,區公所設在百朋圩。次年屬中道區。24年撤區,由縣直管。1951年2月~11月,廢除鄉、村甲制度,百朋為第二區,下轄百朋、懷洪、五九、里團、分龍、琴屯、恭桐、官塘、小山、根林10個鄉,12月增設堯治、鎮西2個鄉。1952年4月,析來賓縣的白諾鄉(12村)歸屬。1955年5月改為百朋區公所。1958年1月,撤區並鄉,百朋區由13個鄉合併為百朋、官塘、小山3個鄉;8月,百朋、官塘、小山合併成立衛星人民公社。1959年5月~1962年8月,衛星人民公社分為百朋、金山(小山)、橫山3個人民公社。1968年4月~12月,百朋公社下轄百朋、五九、里團、懷洪、琴屯、恭桐、官塘、小山、分龍、魚龍、堯治、鎮西、龍泉、根林、白諾15個大隊。1984年10月,百朋人民公社改為百朋鄉人民政府,大隊改為村委會,設百朋、五九、里團、懷洪、琴屯、恭桐、官塘、根林、白諾、小山、分龍、魚龍、堯治、鎮西、龍泉15個行政村、151個自然屯。1997年1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百朋鄉撤鄉建鎮,下轄15個行政村不變,增設百朋街居委會。鎮政府所在地在百朋集鎮。

自然環境

百朋鎮地處桂中,北緯24°1′~24°11′、東經109°51′~109°21′之間,屬五陵地帶,為岩溶地貌,高大山巒環繞,西南重巒疊嶂,東北地勢平坦,西部石山密集,南部土嶺連綿,小溪小河縱橫自西向東貫流。氣候較溫暖,雨量較適中。年均年溫20.7℃;年平均降雨量1491毫米。土質肥沃,具有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諸多條件。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輕微澇災、風災、冰雹、霜凍、寒露風、爛秧天氣、蟲災、地陷。

農 業

全鎮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甘蔗、花生、黃豆、蓮藕、玉米等。解放前,水稻每畝單產200公斤左右,玉米、小麥畝產100公斤左右,黃豆、花生畝產不足1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63元。1988年,全鎮種植雙季雜交稻2.8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68%;1990年達5.8萬畝雙季雜交稻,占總面積的85%;到2001年基本實現水稻雜交化,種植面積達6萬畝,平均畝產450公斤。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量2898萬公斤,糖蔗總產量10.19萬噸。1996年,全鎮糧食總產量3143.28萬公斤,糖蔗總產量11.5萬噸,蓮藕總產量201.3萬公斤,生薑總產量134.74萬公斤。1997年,全鎮糧食總產量3149.25萬公斤,蓮藕總產量340.42萬公斤,生薑總產量370.67萬公斤。1998年,全鎮糧食總產量3272.06萬公斤,糖蔗總產量16.5萬噸,蓮藕總產量432.02萬公斤,生薑總產量339.38萬公斤。1999年,全鎮糧食總產量3343.05萬公斤,糖蔗總產量16萬噸,蔬菜總產量4048萬公斤,水果總產量160萬公斤,肉類總產量3494噸。1999年~2001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由11.86萬畝調減到9.81萬畝。生薑的種植面積由3781畝發展到6120畝;水果由1967畝發展到4610畝;蔬菜由6795畝發展到13178畝;雙季蓮藕由6763畝發展到2.36萬畝;高產高糖蔗由9670畝發展到4.28萬畝;新建工程林累計達3.36萬畝;大中牲畜年出欄由3.59萬頭髮展到6.29萬頭。2001年,全鎮糧食總產量2.76萬噸,糖蔗總產量20.96萬噸,蔬菜總產7.1萬噸,水果總產0.24萬噸,蓮藕總產3.72萬噸,生薑總產1.21萬噸,肉姜總產3641噸;農業產值達2.34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61元。

商 業

有百朋街和小山街2個集貿市場。百朋街為柳江縣城南部集貿中心,在湘桂鐵路百朋火車站旁,有柳(州)來(賓)公路經圩場旁穿過,與來賓、忻城縣交界,市場品種繁多,日趕圩萬人以上,交易活躍。集鎮內有固定攤點581家,從業人數835人(圩日外地來擺攤除外),每隔三天為一圩,每逢圩日趕圩人數達15000人左右。街上商品種類上千種,月交易額達140多萬元,年成交易額達1600多萬元。   小山街,在百朋集鎮西南部7公里處,是小山村委所在地。民國時期曾為小山鄉公所駐地。民國22年(1933年)全圩70多戶。已擴建圩棚,住戶建樓房開商店,趕圩人數達2000多人,品種交易達50多種。小山村委設立屠宰場和移動電話基站。

教 育

解放前夕,百朋只有百朋、官塘、鎮西3所小學,在校學生很少。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全鎮投入820多萬元,實施「普九」工程,新建、擴建23幢中小學教學樓,5幢宿舍樓,總面積20070平方米,各中小學教學設施不斷完善,經自治區嚴格檢查驗收合格,實現了「兩基」達標。全鎮共有公立中小學校18所,其中初中3所,小學15所,幼兒園4所。初中70個班3414人,小學216個班4697人,學前、幼兒教育1001人。全鎮在職教職工696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5人,一級教師38人,二級教師52人,三級教師88人;小學高級教師38人,一級教師139人,二級教師155人。

科 技

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成立於1953年,先後推廣了鉀肥應用技術、優化配方技術、中低產田改造技術、「雙雜」良種、「三田」建設等先進適用技術。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於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別獲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計劃三等獎、二等獎,並多次被區農業廳評為農技先進單位。2001年,全鎮有科技人員23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9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4人,其他10人。其中大專以上12人,中專2人,高級農藝師1人,農藝師5人,助理農藝師3人,畜牧師1人。全鎮15個行政村都配套有農科員和獸醫員,配有1套電器音響設備,並有各樣的科技影碟供農民觀看。大部分村(屯)都訂有科技報。

文體衛生

鎮相繼成立文化廣播站、電影隊、萬冊圖書室、村文化室;集鎮居民90%安裝上閉路電視,還開設有舞廳、OK廳、錄像廳等娛樂場所。1993年12月百朋鎮被評為全國農村體育先進單位。1999年以來,群眾自發性成立了夕陽紅老年文藝隊、百朋個協文藝隊、小山老體協文藝隊等,這些文藝隊下村屯、公共場所為群眾演出100多場次,觀看人數2萬多人次。百朋衛生院占地面積6畝,有2幢門診大樓,醫療設備和各種衛生檢查器械比較完善。2001年有醫務人員32人,其中大學本科3人,專科5人,中專18人;15個行政村設有衛生所,醫務人員38人,村屯有衛生員352人。

財政金融

1984年以前由縣財政統一計劃收支。1985年成立百朋鄉財政所,獨立核算。到2001年10月,信用社累計發放各項貸款975.5萬元;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1970.21萬元,貸款餘額1525.1萬元,分別為1980年的23倍和20倍。2001年全鎮財政收入1139.15萬元,比上年增長22.71%。

風景名勝

酒壺山,位於百朋鎮矮山屯與周平屯之間的田垌中,山體屬石灰岩結構,孤峰突起,形似酒壺,因而得名。山腳的洞穴中有貝丘遺址,石壁上有「象鼻」、「壺山」、「讀書樓」等摩崖大字。山腰的洞穴內外刻有清代當地名士覃少海(桂系軍長覃連芳的曾祖父)詩詞、遊記。山上樹林蔥鬱,山下溪流潺潺,景色如畫。此山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土特產品

主要有蓮藕及生薑、金柿子,聞名國內外市場。百朋的雙季蓮藕發展成為廣西乃至全國最大的產藕區之一,比其他省市提早一個月上市,藕莖潔白如玉,個大肉嫩,香甜可口,享有「玉藕」之稱,不僅在國內10多個省市暢銷,而且還出口到國外市場。2000年以來,已有5.1萬多噸優質蓮藕銷往國內市場,8100多噸精品「玉藕」出口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生薑2.21萬多噸銷往國內市場,部分打入阿聯酋市場。金柿子個大、色鮮、味甜,為廣西良種柿之一。

城鎮建設

百朋圩(街)建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解放前,百朋圩(街)街道不過300米長,狹窄擁擠,圩上只有60多間矮小泥磚瓦房,總建築面積約4800平方米。1985年已發展有10米寬1100米長的三合土街道,圩場占地面積11286平方米,圩亭10幢73間,覆蓋面積2375平方米。2001年,百朋集鎮建成區面積已發展到30.54公頃,房屋總建築面積達169470平方米,最高的是鎮政府五層辦公樓,建築面積1495平方米,集鎮居住人口達4795人。近年來私人在集鎮上和新開發區內建房達400多戶,外地25戶,開發區建設面積82.5畝,興建公共建築、生產建築、住宅建築等面積達65670平方米,到2001年,集鎮上人均居住面積15.5平方米。集鎮街道安裝路燈68盞,全鎮已安裝程控電話1387門,其中在集鎮程控裝機容量500多門,已安裝400多門,並設立了三個移動電話基站,供電負荷6200千伏安。1997年百朋鎮成立了環衛站、城建中隊。2000年該鎮參加自治區「南珠杯」市容競賽,獲得了自治區「進步鄉鎮」獎。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從20世紀60年代起步,70年代有所發展,八九十年代以後大發展,以百朋水泥廠為龍頭,引導和鼓勵發展私營企業,如百朋石灰廠、百朋羽絨廠、百朋(國防)木材加工廠等,促進了運輸業、建築業、木製板鞋加工、竹器紡織業等行業的發展。引進台灣老闆投資200多萬元興建東玖石材有限公司,產品銷往台灣、香港等地。1997年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2037人,年產20萬噸的百朋水泥廠跨入全國中型企業行列,鄉鎮企業總產值6012.9萬元。1998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3000多人,鄉鎮企業總產值8760萬元。1999年鄉鎮企業總產值7735萬元。2001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1.51億元,實現營業收入2.004億元,創利稅595萬元。

人 物

覃連芳(1894~1959) 百朋琴屯村金陵屯人。辛亥革命爆發時曾參加新軍與清兵作戰。民國16年(1927年)留學法國,學成歸國先後任教導團團長、教導師師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率軍與日軍作戰,善戰勇猛。27年6月因參加徐州會戰有功,升任第十一集團軍84軍軍長。30年6月被授予上將軍銜。後因其遣散和改編蔣介石嫡系將領而遭到群起攻擊,蔣介石以「濫用權力」罪將其撤職。被撤職回鄉後,於35年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併到南京參加制憲國民大會。37年競選立法委員失敗。次年5月經廣州去香港定居,1959年病逝於香港。1982年,其女遵遺囑將其骨灰送回金陵屯後山安葬。

重要事件

1957年10月開始修建恭桐水庫,次年4月建成,灌溉水田面積4000多畝。

1958年4月中旬里團水庫建成,灌溉面積8700畝。

同年12月,根林水庫建成,有效灌溉面積2000畝。

1964年6月21日,國家教育部劉季平副部長到百朋官塘視察耕讀小學。

同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譚震林在自治區黨委書記喬曉光陪同下視察里團水庫和根林別村電灌站。

1973年8月,廣西電影製片廠在百朋拍攝故事片《主課》。

1981年4月13日,公社黨委在懷洪大隊召開三級幹部會議,全面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3年12月,百朋鄉被評為全國農村體育先進單位。

2001年百朋鎮獲自治區科技進步鄉鎮稱號。

2001年12月5日,自治區黨委書記曹伯純到百朋檢查指導「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並以懷洪村委為聯繫點。

2002年7月,百朋鎮懷洪村黨總支部獲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稱號。

2018年7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前六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監測合格名單」,百朋鎮在列。

相關視頻

【不只是藕遇】我們到百朋鎮和村莊園一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