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近義詞: 相輔相成、唇亡齒寒等

來源出處: 《左傳·僖公十四年》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左傳·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原義是意思是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焉:哪裡。附:依附)?後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該成語多作分句或獨立成句,也作定語。也說"皮之不存,毛將安附"。[1]

成語出處

冬,秦飢,使乞乘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虢射曰:"無損於怨而厚於寇,不如勿與。"(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四年》)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由句中的"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演變而來。

成語故事

春秋時,晉國有一次發生內亂,公子夷吾逃到秦國。為了取得秦國的支持,回國奪取君位,夷吾允諾事成之後,獻給秦國五座城池。後來,他果然在秦國的幫助下當上了國君,稱晉惠公,但並沒有履行諾言,割地給秦國。

不久,晉國遭到災害,糧食歉收,晉惠公向秦國商量求購糧食。秦國沒有因他背約失信而拒絕,仍然答應了他的要求。

不料過了一年,秦國也鬧饑荒,派人到晉國去求購糧食。晉惠公卻幸災樂禍,不想答應秦國的要求。大夫慶鄭聯繫到以前的事,對晉惠公這種做法很是不滿,氣憤地說:"我們背棄秦國的恩惠,對秦國的饑荒幸災樂禍,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貪愛自己的東西,不肯救濟別人,從而激怒鄰國,這對晉國有什麼好處呢?再這樣下去,一旦我們需要援助,誰還會來幫我們呢?我們又怎麼能保衛國家呢?"

晉惠公的舅父、大夫虢射卻說:"早先我們晉國沒有依照許諾割讓五城給秦國,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只答應賣糧食給秦國,就好比皮都不存在了,毛又能依附在哪裡呢?我們已背了約,再賣糧給秦,也不能平息秦國的不滿,不如乾脆連賣糧也不答應。"

慶鄭反對虢射的看法,繼續說:"我們要是拋棄誠信而背棄鄰國,一旦發生禍患,還有誰來救助?失掉救助,就會滅亡。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

虢射也固執地說道:"現在就是給秦國糧食,也不可能減少他們對我們的怨恨,反而會加強他們的力量。我的意見還是不賣糧食!"

最後,晉惠公聽從了虢射的意見,而沒有採納慶鄭的建議,拒絕向秦國賣糧。慶鄭嘆氣說:"國君這樣做,將來要後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晉惠公兵敗,成了秦軍的俘虜。

成語寓意

世間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聯繫,聯繫密切的事物以及事物內部的各種因素互相依存,各以對方為自身存在的依據。個人脫離集體,就失去足以依靠的力量;集體脫離個人,也就成為缺乏實際內容的抽象概念,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相互依存的各方都應密切合作,協調發展,如果離心離德,各行其事,對各方都不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