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鹽漬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鹽漬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名詞解釋

鹽漬土是鹽土和鹼土以及各種鹽化、鹼化土壤的總稱。鹽土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鹽含量達到對作物生長有顯著危害的土類。鹽分含量指標因不同鹽分組成而異。鹼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危害植物生長和改變土壤性質的多量交換性鈉。鹽漬土主要分布在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濱海地區也有分布。全世界鹽漬土面積計約897.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5%,占乾旱區總面積的39%。全國鹽漬土地面積約為14.8億畝(約為100萬平方公里,1億公頃),其中現代鹽漬土面積為5.5億畝,殘餘鹽漬土約6.7億畝,潛在鹽漬土約2.6億畝。」

成土條件

氣候

除海濱地區以外,鹽漬土分布區的氣候多為乾旱或半乾旱氣候,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年降水量不足以淋洗掉土壤表層累積的鹽分。在中國,受季風氣候影響,鹽漬土的鹽分狀況具有季節性變化,夏季降雨集中,土壤產生季節性脫鹽,而春、秋乾旱季節,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又引起土壤積鹽。各地土壤脫鹽和積鹽的程度隨氣候乾燥度的不同有很大差異。此外,在東北和西北的嚴寒冬季,由於冰凍而在土壤中產生溫度與水分的梯度差,也可引起土壤心土積鹽。

地形

鹽漬土所處地形多為低平地、內陸盆地、局部窪地以及沿海低地,這是由於鹽分隨地面、地下徑流而由高處向低處匯集,使窪地成為水鹽匯集中心。但從小地形看,積鹽中心則是在積水區的邊緣或局部高處,這是由於高處蒸發較快,鹽分隨毛管水由低處往高處遷移,使高處積鹽較重。此外,由於各種鹽分的溶解度不同,在不同地形區表現出土壤鹽分組成的地球化學分異,即由山麓平原、沖積平原到濱海平原,土壤和地下水的鹽分一般是由重碳酸鹽、硫酸鹽逐漸過渡到氯化物。

水文地質

水文地質條件也是影響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因素。地下水埋深越淺和礦化度越高,土壤積鹽越強。在一年中蒸發最強烈的季節,不致引起土壤表層積鹽的最淺地下水埋藏深度,稱為地下水臨界深度。臨界深度不是常數,一般地說,氣候越乾旱,蒸降比越大,地下水礦化度越高,臨界深度越大,此外,土壤質地、結構以及人為措施對臨界深度也有影響。土壤開始發生鹽漬時地下水的含鹽量稱為臨界礦化度,其大小取決於地下水中鹽類的成分。以氯化物——硫酸鹽為主的水質,臨界礦化度為2—3g/1;以蘇打為主的水質,臨界礦化度為0.7—1.0g/1。

母質

鹽漬土的成土母質一般是近代或古代的沉積物。在不含鹽母質上,須具備一定的氣候、地形和水文地質條件才能發育鹽土;對於含鹽母質(如含鹽沉積岩的風化物和濱海地區含鹽的沉積物),鹽漬土的發育則不一定要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母質或母土的質地和結構也直接影響土壤鹽漬化程度。粘質土的毛管孔隙過於細小,毛管水上升高度受到抑制,砂質土的毛管孔隙直徑較大,地下水借毛管引力上升的速度快但高度較小,這兩種質地均不易積鹽。粉砂質土毛管孔徑適中,地下水上升速度既快、上升高度又高,易於積鹽,但當有夾粘層存在時,情況有所不同。好的土壤結構(如團粒至棱塊狀結構)不僅有大量毛管孔隙,還有許多非毛管孔隙和大裂隙,既易滲水,又有阻礙毛管水上升的作用,土壤鹽化較輕。

植被

常見的鹽土植物有海蓮子、砂藜、鹼蓬、豬毛菜、白濱藜等,常見的鹼土植物有茴蒿、剪刀股及鹼蓬等。乾旱地區的深根性植物或鹽生植物,能從土層深處及地下水中吸收水分和鹽分,將鹽分累積於植物體中,植物死亡後,有機殘體分解,鹽分便回歸土壤,逐漸積累於地表,因而具有一定的積鹽作用。還有不少生物能在其體內合成生物鹼,有的還能將鹽分分泌出體外,如生長在荒漠地區的胡楊、龜裂土表的蘭藻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