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蓋尾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蓋尾鎮
002418kbiynininrtbanbn蓋尾鎮.jpg

來自 莆魚網 的圖片

文名: 蓋尾鎮

外文名: Gaiwei Town

別   名: 仙遊東大門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

地理位置: 仙遊縣東南部

面   積: 7026 公頃

下轄地區: 南寶峰村、蓋尾村、芹林村、斜尾村等2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南寶峰村

電話區號: 0594

郵政區碼: 35125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7789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龍紀寺 宋代石馬橋 仙遊「第一山」

車牌代碼: 閩B

礦產資源: 砂石、花崗岩 產業經濟 電子、鞋革、仿古

高級中學: 蓋尾中學

現有公交線路 :10條

特色小吃: 海蠣餅、扁食 

蓋尾鎮是福建省仙遊縣東南門戶之一,正東與莆田縣(城廂區)華亭鎮交界,正南與郊尾鎮相連,西南與賴店鎮接壤,正西與鯉南鎮毗鄰,北與榜頭鎮承接。木蘭溪貫穿全境;是仙遊經濟開發區的腹地。古有道觀,地處觀尾,衍為今名。產稻、甘蔗、甘薯、花生、龍眼、荔枝、松、杉等。礦產有高嶺土。有陶瓷、化工等廠。有公路接郊柏公路。古蹟有石碼橋、龍紀寺。[1]

行政區劃

行政代碼:350322106,蓋尾境內25個行政村如下:~201南寶峰村 ~202瑞溝村 ~203連井村 ~204瓊峰村 ~205仙華村 ~206蓋尾村 ~207前連村 ~208湖坂村 ~209仙潭村 ~210仙溪村 ~211杉尾村 ~212昌山村 ~213儀店村 ~214石馬村 ~215東井宮村~216聚仙村~217後山村 ~218嶺頭村 ~219星莊村 ~220後井村 ~221東許村 ~222斜尾村 ~223芹林村 ~224蓋南村 ~225新窯村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屬揚州冶縣/侯官縣。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屬建安郡南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屬豐州莆田縣。唐聖歷二年(699年),屬武榮州仙遊縣太平鎮。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分屬興化軍仙遊縣太平鎮/唐安鄉香田裡、仙溪里。明正統七年(1442年),屬興化府仙遊縣唐安鄉香田裡。1958年設蓋尾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置鎮。2002年,原屬郊尾鎮的芹林村、蓋南村、新窯村3個村(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7.9萬)劃歸蓋尾鎮。

蓋尾鎮轄25個行政村,489 個村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蓋尾。 名勝古蹟有石馬橋、六角亭,龍紀寺瓷雕五百羅漢為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017年,蓋尾鎮行政區域面積7026公頃,常住人口67789人.[2]

歷史概況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屬揚州冶縣(駐榕城)。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屬揚州侯官縣。冶縣改名侯官縣。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屬建安郡東安縣。閩地置建安郡(駐建安縣),並析侯官縣南部置東安縣(南安縣前身)。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屬晉安郡晉安縣。析建安郡南部置晉安郡(駐侯官縣),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南安縣前身)。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晉安郡南安縣。晉安縣改名南安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南安縣。建安郡駐閩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屬建州南安縣。建安郡改為建州(駐閩縣,武德四年移治於建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屬豐州莆田縣。析南安縣東北部木蘭溪中下游一帶置莆田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屬武榮州仙遊縣太平鎮。析莆田縣西部清源、游洋、太平、阜安、石碧5個鎮及南安縣天馬山境(鳩林、界山、秀溪、白潼4村)置清源縣(今仙遊縣的四分之三,不含興賢里/西苑鄉)。

唐天寶元年(742年),屬泉州仙遊縣太平鎮。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分屬興化軍仙遊縣太平鎮香田裡、仙溪里。仙遊縣、德化縣九座山區(西苑鄉)改隸興化軍(同下州)。

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分屬興化軍仙遊縣唐安鄉香田裡、仙溪里。撤鎮置鄉。

明正統七年(1442年),屬興化府仙遊縣唐安鄉香田裡。撤銷仙溪、暘谷二里,並隸香田裡。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屬興化府仙遊縣下區香田裡。撤銷鄉制,設置上下二區。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興化府仙遊縣唐安鄉香田裡。清同明制,撤銷區制,改回鄉制。

民國屬香田鎮、香北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四區、石馬區、蓋尾區。1958年9月,成立石馬公社。1961年底,改為蓋尾公社。1984年12月,改稱蓋尾鄉。1992年11月,改為蓋尾鎮。1997年,轄蓋尾、仙華、前連、湖坂、杉尾、昌山、仙潭、仙溪、石馬、東井宮、義店、聚仙、嶺頭、東許、後山、後井、斜尾、星莊、南寶峰、瓊峰、蓮井、瑞溝22個村委會。2002年,郊尾鎮的芹林、蓋南和新窯3個行政村劃歸蓋尾鎮管轄。[3]

自然資源

蓋尾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各種亞熱帶作物,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盛產優質龍眼,尤以具有滋補營養功效的正宗桂園干「溪貨」而揚名海內外。蓋尾鎮境內還蘊藏2000萬立方米的砂石資源和豐富的花崗岩資源。[4]

著名景點

龍紀寺 龍紀寺,座落在蓋尾鎮內壠山上。寺草創於漢末,敕建於唐初,盛興於中唐。後經歷代興廢重修,至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重建六角亭上帝殿,才有今天這麼大的規模。

內壠山遠看象一條盤龍,上帝殿形似龍頭,所以取名「龍紀寺」。龍紀寺面寬七間,由上下兩座組成。上座供釋迦牟尼佛,下座祀上帝。

石馬橋 石馬橋位於仙遊縣蓋尾鎮石馬村。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清源郡侯陳讜創建,不久毀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僧方石募資重建,並建亭其上。在以後的幾百年間,該橋曾多次被大水沖毀,歷代知縣相繼主持修復。

1958年的大水沖壞3個橋墩,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石馬橋是全石結構的古橋,長 190米,寬2米,有18墩,墩高8米,跨徑10米;橋面鋪設較粗糙青石,兩側石欄杆高0.5米,四面有阿羅漢浮雕,橋兩頭有石獅一對,橋西有石馬一匹,橋身蜿蜒曲折如臥波游龍,橫跨於木蘭溪上;橋墩船形兩頭尖,中間微凹,造型精緻美觀,呈不規則弧形排列。石馬橋溝通木蘭溪南北岸,處於交通要道上。

仙遊第一山 仙遊「第一山」坐落於木蘭溪畔,位於仙遊縣蓋尾鎮仙潭村境內。此山雖名為第一山,卻不是莆仙第一高山,只因山體獨特,走向由東北突然往南,探入木蘭溪中,扼住莆仙古道和木蘭溪河道,無論水路和陸路都堪稱咽喉地帶,故明代莆田籍進士廖雲龍在此山南麓揮毫寫下「第一山」三個字。[5]

人文歷史

蓋尾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改革開放以來,更是能人輩出,蓋尾鎮現有教授、學者等各類高級人才、企業家及各界知名人士400多人。蓋尾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甚多。蓋尾鎮境內有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紀寺,寺內保留清代500尊瓷雕羅漢,栩栩如生,每年都引來眾多的遊客,還有「仙遊第一山」、「宋代石馬橋」等遊覽聖地。

經濟發展

農業 蓋尾鎮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而著名,鎮域內有耕地2.3萬畝,農村人口居多,鎮內主要以水田和旱地種植,鎮內作物一年三熟,水田主要種植水稻。旱地主要種植花生、大豆等,而在低山間的旱地主要種植龍眼、枇杷芒果等果樹。

2007年蓋尾鎮完成農業總產值1.04億,比增6.1%,農民人均純收入3693元,財政總收入620.93萬元。

2013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 2 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6464 元。財政總收入4231萬元。

工業 鎮內現有3個工業發展平台,規劃總面積3650畝,其中新興產業園規劃面積850畝,瑞峰工業園規劃面積2300畝,蓋尾工藝產業園規劃面積500畝。

新興產業園規劃總面積852.1畝,其中工業用地面積685畝。截止2014年末園區土地徵收完成,後續工作正緊鑼密鼓進行,爭取年底完成8幢房屋征遷安置工作。園區安排落地項目2個,分別為新萬鑫公司遷建和技改項目、誠豐創意產業園項目。新萬鑫公司遷建和技改項目已順利開工建設,搬遷各項工作基本上按序時進度推進。

誠豐創意產業園項目計劃占地248畝。2014年8月22日縣國土資源局已分別在中國土地市場網、 仙遊縣招投標中心網掛牌。

瑞峰工業園涉及瓊峰村規劃用地922畝袁 已基本完成征地任務。解決土地重複丈量糾紛106畝,土方平整800 畝,已清表922畝,墳墓遷移 310個。健康科技園項目一期計劃供地132多畝,縣國土資源局已分別在中國土地市場網、仙遊縣招投標中心網掛牌。 縣第二污水處理廠已征地 70 畝,並完成了丈量、清苗、鑽探、放樣等前期工作,現已順利進場動工建設。

蓋尾經濟飛速發展。

2007年鎮內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2億元,比增22.8%;外貿出口產值1870萬美元,比增7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比增87.5%。

2013年鎮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8 家,2013 年產值 31.5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6 億元。

境內主要的傳統的產業有建築、石油化工、鞋革製品和乾果食品加工等,今後還將着力打造古典工藝、機械製造、商貿物流為支柱的新興產業集群。

鎮政府遷建寶峰後,區位優勢突出,鎮黨委、政府以新集體鎮建設為龍頭,以「三郊」、「瀨榜」為兩翼,以「項目興鎮、工業富鎮、農業穩鎮」為發展戰略,逐步把蓋尾建成多功能、開放型,集商貿、旅遊、高新工業和創匯農業為一體的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興工貿城鎮。

新農村建設

蓋尾鎮仙華村一條2公里的水泥路完成路基鋪設。蓋尾鎮村幹部帶頭捐資修路,積極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的拆遷補償難題,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工,使這條水泥路完成路基鋪設。

仙華村原來一直是蓋尾鎮的後進村。村里沒有修建飲水工程,村民一直都靠自己打淺層井水飲用。淺層井水受污染嚴重,影響了村民的身體健康;村裡的仙華溪常年失修,河道淤塞嚴重,遇到大雨就洪水泛濫,幾年下來已累計損壞良田800多畝。村裡的排水溝損壞嚴重,一到下雨全村積水滿地……這一件件事都急需村幹部帶領村民解決。修水利、修排水溝、打深井建飲水管網、建村部、修水泥村道。村部和水泥村道也已經在建設中。下一步還要改變小學的面貌,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蓋尾鎮 蓋尾鎮黨委抓住村級班子換屆的契機,對蓋尾鎮25個村黨支部班子成員的結構進行了調整,與村黨支部簽訂了任期目標責任書,把工作任務立項分解,落實到人;並以激勵機制調動村級創先爭優工作的積極性,對好的支部給予獎勵,對差的支部給予通報批評;同時實行鎮領導幹部聯繫村組制度,對後進村進行摸底造冊,查找具體原因,確定整改任務,分村施策,以典型示範抓引導,推動村級組織爭先創優,形成了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在蓋尾鎮湧現了一批像仙華村這樣後進轉化的典型。新窯村黨支部與蓋尾信用社黨支部結為共建單位,信用社採取「簡化手續、優惠利率」的貸款方式,支持新窯村集體窯廠進行技改,壯大集體經濟。後井村黨支部引進外地農業公司,種植高效糧食作物,增加農民收入。蓮井村黨支部積極與馬山果場聯繫,利用荒地種植巨尾桉林苗,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力收入問題。通過爭先創優活動,使村級支部工作學有榜樣,趕有目標,有力地推進蓋尾鎮黨建工作的整體水平。


視頻

2016年蓋尾鎮後湖求賜寺重建落成聖像開光慶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