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盤庚遷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歷史事件,是指盤庚繼位後,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有一次發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時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說應當父死子繼,有的人說應當兄終弟及。

叔侄之間、兄弟之間為爭奪王位,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1]

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 就不得考慮遷都的問題。[2]

自盤庚遷都殷後,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 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盤庚

盤庚遷殷1.jpg

盤庚,甲骨文做般庚,,名旬,生卒年不詳。

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後繼位。

商代第20位國王,根據《夏商周年表修正》,在位28年(前1300-前1277年在位)。

於在位的第三年(前1298年)遷都於殷。

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

病死,葬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小屯莊)。

遷都時間

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320年

商後期王年在<尚書·無逸>中有所敘述,古本<竹書紀年>亦保存兩條。

盤庚遷殷2.jpg

後世學者在利用文獻推定盤庚遷殷到商亡的總年數時,有 275年、273年、253年三說。

現已推定武王克商之年為公元前1046年, 如採用275年,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320年;如採用273年,則盤庚遷 殷在公元前1318年;如採用253年,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298年。

因武丁元年確定為公元前1250年,考慮到盤庚、小辛、小乙一代三王總 年數的合理性,以253年說較妥,則盤庚遷殷在公元前1298年,今取整為公元前1300年。

遷都原因

從商王湯武到盤庚共歷十代,中間遷都五次。

遷都的原因,後世學者眾說紛紜,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爭奪王位。

從第六代仲丁到第十代陽甲,眾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鬥爭漸趨激烈,政治衰亂不堪。商朝的王位繼承制是「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相結合的方法。

盤庚遷殷3.jpg

遷都背景

商王死後,王位就由弟弟繼承,一直到沒有弟弟為止,然後才會傳給兒子,至於是傳給最大王子的兒子,還是傳給最小王子的兒子,則沒有定製。商朝統治者實行的是多妻制,一個商王如果不是短命,就會有許多兒子,這樣,子侄之間就會引起爭奪王位的鬥爭。

所以<史記·殷本紀>上說,自仲丁以後,廢嫡而立諸弟子,諸弟子或爭相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亂的混亂局面。諸侯、方國趁着商王朝內部的混亂之機,迅速發展起來,與商王室分庭抗禮。身為奴隸主的王公貴族整天只顧吃喝玩樂,忙於爭奪權力,完全不理國家大事,不顧奴隸的死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社會動盪不安。

商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陽甲死,弟盤庚立。盤庚是一位能幹的君主,他深知商朝正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時期,如果再不進行改革,抑制奢侈惡習,勢必走向衰亡。經過長期思考,盤庚決定遷到殷這個地方。

殷處於黃河之北,洹水之濱,從政治上來說,離舊都比較遠,能夠削弱王公貴族的舊勢力,緩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擺脫爭奪王位的混亂局面;從經濟上來說,避開水澇較多的泗水流域,更有利於發展農牧業;從戰略上來說,可以更好地防禦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各方國的侵擾,同時控制四方諸侯。但是,當盤庚提出遷都到殷之時,遭到了大多數王公貴族的公然反對,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甚至煽動奴隸起來鬧事。

遷都結果

盤庚遷殷4.jpg

盤庚帶着王公、貴族、百姓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在那裡,盤庚開始大力整頓商朝政治。茅草蓋屋,減輕剝削,反對營造宮室,嚴懲貴族奢侈腐化。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盤庚因此被稱為中興賢王。在此後的200多年裡,商朝一直沒有再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但本名仍稱為商。

商朝滅亡後,經過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殷早就變為一片廢墟。近代,人們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的商朝遺物,證明那裡就是殷的遺址,所以叫作殷墟。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和獸骨10多萬片,而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大都刻着很難辨認的符號。

經過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仔細研究,認為這就是中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證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證了<史記·商本紀>中對商朝的記載確為事實,而且對研究商朝,特別是盤庚遷都以後商朝的社會情況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對中華漢字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出土見證

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就是龜殼)和獸骨十多萬片,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都刻着很難認的文字。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才把這些文字弄清楚。原來商朝的統治階級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們在祭祀、打獵、出征的時候,都要用龜甲和獸骨來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

占卜之後,就把當時發生的情況和占卜的結果用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這種文字和現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後來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現在我們使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過來的。

在殷墟發掘的遺物中,還發現大量的青銅器皿、兵器,種類很多,製作很精巧。有一個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還刻着富麗堂皇的花紋。這樣大的青銅器,說明在殷商時期,冶銅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這樣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滲透着多少奴隸的血汗哩!

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社會情況有了比較確鑿的考證。所以說,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