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壕吏(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壕吏》

作品名稱:《石壕吏》

創作年代:盛唐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杜甫

《石壕吏》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為「三吏三別」之一。這首詩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風格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

原文

譯文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裡有差役到村子裡抓人。

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

官吏大聲呼喝得多麼憤怒,婦人大聲啼哭得多麼悲苦。

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戍邊在鄴城。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家裡再也沒有別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孫子。

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雖然老婦我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陽的戰役,還來得及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泣聲。

天亮後我繼續趕路,只能與返回家中的那個老翁告別。[2]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傳世。因在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從八品小官)。入蜀後曾在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大曆五年(770) 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3]


參考資料

  1. 石壕吏, 古詩文網,
  2. 石壕吏, 古詩文網,
  3. 杜甫簡介與生平, 華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