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汝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汝歷,北宋易學家亦為斫琴家,字介夫,號碧落子,英德(今屬廣東)人。從小聰穎,讀書過目成誦,明樂律,以琴為學。潛心五經,對易經尤為精通,曾在南山講授易經。平生所寫文章,皆涉及易經義理。晚年進所著解《易》圖於朝,為王安石所抑。著有《乾生歸一圖》、《琴斷》一卷及《水車記》一文,印行於世。蘇軾貶職到惠州,途經英州,游聖壽寺,與他長談,稱他為隱士,事見《粵詩搜逸》卷二[1]

琴學貢獻,著有《碧落子斫琴法》,他認為唐代張越、雷震只規定出琴的尺寸,但是「不言調聲之法」是很不夠的。於是他在文中除尺寸外,還講了削麵、調聲諸法。《碧落子斫琴法》是宋代重要的斫琴專著,較早地總結、記載了斫琴中底、面琴板的厚薄比例所產生的不同的音聲效果。如其所說:「凡底厚面薄,木濁泛清,大弦頑鈍,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實,韻短聲焦。面薄底厚,木虛泛青,利於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虛,其聲疾出,聲韻飄蕩。面底相當,虛實相稱,弦木聲和。」(註:木即按,泛即泛音,小弦即細弦,大弦即粗弦)[2]
斫琴著作另有《僧居月斫琴法》。

但據考證與檢驗,流傳千年的所謂《碧落子斫琴法》實為文人作品,並非科學,中國古代文人喜歡裝神弄鬼搞清談玄學,若按照該書中理論製琴,形制與音色都會很糟糕。[3]

石汝礪所作七言律詩-竹浦漁歸:
釣罷收綸日既殘,扁舟一葉解登灣。長歌欸乃乘風去,鳴櫓咿啞趁月還。
翡翠躍飛紅蓼內,鴛鴦驚起白蘋間。奔馳馬足車塵者,回首煙波羨爾閒。[4]

參考資料

  1. 洞天秘閣. 古帶嶺南琴人──石汝歷(碧落子). www.jinciwei.cn. 2019-01-09 [2019-04-07]. 
  2. 袁征; 朱方剛. 古琴古韻 高山流水木知音. www.muzuowang.com. 2014-08-08 [2019-04-07]. 
  3. 楊典. 隱几長嘯錄:古代琴人風骨與當代精神處境. www.books.com.tw. 2012-03-04 [2019-04-07]. 
  4. 石汝礪. sou-yun.cn. [2019-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