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礱,漢語漢字,讀作lóng。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製成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礱

實質; 壯族敲擊體鳴樂器

拼音; lóng

總筆畫; 10

倉頡; IPMR

部首; 石

五筆86; DXDF

五筆98; DXYD

四角號碼; 43602

基本資料

部首:石部外筆畫:5總筆畫:10

五筆86:DXDF 五筆98:DXYD倉頡:IPMR

四角號碼:4360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83B

基本字義

1. 用以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為原料製成。

2. 用礱去掉稻殼:~谷舂米。

3. 磨(mó):"造茲寶刀,既~既礪"。

釋義出處

〈動〉

1. 磨 [grind]

磨礱底厲。--《漢書·枚乘傳》

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荀子·性惡》

造茲寶刀,既礱既礪。--曹植《寶刀銘》

2. 又如:礱刻(磨光雕琢);礱淬(磨鍊刀刃,比喻刻苦鍛煉);礱琢(磨鍊);礱斫(磨和砍削);礱錯(磨治;磨鍊;切磋研討)

3. 用礱脫出稻穀的殼 [hull (rice)]

凡既礱,則風扇以去糠秕。--《天工開物》

4. 如:礱坊;礱糠

〈名〉

1. 磨石 [wet stone]

凡稻去殼用礱。--宋應星《天工開物》

2. 又如:礱礪(磨石)

3. 脫出稻殼的農具 [rice huller]。如:礱磨(碾稻去殼的農具)

4. 通"壟"。墳墓 [grave]。如:礱石(墓碑);礱冢(墳墓)

5.上古炎帝之玄孫姜榆罔後裔演化的姓氏。--《中國簡史(上古)》

常用詞組

1. 礱坊 lóngfáng

[rice huller workshop] 〈方〉∶碾坊

2.礱糠lóngkāng

[rice chaff] 稻穀輾磨後脫下的外殼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午集下】【石字部】礱

〔古文〕《唐韻》盧紅切《集韻》《韻會》盧東切,音籠。《說文》䃺也。《晉語》趙文子為室,斲其椽而礱之。《荀子·性惡篇》鈍金必將礱厲,然後利。《揚子·法言》有刀礱諸。

又《玉篇》磨谷為礱。

又《集韻》盧貢切,音弄。義同。

說文解字 【卷九】【石部】礱

䃺也。從石龍聲。天子之桷,椓而礱之。盧紅切

說文解字注 䃺也。下文雲䃺者,石磑也。此雲䃺也者,其引伸之義。謂以石䃺物曰礱也。今俗謂磨谷取米曰礱。從石。龍聲。盧紅切。九部。天子之桷。椓而礱之。椓當依類篇所引作斲。穀梁傳,晉語,尚書大傳,公羊何注皆作斲。可證。尚書大傳曰。桷,天子斲其材而礱之。加密石焉。大夫達菱。士首本。庶人到加。鄭雲。礱,礪之也。密石,砥之也。菱,棱也。按棱者,謂斲其通體成棱。首本者,斲其首也。韋注晉語亦云。先粗礱之。加以密砥。是可證厲,厎之分?細矣。

相關樂器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

歷史悠久,起源於農民用以舂稻穀的一種長槽形器具。唐代劉恂《嶺表錄異》:"廣南有舂堂,以渾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靜江(今桂林)民間,……屋角為大木槽。將食時,取禾舂於槽中,其聲如僧寺之木魚。女伴以意運杵成音韻,名曰舂堂。"後來,這種舂堂發展為慶賀年節和祈求豐收的舞蹈,礱也就成了專為舂堂舞伴奏的主要樂器。用龍眼木、榨木等整段堅硬原木挖制而成,外形為一長方形敞口木槽(圖)。槽長200厘米、寬40厘米、高35厘米、槽壁厚6厘米,槽口朝上,槽下兩端支有木製或鐵製腳架。礱體做工精緻,槽壁外側還繪以各種花卉和圖案紋飾。使用木製擊棒撞擊,每根擊棒長150厘米,外形與樂杵有些相像,兩端較粗,中間手握部分較細,直徑只有5厘米。

演奏時,由八或十人(男女各半)分立礱的兩側,每人手執一根擊棒,撞擊槽底、內壁,或敲擊槽邊、外壁。發音響亮、鏗鏘有力,雖無固定音高,但由於敲擊礱體部位的不同,在音高和音色上也有一定的變化。奏者還以棒互擊,或交替擊棒、擊槽、擊地,節奏清晰、明快,而礱的特色也就表現在這些豐富多彩的節奏變化上。多在節日或喜慶場合用於民間舞蹈《打礱舞》的伴奏,奏者邊擊邊舞,樂舞結合,並有鑼鼓參與伴奏,舞姿豪放粗獷,氣氛熱烈歡騰。[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