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示從孫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示從孫濟》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示從孫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分四段。前四句,從訪濟敘起,潦倒中仍存氣骨。"諸孫貧無事"六句,見宅舍之景,而傷本支零落,賦而比也。"淘米少汲水"四句,見朝饔之事,諷其加意根源,比而興也。末八句:未述過訪之意,勖其敦厚同姓。

作品原文

示從孫濟[1]

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

權門多噂沓,且復尋諸孫。

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

堂前自生竹,堂後自生萱。

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淘米少汲水,汲多井水渾。

刈葵莫放手,放手傷葵根。

阿翁懶惰久,覺兒行步奔。

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飧。

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

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

作品注釋

⑴《楚辭》:"平明發兮蒼梧。"⑵《漢書·息夫躬傳》:交遊貴戚,趨走權門。"《詩》:"噂沓背憎。"《箋》:"噂噂沓沓,相對語,背則相憎逐。"

⑶《何氏語林》:王泰,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侄,散棗栗於床。

⑷隋李密詩:"荒村葵蕾深。"

⑸劉峻詩:"修竹堂陰植。"

⑹《》:"焉得蘐草,言樹之背。"注:"萱草,令人忘忱。背,北堂也。"《疏》:"房堂所居之地,總謂之堂。"

⑺《左傳》:"其生不蕃。"

⑻《易正義》:"汲水以至井上。"⑼鮑照詩:"腰鐮刈葵藿。"《後漢書》:永平詔:"殘吏放手。"

⑽《吳越春秋》:"食其實者,不傷其枝;飲其水者,不濁其流。"古詩:"采葵莫傷根,傷根葵不生;結交莫羞貧,羞貧交不成。"

⑾《世說》:張憑對其祖曰:"阿翁詎宜以子戲父?"陶潛詩:"懶惰故無匹。"⑿《世說》:王右軍曰:"恆恐兒輩覺,損欣樂之趣。"盧注:謂公欲警覺兒輩,故奔走而來。此說未合。公本跨驢而出,非步行而至者。行步,當就濟言。《神仙傳》:王烈行步如飛。

⒀《坊記》:"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

⒁《左傳》:"乃饋盤飧,置壁焉。"邵寶注:"盤,盛飯器。飧,水澆飯也。"

⒂按:口實有二義,若承上盤飧,是口腹貪饕,當以《頤卦》"自求口實"為證。若照下外嫌,是口舌讒間,當據《尚書》"以台為口實"作證。宜從後說為確。

⒃徐眾《三國評》:"情義足以勵薄俗。"

⒄邵寶注:外嫌猜,外人嫌疑而生猜忌。鮑照詩:"不受外嫌猜。"

⒅《孔叢子》:"同姓為宗,合族為屬。"曹植《求通親親表》:"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此"敦"字所本。盧元昌曰:大曆七年,元載黨徐浩。屬杜濟以知驛奏優,貶杭州刺史。據此,濟交必多比匪,宜此詩有權門噂沓,小人利口等語,蓋公之先見也。

作品鑑賞

黃鶴注:詩言"權門多噂沓,且復尋諸孫",則濟所居在長安矣,當是天寶十三載作。朱鶴齡注:《唐書·宰相世系表》,公為征南十三代,濟為征南十四代。今詩云"諸孫",則公與濟當隔二代,非侄行矣。恐表未可據。又《錢箋》引顏真卿《神道碑》:濟為征南十四代孫,東川節度使,兼京兆尹,亦與表合。當以公詩為正。濟,字應物。

此詩分四段。起首、中間,各四句,前段六句,未段八句。

前四句,從訪濟敘起,潦倒中仍存氣骨。陶詩:"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此詩起語本之。"諸孫貧無事"六句,見宅舍之景,而傷本支零落,賦而比也。"淘米少汲水"四句,見朝饔之事,諷其加意根源,比而興也。趙次公雲:族之有宗,猶水之有源,葵之有根也。水有源,勿渾之而已;葵有根,匆傷之而已;族有宗,則勿疏遠之而已。末八句:未述過訪之意,勖其敦厚同姓。詳玩詩詞,似為濟有嫌疑而發。行步奔,承上淘米汲水。利口實,起下外人猜嫌。文氣在四句分截。

《隨筆》雲:杜詩每用"受"、"覺"二字。其用受字雲:"修竹不受暑"、"勿受外嫌猜"、"莫受二毛侵"、"背面受和風"、"監河受貸粟"、"輕燕受風斜"、"能事不受相促迫"、"野航恰受兩三人"、"一雙白魚不受釣"、"雄姿未受伏櫪恩"。其用黨字雲:"已覺糟床注"、"更覺松竹幽"、"日覺死生忙"、"最覺潤龍麟"、"喜覺都城動"、"更覺老隨人"、"覺兒行步奔"、"尚覺王孫貴"、"含淒覺汝賢"、"詩成覺有神"、"已覺披衣慣"、"城池未覺喧"、"無人覺來往"、"直覺巫山暮"、"重覺在天邊"、"深覺負平生"、"秋黨追隨盡"、"追隨不覺晚"、"已覺良宵永"、"已覺氣與嵩華敵"、"未覺千金滿高價"、"梅花欲開不自覺"、"自得隋珠覺夜明"、"更覺良工心獨苦"、"始覺屏障生光輝"、"吏情更覺滄州遠"、"習池未覺流風盡",用之雖多,然每字命意不同,又雜千五百篇中,讀之唯見其新工也。[1]

名家點評

《珊瑚鈎詩話》:萱忘憂而已死,竹可愛而不蕃,則荒落甚矣。水濁而不復清其源,葵傷而不復庇其根本,則宗族乖離之況也,此詩人因物而興。

唐詩歸》:譚雲:妙在一路上臨時想主意(首二句下)。鍾雲:三字妙,不游權門不知("權門"句下)。鍾雲:二語將"貧無事"三字寫得有景有趣("堂前"二句下)。譚雲:不必根萱竹接二字("萱草"二句下)。鍾雲:四句比興,妙語似樂府("淘米"四句下)。鍾雲:"為盤飧"何妨?老子多心("所來"二句下)。譚雲:厚道名言(末二句下)。

杜臆》:藹然情致,婉如面談,卻自妙絕。起語從陶靖節《乞食》詩脫來,亦其情同也。"諸孫貧無事",言其貧而懶也,觀下文自見;止雲"無事",語氣渾厚耳。"淘米"四句,是家人語,因其汲水、刈葵,而示以作家之法如此,亦知其留款,止有米飯、葵羹耳;以為比興,恐未然。篇終數句,是老人訓誨後輩語,體悉人情,悃款忠厚。

《義門讀書記》:娓娓惻惻,宗老訓誡之詞。中入比體,似歌似謠,兩漢風流。

《杜詩詳註》:從訪濟敘起,潦倒中仍存氣骨(首四句下)。盧元昌曰:大曆七年,元載黨徐浩,屬杜濟以知驛奏優,貶杭州刺史。據此,濟交必多比匪,宜此詩有"權門噂ല"、"小人利口"等語,蓋公之先見也。

繭齋詩談》:中間"淘米少汲水"橫攔四句,陡然似斷,卻是接轉,此《古詩十九首》家法。

《唐宋詩醇》:多似古樂府,溫柔敦厚,比興深切。

《唐詩別裁》:"淘米"四語,有水源木本意。隨事比興,古樂府往往有之。

《讀杜心解》:起四句,迤邐而來,即以"權門噂ല"做個影子。中十句,既憫之,復戒之,皆所以發動其天良也。後八句,說透本旨,娓娓惻惻,確是一一篇宗老訓誡之文。中入比體,似歌似謠,只是家常語,直入兩漢風格矣。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

詩聖杜甫的故事

詩聖杜甫(上)

參考資料

  1. 《示從孫濟》 詩詞古文網;
  2. 杜甫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