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示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示劍,外文名:SHECHEM,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1]」一詞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使用時比較混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羅馬公教(Catholic)、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內,也就是英語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狹義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2]

簡介

巴勒斯坦中部一重鎮,歷史悠久,與很多歷史事件均有關連。此地於聖經中通常稱為示劍(s%#k[em),但亦曾有一次稱為 Sichem(創十二6,AV〔和合本仍作「示劍」〕),兩度稱作 Sychem(徒七16,AV 〔和合本仍作「示劍」〕)。示劍位於以法蓮山區(書廿7),在基利心山附近(士九7)。今天的巴拉達廢丘(Tell Balat]a)就是示劍的原址,此廢丘位於介乎北面以巴路山和南面基利心山之間的谷地的東端,約在耶路撒冷以北五十公里及撒瑪利亞東南九公里。

示劍是在創世記中第一個提到的巴勒斯坦地點。亞伯蘭在這裡的「摩利橡樹」旁邊安營(創十二6)。當時,「迦南人住在那地」,但耶和華向他顯現並重申與他立約時所賜的應許。亞伯蘭於是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十二7)。

亞伯蘭的孫子雅各從哈蘭回來後,到了示劍的一座城撒冷,就在他向當地希未首領哈抹(創卅三18-19,卅四2)所買的一塊地上支搭帳棚(創卅三18-19)。哈抹之子示劍玷污底拿後,西緬和利未將這裡的男人殺光(創卅四25-26),而雅各其他的兒子則把那城掠奪一空(27-29節),但雅各就這行為而譴責他們(創卅四30,四十九5-7)。

在這裡,雅各將「外邦的神像」埋在橡樹底下(創卅五1-4),並為伊利伊羅伊以色列(「神,以色列的神」,創卅三20,*神的名字)築了一座壇。後來,約瑟在示劍附近肥沃的草原上找尋眾兄長(創卅七12起)。

從亞瑪拿廢丘(Tell el-Amarna)的書信中(ANET,頁477、485-7、489-90),我們獲悉這城於主前第十五世紀落入哈皮魯人(Habiru)之手。這城的名稱可能早在主前第十九至十八世紀的埃及記錄中已經出現(ANET,頁230、329)。

以色列人占領了巴勒斯坦後,約書亞招聚百姓在示劍重新與神立約。為〔近〕東人所熟悉、介乎主前1500年至700年的典型立約模式,有好些特色都可以在書八30-35中找到(*獻祭與祭品,I. c. 2)。約書亞臨死前再次召集所有長老往示劍,重申神的約;約書亞獲他們起誓矢志效忠於他們的神──他們的王(書廿四)。現代許多學者認為這些集會是有力的證據,顯示出示劍乃支派同盟的中心(參 M. Noth, The History of Israel, 1958)。

以法蓮和瑪拿西之間的邊界從示劍城附近經過(書十七7)。這城乃眾逃城之一,亦是分配給哥轄族利未人的利未城邑(書廿7,廿一21;代上六67)。示劍位於以法蓮的地方(代上七28),以色列人在這裡埋葬了從埃及帶出來的約瑟的骸骨(創五十25;書廿四32)。

在士師時代,示劍仍然是迦南偶像崇拜的中心,而巴力比利土(Baal-herith,「盟約之主」)神廟在基甸之子亞比米勒的故事中也有提及(士九4)。亞比米勒的母親是示劍人,他說服那城的居民立他為王(士九6;參八22-23)。接着,他殺盡基甸的其他子裔,只剩下約坦逃過這場血光之災。約坦在基利心山說了一個關於樹木的比喻(士九8-15),呼籲示劍人離棄亞比米勒。三年後,他們果然如此行事(22-23節);然而,亞比米勒摧毀示劍(第45節),並攻陷巴力比利土神廟的衛所,還將衛所連同在那裡避難的人全部燒了(46-49節)。

所羅門死後,以色列眾民在示劍摒棄羅波安,另立耶羅波安為王(王上十二1-19;代下十1-11)。耶羅波安重建示劍,並一度以此城為首都(王上十二25),只是後來遷都往毗努伊勒,後再遷往得撒。示劍的重要性從此降低,但直至撒瑪利亞在主前722年失陷後多年,這城仍然存在,因為遲至主前586年,仍有示劍人前往耶路撒冷獻祭(耶四十一5)。

以色列人被擄後,示劍成了撒瑪利亞人的主要城市(傳道經五十26;Jos., Ant. 11. 340),他們在那裡建了一座聖殿。主前128年,約翰許爾堪(John Hyrcanus)攻占這城(Jos., Ant. 13. 255)。猶太人首次叛變時,維斯帕先(Vespasian)在示劍附近紮營。戰後,這城獲重建,並被命名為夫拉維尼亞波利(Flavia Neapolis),為記念羅馬皇帝夫拉維維斯帕先(Flavius Vespasianus;現代的那布魯斯 [Nablus] 由此得名)。

在巴拉達廢丘的重要挖掘,分別由沃津格(C. Watzinger, 1907-9)、塞連(E. Sellin)及其同事(介乎1913至1934)和賴特(G. E. Wright, 1956-66)進行,揭露了這地點由主前四千年期中葉至主前約100年這希臘城市被摧毀時之間的歷史。雖然這地在主前四千年期銅石時代已有一個相當大的村莊,但其有史時期乃始於主前約1800年的銅器時代中期,並在許克所斯時期(主前1700-1550)達至高峰。在這期間,有幾個庭院廟宇建成,城牆也建造起來了。大約主前1600年,一堵巨大的石牆屹立於此,早期的城牆被覆蓋了,一個堡壘式的廟宇建於其上,這建築物一直存留至主前約1100年,期間有一些改動。這廟宇的後期形式可能就是初代以色列人所熟悉的巴力比利土神廟(士九4)。直至主前第九至第八世紀為止,示劍都是一個重要的城市,之後才開始衰落。大量倒塌下來的磚塊和焚燒過的碎片,證實這城在主前724至721年被亞述摧毀。隨後的四個世紀,示劍城變回一條村莊;直至大概在主前325年至108年之間,示劍成為撒瑪利亞人的中心,遂獲新生。來自這段時期的錢幣,一直不斷。到了主前約108年,示劍遭約翰許爾堪摧毀,此後不存。

究竟示劍是否約四5所提到的*敘加?這問題尚待解決。在巴拉達廢丘中只發現了少許來自羅馬時代居民的痕跡,敘加可能就位於附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