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全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全村位於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金井鎮,距泉州45公里,離金井鎮區3公里。

歷地名含義

古時稱「所內」。因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衛城,村在所城之內,故稱。《晉江縣誌》載:明洪武二十一年建衛城所為千戶所,與崇武、金門、高浦同級。又相傳,古時大船,名「福船」,停泊於溜澳港口,船員上岸見此地地勢險要,可作船塢避風,且有人即居於此。因「福船」可諧音「福全」,故稱。福全人口雜姓,故有百家姓[1],萬人煙之稱。

歷史沿革

明、清屬十五都。民國33年(1944年)屬金井鎮溜江保。建國後,1956年屬金井愛群鄉;1959年屬金井公社溜江大隊;1961年拆出自成大隊;1984年改金井鎮福全村委會。

行政隸屬區域

福全村系晉江市金井鎮的一個自然村。福全村位於圍頭半島東側,背山面海,東臨台灣海峽,北接石圳村,南連溜江村,西鄰沿海大通道。明代建造一座宏偉壯觀的福全所城。距泉州45公里,離金井鎮區3公里。現全村人口1500多人,旅居國外、港澳台1000多人。

文物古蹟

福全村歷史悠久,唐乾年間,即在此駐兵戍守。至宋代,福全港已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大商貿港。

明代洪武二十年興築福全所城。置守御千戶所,屯兵戍守,轄旱寨一處,屯田二所,烽燧十處,貞責巡視「北到大,南到料羅」的海城,城內建兵營,辟練兵校場。在那倭寇猖獗的年代,福全千戶所的軍民數次擊退來犯的倭寇,確保社會安寧。共時福全人丁稠密,被譽為「百家姓,萬人煙」。城內街道縱橫交連,有「丁字街」之稱,並劃分「十三境」,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百業俱興,商貿經營規模大,成為晉南重鎮。

福全古城歷史悠久,群山環城外,名山在城中,東臨台灣海峽,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文化積澱深厚。至今城內外猶存許多文物古蹟,古民俗和民間傳說。城內外遍布多處摩崖石刻、摩崖造像、碑刻、古碑、古坊、古塔、古廟、古建築和古街道。

城內元龍山摩崖石刻,城外的無尾塔,洞內摩崖造像和留從效廟都已列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福全古城已申報為晉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人文

明代福全置守御千戶所,史載明一代,有蔣旺等世襲正千戶一職者十五人,任百戶一職者多人。

在提介文風的年代,福全讀書應試科舉士人濟濟,至有「無姓不開科」之說。中進士者11人,中舉人者多人。其中有「父子進士蔣光彥、蔣德璟」。「兄弟進士」蔣德景璟、蔣德瑗。而蔣德璟官至戶部尚書[2]、文淵閣大學士(稱蔣相國、其故宅尚存)。

此外,福全還有蔣沂泉、陳洪椿等名醫,蔣繼勛、莊南亭和陳朝禮等慈善家

經濟和文明建設

福全村原山人以農業為主,但因人多地少,水利條件差,不少村民往台灣、菲律賓和港澳謀生。自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紛紛創辦製衣廠、織造廠、製鞋廠、五金廠、石料廠和外出經商,又創辦果林場、畜牧場和農場,發展經濟,增加收入。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的熱心支持下,全體村民共同努力保護古城的文物古蹟,修復古廟、古祠、北城門樓、西城門樓和部分城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城內街道和城外道路全都鋪築水泥路,又在鋪路時埋設排污管道,設專車定專人清理垃圾。

視頻

福全村 相關視頻

福全村 一個保留明代海防城牆的村莊
福建省公共頻道《八閩新風采》——福全村

參考文獻

  1. 《百家姓》全文,搜狐,2017-10-27
  2. 三省六部制之「六部」,搜狐,2019-11-29